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老师是农村教师吗?

手机用户83046145744

民办老师是个历史上的称谓,现在应该叫原民办教师,因为在本世纪初,民办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办教师是农村教师,而且,只有农村有民办教师,城市的教师队伍构成中,是重来没有过民办教师的。城市的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在编制的教师,那是代课教师或者合同制教师,但绝对不是民办教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开始进入发展较快发展时期,但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撑起当时的农村教育。当时国家提出了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师范学校培养公办教师是一条腿,从农民中选拔具有初高中文化的人到学校从事教师工作是另一条腿,这些以农民身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就是民办教师。

据统计,到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数量达到491万,达到顶峰。很多农村小学几乎全部是民办教师。可见当时的民办教师对教育的重要。可以说,没有民办教师,就不可能有教育的今天,他们为普及义务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民公社时代,民办教师靠工分吃饭,教育部门给予一点补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民办教师开始靠工资,但工资只有同等条件的公办教师的一半多一点。

1979年10月,对于民办教师是个特别的月份,国务院决定将全国136个边境县的8万余名中小学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揭开了党和政府妥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序幕。到1990年,通过整顿教师队伍、中师招收民办教师、“民转公”等形式,民办教师从1977年的491万人减少到1990年的280万人。 1992年8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

关,就是坚决关上新增民办教师的口子;转,就将合格民师转为公办教师;招,就是师范学校定向招收民办教师;辞,就是辞退不合格民师;退,就是为达到退休年龄的民师办理离岗退养。

在当时,大多数地区,通过考试,确定民师为合格和不合格教师,被辞退的,就是没拿到合格证的民师。

但是,这项政策,有些地方执行的不够规范,有些民师根本就没能参加考试,就不明不白的被辞退了。致使一些民师很冤屈,失去了转正的机会。

我们这个地区,我记忆中组织了三次合格民师考试,第一、第二次,是划定两档分数线,达到第一档分数线的,发给合格证,为合格民师,达到第二档分数线的为试用民师。第二档分数也没达到的,就辞退了。第三次考试,就是试用民师参加考试,达及格线的发给合格证,成为合格民师,不及格的,辞退。

通过以上解释,你应该知道民办教师是怎么回事了吧。在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增加为普及义务教育做过巨大贡献的民办教师们!

特别是那些被辞退的民师,虽然各级政府都在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但养老医疗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到位,我们希望政府你能及早解决好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安度幸福晚年,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红利!




教师妹子一枝花

民办老师是一个广义的称谓,这个称谓有几层意思:


一、原乡村公办学校,属集体办学范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每一个行政村都有其附属学校,村大的包括了初中班,村小的都有小学,而师资来源都由村干部在高考落榜生中去物色!有些村没有高中生,哪怕初中生也行,只要其有一定文化基础,能写两下都行,那个年代村里孩子多,有些家庭多的有三、四个同时上学读书,散发式教育。当然老师的工资由村集体支付,有些村不发工资就多分二亩地,生产队时记劳动力工分。这些老师统称民办老师,县乡有统计的称作有指标的民办教师,没统计的称作“计划外民办教师”。他们都是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人”。

二、随着国家的发展,2000年国家把凡在统计册上的民办老师全部转为公办老师,而另一部分所谓没有指标的民办老师,或托关系走了学校职工岗位,经历努力转为老师,或花些钱买了一个名额,也转了。我属于没钱,没关系那一类,但一直坚持到今学年,便是农村人了。

三,随着各类学校的风起云涌,而今所谓的民办老师有工作在民办学校的城里人和农村人,从这方面考虑,今天的民办老师不一定专指农村老师了,学校办在城市的民办学校走问市场,广纳人才,其师资来源采取招聘制,合同用工制,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不一定是农村人!



