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是怎么形成的?

ann-安大官人

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性反应并累及到心脏瓣膜,引起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最终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脏病的表现形式。风湿性心脏病年轻女性多见,约2/3患者有过风湿热病史。

首先,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与一种叫做“乙型链球菌”的细菌反复感染有关。这种细菌在机体免疫力低、遗传因素等影响下,会反复导致扁桃体炎和咽喉炎等,通俗的说法就是嗓子痛,好发于5-15岁的青少年。

在链球菌入侵人体后,血清中抗体(抗0)水平即会上升,会启动人体的免疫反应,人体的免疫细胞会攻击入侵的链球菌,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在绝大多数人可以进行这种正常的自身免疫反应,但有3%的患者却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免疫功能紊乱,链球菌产生的毒素(抗原)与人体产生的抵抗毒素的物质(抗体)结合成一种有害的

复合物并沉积在心脏瓣膜表面,导致瓣膜肥厚、粘连,影响心脏瓣膜的正常开放、关闭功能,特别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感染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每次感染都会造成这种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持续侵害心脏瓣膜,到中年的时候,原来光滑、纤薄、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瓣膜会增厚、粘连、变形及腱索缩短变粗,最终导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生,以单纯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其次是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


医患家

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HD)以往在我国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民众的医疗、卫生和营养等危险因素持续的改善和提高,其目前在我国已经相对少见了。不过根据近年的报道,其在全球还有约1.5千万的患者,每年有约25万人因其而失去生命,因此其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本问题主要关心的是风湿性心脏病形成的原因,以下精灵医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风湿性心脏病的形成有两大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外因和内因。对于外因目前的研究已经比较清楚了,其罪魁祸首就是一种叫做A组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菌,它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往往会感染人体的呼吸系统。内因则是人体的免疫力,其又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有关。所谓先天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有部分人更容易患有风湿性心脏病,这与其特殊的免疫防御机制有关,这类人所产生的对抗细菌的抗体也可以识别自身的血管和关节上的自身抗原,进而自我攻击造成损伤。外因则主要与营养和卫生环境有关,前者可以让人体处于一种免疫力较强,且平衡的状态,后者则决定了接触这种致病菌的概率。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发展提高了,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会下降的主要原因。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的过程是什么样呢?当免疫力不足的人接触到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首先在上呼吸道形成感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感冒,有些严重者则可能到下呼吸道,形成气管炎,甚至于肺炎。人体的免疫细胞会产生抗体对抗细菌,但其同时有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心脏内膜、关节,甚至于心肌,此时还多伴有细菌进入血液,粘附于损伤的心脏瓣膜,并伴有高热发生,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风湿热。当心脏瓣膜和心内膜受到损伤,机体就启动修复程序,用纤维组织进行替代,也就如同皮肤受伤后产生的疤痕,这样会导致心脏瓣膜变形或产生关闭不全的情况。长此以往心脏的做功就会增加,再者风湿热会反复出现,最终导致心脏衰竭致人死亡。


精灵医生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临床上狭窄或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常以一种为主。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

病因

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的部分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二尖瓣为最常见受累部位。

临床表现

由于心脏瓣膜的病变,使得心脏在运送血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使得血流阻力加大,为了射出足够的血液,心脏则更加费力地舒张和收缩,这样使心脏工作强度加大,效率降低,心脏易疲劳,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

如二尖瓣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左心房压力的增高,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形成肺淤血,肺淤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症状:①呼吸困难;②咳嗽;③咳血,有的还会出现声音沙哑和吞咽困难。临床上常见心脏瓣膜病变如下:

1.二尖瓣关闭不全

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常仅有轻度症状,当有风湿活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腱索断裂时症状加重,75%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发生房颤,房颤可增加左心房的压力。左心室容量过大是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悸气短的另一重要原因。病变的后期可有肺水肿、咯血和右心衰竭。

2.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代偿期可无症状,瓣口重度狭窄的病人大多有倦怠、呼吸困难(劳力性或阵发性)、心绞痛、眩晕或晕厥,甚至突然死亡。

