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初高中的區別

大學與初高中的區別

1目標不同


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一路走來,家長已經習慣於學校與我們保持統一戰線,目標都是升學率。

所以大家齊心協力,合作親密無間。但是,進入大學後,這種模式不復存在,高校與學生的目標不再一致。這是一個重要的思維轉變過程。

大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培養人才,但各方對人才的定義不同。

一名大學生畢業後支援西部建設,默默無聞奉獻一輩子,於大學而言,他是優秀的人才,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而對於家長,如果是自家的孩子,怕是很難認同。因為立場不同,教育部需要站在國家的立場上考慮,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沒有對錯,只是出發點不同。

大學最看中的是學術人才的培養,也就是科研人才,可以等同於大學老師。

目前國內知名的大學幾乎都把自己全部的精銳學生集中到了學術人才培養上,但是存在一個市場需求問題,我們當前大學的老師:學生是1:15,大學老師正常更新換代,哪怕一年翻一倍,15個學生也只有一個能成為大學老師,剩下的14個只能另尋出路。

為了培養學術人才,教育部啟動了珠峰計劃,這個計劃是教育部為回應“錢學森之問”而出臺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

所謂“錢學森之問”,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一道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艱深命題。當然,與我們普通大眾甚是遙遠,但珠峰計劃的啟動,與大家卻息息相關。

珠峰計劃,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就是在大學選出一部分優秀學生,全力往基礎學科學術方向培養,以期成為學術領域的大師,但是,成為大師的概率很低,大部分學生會成為炮灰,只不過,高校並不在乎那些炮灰的出路。

讀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發現,大學與初高中不完全相同,高校與學生的目標並不完全一致。

2“老師”的差異


初高中,學校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老師,只有極少數的是學校領導或者餐廳人員。

然而,大學不是這樣,大學有兩套人馬:教學系統+行政系統。教學系統與初高中的勉強能對應,但也不完全一致。

大學與初高中的區別

大學教學系統的人員是標準的老師,不過,他在負責教學的同時,還要負責科研,科研才是他的重中之重。

大學有兩個屬性:探索知識+傳播知識

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的主要差距就是探索知識,所以教育部針對老師的考核指標偏向探索知識,也就是科研。

再來看看行政系統,他們負責學校的黨委、基建、後勤、輔助管理、出版社、財務處、科技處、海外交流處、人事處等工作,行政系統的人員數量特別多,平均佔比65%,遠遠超過教學系統的人員。

究其原因,因為現在的大學學生人數超級多,少的一兩萬,多的三四萬,機構越大越難以管理,而且大學沒有行之有效的現代管理制度,不像企業有管理軟件,銀行有自動取款機,所以只能大量補充行政人員。

一個大學老師,他要把精力的70%投入到科研上,教學只佔了30%。

為什麼如此重視科研,原因很簡單,有科研項目才能發表論文,有論文才能評職稱,有了項目才有錢,有了職稱才能漲工資,大學老師基本的工資10萬左右,只夠日常開銷。

而且有科研項目才能招聘更多的碩士博士,有職稱才能吸引優秀的碩士博士,同時有了優秀人才的加入,才能把項目做的更好,所以,對於大學老師,科研至關重要。

大學老師的團隊,以三年為期限,一般有12個人,其中,博士1年1個,碩士1年3個。這12個人除了上課,其餘時間都在實驗室,跟隨老師做項目。

大學老師除了做項目,還要負責本科生的授課。

本科生的課程可以簡單劃分為基礎課和專業課。

基礎課,比如馬克思主義,老師在階梯教室講課,一次400人,全校學生4000人,分10次聽完,老師重複10次,是典型的流水線授課。

至於專業課,比如車輛工程專業,一個老師教汽車理論,這個專業就50人,老師每週講兩次課,每次課90分鐘,除了上課,其餘時間老師都在實驗室帶碩士博士做項目。這就是一個大學老師的日常工作。

3流動的教室


初高中學生有固定的教室,而大學,教室是流動的,哪裡有課就去哪裡。

一節課結束,這個教室下節課是其他老師、其他同學,再也沒有固定的同桌,固定的座位,甚至不同選修課,一起學習的同學也不同。

大學與初高中的區別

這與初高中相比又是巨大的差異。

教學系統老師的工作已經做了詳細解釋,再來看看行政系統的老師。

大學生除了學習上課,還有大量瑣事,比如分寢室、考試掛科等,一般學校會給一個學院同一年級分配一個輔導員,同年級400人都歸他管理,這個輔導員就屬於行政系統,處理學生瑣事。

有的學校會給每個班級安排一名班主任,一般是同學院學長學姐兼任,但這樣的班主任,也就開學時能見幾面。

至於輔導員,如果你是學生會或者班級領導,交流會比較多,其他學生基本不會與輔導員打交道。(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