作为工作了三十年的民办老师也好,计划外民办老师也好,临聘老师也好,代课老师也好,为家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何论城里人,农村人?去年已取消城乡之身份,统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 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希望惠及那些为教育奉献芳华的原民办老师们,他们特有功德! 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他们一笔浓墨重彩,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小桔灯

原民办教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农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除极少数在农村初中任教外,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小学。在当时的七八十年代民办老师最多,九十年代初也还有,只是少了些,以前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大多数代课老师只有高中文化甚至有些老师只有初中文化,虽然他们不是什么高学历,工资也很低,但在当时,他们是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去教育孩子,他们的付出大家是有目共睹。可以说他们在那个年代是村里孩子们的希望,是家长的期望,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后来有些民办老师转正了,有些被辞退了。被辞退的民办教师没有多少钱领。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也是民办老师,他姓谭,他尽心尽力教育我们,对我们可好了。我一辈子都记得。1989年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小学种有甘蔗,学校师生一起砍甘蔗,校长还不给我们吃甘蔗,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零食吃,嘴巴可馋了,哪里忍得住,就咬了几口甘蔗,被校长骂,我们的班主任谭老师,偷偷拉我们到一边,示意我们等会到他的宿舍去吃。我们可高兴了。还有一次我们班有个同学因为家里穷,没钱交学费,就打算在家不来读了,那时候我们小学的学费是5块钱一个学期,但农村家庭5块钱也付不起,谭老师了解后二话不说就去那同学的家里,把他请回学校,然后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忙垫上,等家里有钱了再还回来。民办老师的故事太多,说多了也很伤感,如果他们能够转正还好,不能够转正的,很多人已经把他们给遗忘了。



我看过一部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女孩在村里当老师,那时候,大山里的确严重缺乏老师。大家可以搜索看一看,多多了解。


一米阳光85310

民办教师是农村教师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纠正一个概念问题。民办教师应叫做 "原民办教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地区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缺少教师,当时的初高中毕业生经村委会同意,就可以当教师,后来县教委又核发了民办教师任用证。这些老师当时挣的是生产队的工分,后来国家又给这些老师发了补助费。当时的待遇是很低的。工分加补助费也就四十元左右。


后来,国家开始整顿民办教师,有的地区采用 "一刀切"的办法,1985年是分界点,8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根据国家 "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有的退养,有的通过"选招" 和"内招 "的途径转为国家编制教师。其余的民办教师就被辞退了,被辞退的民办教师问题也就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国家对解决原民办教师的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国办发[1997]32号« 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意见»阐明解决原民办教师问题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并要求各地发给原民办教师一次性生活补贴,把原民办教师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看了我的文章,就了解了民办教师产生的原因,题主提出的问题也就有答案了。原民办教师是农村老师。各地方政府应该妥善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使这一群体都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个人观点,有异议留言探讨)


老顽童有话说

首先说明两点,一、民办老师应称为原民办教师,因为从96年以后就没有民办教师了。二、民办教师是农村教师的一部分。民办教师是当年历史的产物。由于解放初期,社会稳定,人口急剧增加,到六十年代,十多年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两个亿。教师队伍极度缺乏人材。又加上文革十年,停工停课,各大中院校都没有招生。也就没有培出人材。更加剧了教师队伍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做出在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抽选出其中的佼佼者,担任教学工作。这些人的身份仍然是农民,享受农村社员的待遇。但其中有绝大多数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并享受教育部门少得可怜的一点补贴。当时在农村学校中,这些人几乎全部担负了第一线的工作。其辛苦的程度是无可想象的。以后,在几次大的动荡中,有些人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辞退,回到农村务农。他们当年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如今,他们已风烛残年,有些人生活确实很困难。国家不应该忘记他们。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

有持不同意见者,可以留言交流。


西瓜小品笑

民办教师与农村教师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两个概念。

1.民办教师是从身份属性的角度来说的,与公办教师相对应的。民办教师的身份在当时是属于农民身份,所以,称之为民办教师。他们产生于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由于我国当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适学人口基数较大,国家培养出来的公办教师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同意招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户口的中青人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成为了当时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我国扫除文盲事业,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人才,可以说,没有他们的付出和贡献,也不会有今天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后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有关政策规定,他们中的大部分转为公办教师,还有一部分因政策规定辞退回家了,现在他们的补助标准普遍比较低,养老医疗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盼望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给予合理补助,解决他们的养老和医疗等问题。



2.农村教师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说的,与城市里的教师相对应。我个人认为,农村教师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里的教师,都是农村教师,他们是与大中小城市里的学校的教师相对应的。农村教师队伍中,从过去看,既包括公办教师,也包括民办教师;现在看,既包括在职在编的公办教师,也包括不在职不在编的聘任制的非公办教师。因此,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存在一定的重合。


以上观点仅属于个人之见,欢迎网友朋友参与讨论!