(1)心绞痛 20%~60%的病人可发生心绞痛,且疼痛随着年龄和瓣口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心绞痛的出现表明主动脉瓣口狭窄已相当严重。心绞痛可发生于劳累后,也可发生在静息时,表明与劳累和体力活动不一定有关。

(3)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常伴有疲乏无力与静脉压阵发性升高。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

(4)猝死 20%~50%的病例可发生猝死,多数病例猝死前可有反复心绞痛或晕厥发作,但亦可为首发症状。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严重的、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等有关。

(5)多汗和心悸 此类患者出汗特别多,由于心肌收缩增强和心律失常,患者常感到心悸,多汗常在心悸后出现,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3.三尖瓣狭窄

三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可因同时存在的二尖瓣狭窄而不甚显著或与二尖瓣狭窄的症状混淆。患者较易疲乏,常诉右上腹不适或胀痛及周身水肿。颈静脉的明显搏动常使患者颈部有一种扑动性不适感。此外,由于胃肠道的淤血,患者常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嗳气等。少数患者还可发生晕厥,周期性发绀或胸骨后不适,可有呼吸困难。

4.三尖瓣关闭不全

无肺动脉高压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相对较轻。肺动脉高压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存时,心输出量降低,右心衰竭症状明显。可表现为乏力,全身水肿,腹腔积液及肝淤血引起的右季肋区和右上腹胀痛。有颈部或腹部静脉搏动感,特别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有时可有眼球搏动,部分患者可有轻度黄疸。许多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病情逐渐发展时,由并发存在的二尖瓣病变所引起的肺瘀血可减轻,但虚弱、乏力及其他心输出量下降症状却变得明显。

5.联合瓣膜病变

联合瓣膜病变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同一病因累及2个或2个以上瓣膜,最常见为风湿引起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或其他瓣膜病变;其他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同时侵犯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或肺动脉瓣。

预防

1.防治链球菌感染

防止因呼吸道感染引起风湿活动、加重病情。

2.劳逸结合

病人症状不明显时可适当做些轻体力活,适当的运动和体力劳动可增加心脏的代偿能力,但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病人伴有心功能不全或风湿活动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生活均应由家人协助。对病人态度要和蔼、避免不良刺激。不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容易突然发生心动过速,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功能不全。

3.合理饮食

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每日以10克以下为宜,切忌食用盐腌制品。减少高脂肪饮食;缓进饮料;服用利尿剂者应吃些水果如香蕉、桔子等;戒刺激性饮食和兴奋性药物;节制性生活。

4.不宜作剧烈活动

5.如需拔牙或作其他小手术

术前应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顺益舒

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原因是什么,风湿性心瓣膜病是比较常见的心脏病,特别是在我国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比较的正常,又可以称为是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原因是什么,风湿性心瓣膜病是比较常见的心脏病,特别是在我国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比较的正常,又可以称为是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的病症在成人的心血管疾病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临床上面,主要是以单纯的二尖瓣的病变是比较常见的,占的比例很高,如果是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这是比较其次的,风湿性心瓣膜病,这种疾病最主要是多在冬春两季,这两个季节的发病率是最高,其中是以儿童还有青少年是最多见的,而且有反复发作的趋势。

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跟平时生活的环境有关系,如果环境处于寒冷和潮湿的状况下,如果患者还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扁桃腺炎症状、而且还和咽炎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风心病属于是自身免疫性的一种疾病,经常会累及到整个的心脏,其中还会包括心包、心肌还有心内膜这几个部位,如果是比较严重的,还可以让心瓣膜发生严重的炎症,所以被称为是风湿性心脏炎或者是称为全心炎。风湿性心脏病的早期可能没有症状,但是患者会随着病情的逐渐的加重,患者就会出现乏力的现象、还会表现为心慌气短及其会有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会咳嗽、可能还会出现咯血及胸痛、表现为吞咽困难、口唇颜色出现深红。患者到了晚期的时候,就会随之出现各种的并发症,有些患者会出现发烧的情况、患者还会出现下肢肿胀、出现感染性的心内膜炎和栓塞、甚至还是出现猝死。大家应该要做好预防,防止发生风湿性心脏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