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用戶感知調查:安全和智能交互領域最受關注

2018年初,國家發改委發佈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我國智能汽車新車佔比將達50%;到2025年,中國新車基本實現智能化,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到2035年,率先建成智能汽車強國。隨後有人算了一筆賬,假設2020年中國汽車年產銷量為3000萬輛,按此規劃2020年中國智能汽車銷量便會超過1500萬輛。

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激發下,近兩年幾乎所有的主流車企、新興的造車企業及科技公司都在積極搶灘智能汽車大開發的陣地,他們或瞄準諸如液晶儀表、智能中控、抬頭顯示、生物識別、遠程控制這樣的高科技配置,抑或直接發力難度係數更高的自動駕駛系統,不斷擴充人們關於下一代汽車的想象,由此帶動用戶感知汽車的方式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以視覺為例,過去用戶想了解汽車運行情況,主要通過機械儀表來實現。而現在隨著智能汽車的不斷髮展,功能越來越豐富,需要呈獻給駕乘者的內容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全液晶儀表、抬頭顯示、智能中控、後排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等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在量產車上廣泛配置。例如捷豹新XFL、奧迪新Q7等車型,均擁有包括中控顯示屏、儀表盤顯示屏和後座區域兩塊顯示屏在內的四塊屏,寶馬7系更多,屏幕數多達六個。

不僅如此,為了便於駕駛員在開車過程中使用相關功能,很多汽車上甚至還搭載了語音控制、手勢控制等智能交互技術,讓駕乘人員與系統、應用的“交互”更便捷、更安全,儘可能降低駕駛過程所出現的“分心”現象。可以說,在智能汽車技術創新過程中,用戶感知汽車的方式也在不斷被重塑。

那麼對於智能汽車帶來的用戶感知方面的創新,目前市場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在蓋世汽車近日開展的相關調查中,超六成參與者認為這些創新可以讓汽車操作更智能、更便捷、更安全,是大勢所趨。

譬如語音控制,在過去功能車“當道”的時代,用戶要使用車內的相關功能,如開啟空調、關閉後排車窗,必須將目光從路面上挪開,待找到對應的空調開關或關窗按鈕,完成相關操作後,方能重新聚焦駕駛。這在車輛高速運行過程中,其實是很危險的“分心”行為。但有了語音控制後,可能只需簡單的一句“開啟空調”或者“閉後排車窗”,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而駕駛安全性倍增。

HUD的走熱是一樣的道理。作為車載顯示的一部分,HUD由於可以使駕駛員不用低頭就能看到車輛相關信息,從而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路面上,提高駕駛安全性,正迎來爆發式增長。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前裝HUD市場規模約為5.6億美元,同比增長33%,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7.8億美元,吉利、廣汽、長安、長城等國內自主品牌在其新款車型上都有望大量配置該項技術。

不過,也有人並不看好這些創新。在本次調查中,7%的參與者認為上述配置部分噱頭大於實用,並不看好。還是以語音控制為例,雖然現在通過語音技術,可以實現打電話、發短信、開啟導航、播放音樂、控制座椅等功能,但語音識別準確度低、環境干擾較大、語音命令呆板依舊是繞不過的技術檻,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而28%的參與者則持中立,原因是他們覺得這裡面的很多技術還處於雛形期,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

就具體應用領域而言,本次調查中近六成的參與者最青睞汽車安全和智能交互兩個領域的用戶感知創新,特別是汽車安全,30%的參與者希望能進一步提升該領域的感知能力。事實上,汽車行業一直是遵循此規律開展技術創新的,即無論什麼時候,安全都是第一要素。而液晶儀表、語音控制、HUD等的出現,包括與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深度融合,其實也是為了這一目標。

智能交互技術作為近幾年的一個熱點,同樣被市場普遍看好。圍繞人機交互,當前一種主流的看法是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視覺內容,弱化視覺形式,以減少駕駛員在開車過程中的信息負荷和干擾。尤其在當前駕駛員與車輛的“溝通方式”以及信息呈現的方式越來越多樣的大背景下,如何儘可能減少傳統物理按鍵和顯示屏物理性能對駕駛員的約束,減少他們的信息處理負擔,是當前整個行業面臨的挑戰。

對此有人認為手勢交互將大有作為,特別是融合了手勢觸覺反饋的手勢交互技術,但也有人認為語音控制才是比較好的選擇,抑或是多種技術的融合,至於最終究竟哪一種將佔據主流,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而在其他應用領域,諸如遠程控制、數字化座艙、智能車燈和智能進入系統,希望進一步提升用戶感知能力的參與者佔比分別達15%、13%、9%和5%。

進一步分析各細分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40%的參與者認為未來人車交互技術將更加多樣化和智能化,甚至有望融入更多的創新技術,如VR技術、全息投影等,以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多樣化用車需求。

譬如福特,據瞭解其正在為視力障礙認識開發一種幫助其“看清”窗外風景的新技術,該技術名叫“Feel The View”,特點是汽車側邊的窗玻璃上提供震動反饋。該新設備藉助集成的外向式攝像頭,將視覺內容轉換成灰度圖像,然後轉化成車窗上可被手指感受到的不同強度的振動,形成一種類似布萊葉盲文的感覺,從而向視障人士描述背景圖像的內容,比如山巒或摩天大樓。

28%的參與者覺得用戶感知將與智能駕駛輔助技術進行更深入的融合,進一步提升行車安全。畢竟在很多車企的未來設想中,汽車將不僅僅只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將具備更多的擴展功能,譬如變為辦公室,或者會客廳,那麼如何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行車安全?必然需要將各種創新的用戶感知技術與高級駕駛輔助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儘可能在解放駕乘人員手、腳甚至眼睛的同時,保證行車安全。

25%的參與者則更關注座艙的發展,認為其將進一步朝著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斷演進。事實確實如此,作為一款車型重塑出行體驗的主陣地,座艙在當前整車廠、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公司各種酷炫的智能化理念及創新技術的輪番轟炸下,正逐漸步入了智能化時代。譬如在2018CES上,博世展示了一款未來駕駛艙,該駕駛艙盤憑藉搭載的攝像頭和聲音識別軟件,能夠識別駕駛者並自動加載車主的個性化設置,如座椅、反光鏡位置及喜愛的音樂播放清單等,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而除了博世,在紅旗、納智捷、拜騰、佛吉亞、延鋒等整車廠及零部件企業最新展示的座艙產品中,也都體現了智能化趨勢,賦予座艙學習的功能,從而為駕乘人員提供更多的定製化需求。

汽車用戶感知調查:安全和智能交互領域最受關注

汽車用戶感知調查:安全和智能交互領域最受關注

汽車用戶感知調查:安全和智能交互領域最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