浩墨香书房

民办教师是针对教师属性而言,农村教师是针对工作地点而言的。民办教师与之相对的是指公办教师。民办教师是我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今己不复存在。上世纪,教育经历了一次大跃进,每个公社的大队(相当现在的村),不仅有小学,有的还有初中,教师严重不足,于是从各大队抽调一些高中生,也有不多的初中生,大部分用来充实大队小学的教师队伍,也有不多的进入初中,甚至进入公社高中,这些教师就叫民办教师。他们的属性从本质上来说,仍属于农民,因为民办教师既没有教师编制,也没有工资,仅有少量的伙食补贴,仍然到大队,生产队,和其他公社社员一样,靠挣工分,按工分和社员一起获取劳动报酬。决定民办教师去留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大队干部手里。可以说,当初民办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恢复高考后,一部分考上了大学,一部分通过自学,进修,考师范获取了较高的文凭,进而在日后的考试中转为公办教师,剩下一部分或因考试不合格,或因年纪较大,按有关政策予以遣退。


飞鸟留痕2O16


民办教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农村教师。可以说民办教师就是名副其实的农村教师!

农村虽然现在已经没有“民办教师”这一称谓了,但是,时至今日,在农村从教的“农村教师”90%以上,都与民办教师有关系,身上都能找到民办教师的影子,可以说是民办教师的学生。

民办教师有别于公办教师,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是挣大队工分,虽然从事农村的教学工作,但本身性质仍然属于农民,即集体所有制的农民们聘用的教师,命名为民办教师,说到底就是农村教师。


进入80年代以后,国家有了条件,把民办教师编制取消,原先的民办教师分化成两部分,绝大多数教师变成了正式的农村教师。一小部分又回到农民中务农。

以后分配到农村校的师范毕业生,几乎全是原民办教师的学生。民办教师们又二次把教学经验,书本上很难学到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们,真正起到了传帮带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民办教师们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所起得的作用非同一般,民办教师这一群体如今虽然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就其历史上对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把民办教师称作农村教师应该是再准确不过了!


赤橙黄绿青蓝紫518

题主有概念的模糊,这哪里还有民办教师啊!应该称呼为原民办教师才对呀!另外题主的描述“待遇怎么样”?有点题外之意了,与提问毫不相干,看来只能从两方面来回答。

先说民办教师是农村教师吗?民办教师诞生于五六十年代,而消失于上世纪末期。这是因为教育部以1984年年底以前为在册民办教师的“界定年限”。国办发【1997】32号文件,对民办教师提出了“关、招、辞、退、转”五字方针,转了一批年限内的,退养了一些到了60岁以后的,而一大拨人是非年限内且不能退养的,就采取政策清退。清退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03年左右全面拉开,直到上世纪末期结束。这些民办教师即眼下所谓的原民办教师,在农村中小学没有正式编制,能从教一二十年可还是临时代课人员。

农村教师,也叫乡村教师,它就包括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它是从地域方面来区分的,而公、民办教师是从身份属性区别的,所以民办教师(即原民办教师)也就是农村教师。

其次待遇问题。在岗时待遇很低,一月几十元,是公办教师的1/4-1/5,再没有其他的福利待遇;离岗后,除青海等省外,只有享受每月以工龄形式发放的养老补助8元、10元、20元。在物价涨幅大的今天,原民办教师的养老补助太少,应该增发生活补助费,提高养老金的基数。这才是对原民办教师曾经付出的最大安慰。


提神只为自己

民办教师和农村教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农村教师队伍里面有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

公办教师是地方财政统发工资,工作稳定性比较好。公办教师由学校管理,但学校无权对公办教师进行调动和解聘。

民办教师是因为公办教师名额不足,由学校聘请回来的教师,由学校发工资,由学校进行管理。聘请和解聘不需上级部门同意。

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的待遇差别比较大。在我们这边,民办教师的月工资大概在1200元——2000元之间。

而且,民办教师也不一定农村才有。大城市里的公办学校也有民办教师,也叫临聘教师。本人有个同学,就在深圳一公办小学里当民办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