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相见欢》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相见欢》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相见欢》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令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词作开篇即写“无言独上西楼”,“无言”,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无话可说;二是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无人可以对话。

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换句话说,“无言”该如何解读呢?

我们来看两条史实。

第一条:

从开宝八年(975)的春天到冬天十一月,大宋军队连续九个月围困南唐都城金陵,等待总攻。

金陵城内李煜请求退兵不成,外围援助彻底无望,城中士气低落,百姓生活陷入危机。大宋战前总指挥曹彬下发了最后通牒,但李煜仍拒绝投降,迟迟不肯归顺。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手下大臣的蛊惑。

李煜手下有两个坚决主战的实权人物:陈乔和张洎。

城陷之时,两人一起去见李煜。陈乔劝李煜背城一战,言外之意是劝他自杀殉国。李煜只哭不应,陈乔最终自缢殉国。

与陈乔相约同赴国难的张洎,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并没有自杀的念头。陈乔自杀后,张洎对李煜说:臣子我与陈乔共同掌领国家中枢要务,照理应该一起为国捐躯。但想到陛下要到中原朝廷,谁能够帮助陛下说明江南的事情,只有我啊。最终,张洎跟随李煜降宋。

大宋灭南唐的总指挥曹彬在李煜降宋之后,一再交代李煜:归顺朝廷后,俸禄赏赐有限,你平素花费那么多,多带一些宫中的财宝物品吧。如果经官吏造册登记后,一件物品也不能再动了。他让李煜回宫,随意拿取南唐宫中的物品,尽量多带。

李煜国破家亡,内心的滋味极不好受,哪儿有心思蓄积财物,他利用最后这次机会,把大量黄金赏赐给近臣,自己所取极少。

降宋后,张洎经常去拜访李煜,但不是去看望他,而是去索取钱财。李煜离开江南时,心灰意冷,宫中财物几乎一无所取,入宋后生活本来就很苦,手头也紧。张洎来的次数多了,李煜无奈就把自己的一个白金脸盆给了他,张洎仍觉得不满足。张洎的表现让李煜非常难受,自己的臣子降宋后,竟然也敢到自己住处来搜刮财产。

第二条:

伴随李煜降宋的还有小周后。小周后的漂亮众所周知,她姐姐还没死,李煜就和她有了肌肤之亲,并且还写了香艳的词作,传遍大江南北。宋太宗对小周后也上了心,经常召唤她入朝,一去就是好几天,每次回来,小周后都会大骂李煜,李煜只能忍气吞声,任凭小周后怒骂。这显然是赵光义强幸了小周后,宋代因此还产生了一幅名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宋太宗赵光义喜欢小周后,李煜心知肚明,却无能为力,实在是苦不堪言。

根据上面两点,大家可知,李煜的“无言”,应该是二者兼有,既有无话可说的意思,又有无人可说的意思。南唐的坚城、利兵,一无所用,国破家亡能说些什么?昔日的近臣欺负到主子的头上,最喜爱的女人也被当今皇上欺负了,他能向谁说?

如今,他迈着沉重的步履,孑然一身,独自登楼,想起过去的凤舆銮驾,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如云,有何可言呢?向谁可言呢?怎能不“无言”呢?

抬头仰望,一弯残月,照着萧索的瘦影;低眉俯视,清秋锁住了梧桐,锁住了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这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了“梧桐”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梧桐”往往与“秋”相伴,表达凄凉悲伤的情感。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用“梧桐”这一意象渲染了秋天的悲凉和自己内心的凄凉。

这首词的下片抒写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来,离愁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而且对于不同的人,离愁的伤害也各不相同。对于敏感的李煜来说,离愁的伤害更深更重,也更难消除。

但是,李煜是一位高明的词家,他将离愁比作“丝”。再乱的丝,再难理的丝,都可以剪、可以理。但是,自己的愁思却不能理,也不能剪。

由于李煜用具体可感的比喻,将摸不着、看不见的离愁写得真切、感人,十分贴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最后一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道出了这位昔日南国国君,今日北地囚徒的极为复杂的心情。

昔日的自己,身为南唐国主,每天都是车马喧阗,正如他自己的《望江南》其一所写: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昔日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好不气派,好不热闹。今日却运交华盖,踽踽独行,凄寒孤寂。这种强烈对比的滋味不是人们常说的酸、甜、苦、辣、咸五味,而是一种难以言传又不可言传的滋味;是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是自己能够说得清,但又不愿向他人倾诉的滋味;是自己明白,却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滋味。是叹,是恨,是悔,这种深愁长恨让人感到它竟如此缠人,如此折磨人。

摘自《赏词如风: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 》,王立群著,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

王立群品读经典诗词《相见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