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嗎?

渭人談史

可以很肯定的說,沒有懲罰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



曾經有一段時間鼓吹: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果真是這樣嗎?我不否認有一些孩子可以通過表揚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但是也不能否認有一部分孩子的作為讓你找不出表揚點。我很擔心一味的表揚會不會將一些孩子捧殺



曾有一個小段子,說一個孩子上課睡覺,用書擋住臉,老師表揚他睡覺不忘看書。我看過以後不是好笑,而是想哭,如果現實中,做教師的也這樣做會是什麼後果?鼓勵了其他孩子有樣學樣,上課睡覺,下課打鬧,而把學習置於度外!這樣誇如果能誇出一個好孩子來,整個教育界都會為他折腰。假如這樣有效,孩子在課堂上打架,老師表揚他打架還不忘在教室嗎?校霸肆無忌憚的搶劫同學的財物時,老師也要表揚他知道挑撿弱勢學生欺侮嗎?荒謬!如果表揚萬能,國家還制定法律做什麼!



不讓懲罰,使一些短視的家長無視老師的苦心,動不動把一些敢懲罰的教師推到被告席上,讓他們承受經濟的懲罰和輿論的譴責,甚至還有通告,降職等處分,讓許多老師不敢對學生的錯誤指正,這樣既誤了孩子,也誤了教育。



有一句話:你不教育孩子,社會會替你教育,而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前幾天網上討論的很熱烈的一件熊孩子的事,小孩子乘車亂跑亂鬧,後來有踢打一個20來歲的小夥子,被小夥子摔倒在地上,又踹又打。也聽說過有個孩子在去國外渡假的飛機上不守秩序,下機時直接被拒入境的事例。當這些不受懲罰,不被約束的孩子走向社會,唯我獨尊,任意作為,最後被社會懲戒時,家長一定會後悔當初的作法。



愛是約束,不是縱容,當教育變成了只有表揚,只有縱容的時候,已經變成了殘缺不全。


碧水藍天222533528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教育也更加的重視。同時,對學校的教育制度也越來越關心,對老師的教育方法,方式也越來越苛刻。如果發現自家的孩子被老師懲罰,輕則找老師理論,重則就會找校長,找教育局等發生重大的糾紛,為教師帶來很大的困擾,所以現在的學校都已明令禁止體罰,懲罰的程度也大大減輕。那麼缺失懲罰的教育這是好還是壞,對教育的發展有沒有影響呢。

現在的教育制度是九年義務教育,在小學初中階段是沒有退學的,留級的說法。對於學生的懲罰制度也是少之又少。主要的教育方法只有說服教育。對於比較聽話的學生來說也許會起到作用。但有相當一部分比較頑劣的學生,說服教育將無法發揮作用。現在家長對老師的要求又非常嚴格,所以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懲罰,這樣有的學生就有恃無恐,變本加厲,最後造成無法管教的程度。在沒有懲罰的教育機制下,這種情況很難改變,老師也是無能為力了。

那麼,如果給予教師懲罰的權利,如何掌握好尺度,起到良好教育作用的同時,又可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不被侵犯,這也是個難題。老師如何掌握好懲罰的制度,不體罰,不侮辱,確保學生不會受到精神和肉體上的傷害。教師隊伍龐大,如何讓每個老師都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在懲罰時掌握適度的方法,都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在教育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如何建立健全的制度,適當的運用懲罰機制,保證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的同時,使他們更加茁壯健康成長,是我們整個社會應該思考的問題。


決勝網

近年來,關於教育需不需要懲罰,網絡上兩種聲音此起彼伏,一種觀點是教育需要懲戒,另一種聲音說提倡體罰是教育的倒退。近期網絡中正在熱議廣東一學生上課玩手機拒交,老師將學生摁倒,教師被停職事件。對本事件在此不作評論,但作為教師,學生犯錯了到底教師該怎麼做是我們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問題。今天正好看到這個問題,曾經筆者也寫過一篇隨筆,以此回答。作為一個在農村初中教育一線工作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說:懲戒≠體罰,它是教育的一部分。

懲戒才能讓人明白,做錯事自己是要承擔後果的

首先要申明,我不是一個愛打人的老師,但我卻是“教育需要懲戒”的積極擁擠者。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官方到社會一片聲討聲,好像老師突然變成了虐待狂,打學生是老師們的極大樂趣。不能否認的是,過去的確也發生過一些老師體罰學生的惡性事件,但這難道不只是少數?其實在堅決不得體罰學生的今天,這樣的事不還在發生嗎?這就象所有人都知道做有些事是犯罪,但犯罪的事天天都在發生一樣。把所謂的“體罰”上升到師德缺失甚至違法的高度,並不能阻止教師隊伍中少數的思想陰暗者,而是讓更多真正一心做教育的人無所適從,畏手畏腳。於是有了今天老師對學生聽之任之的現象及其普遍,許多學生也就變得任意妄為。

殊不知現在的孩子,由於每個家庭孩子數少,家長對孩子看得重,使得家庭教育中懲戒教育嚴重缺失。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父母在由於生計所迫不能陪在孩子身邊,總感覺愧對孩子,所以更是對孩子溺愛有加。學校教育中同時也缺少懲戒環節,孩子們從哪裡明白做錯事是需要承擔後果的道理的,怎麼能不形成現在的大量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天下我最大的跋扈的性格?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明天,今天放任孩子,今後社會會給他們生動的一課。

專家們的觀點並不錯,他們錯就錯在認為教師人人都應該是專家

每當網絡中有類似事件發生時,可能我們普通網友總感覺一些專家們對孩子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觀點是錯誤的。其實我認為,專家的觀點並不錯,教育孩子真的有許多方法,打罵可能是最粗暴的方式。我們許多教育家說出的理論也肯定是自己實踐後得出的,所以他們也理直氣壯。殊不知教育家之所以是教育家,他對青少年的心理肯定是有很深的研究的,他的話可能象心理學家一樣直擊人心,所以他們的說教是有效的。但中國如此龐大的教師隊伍,怎麼可能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是心理學家。所以對大多數教育工作者來說,需要的是簡單而又有效的教育方式,適當的“懲戒”不就是一種嗎?

從法律層面,不準體罰學生方向是正確的,但要分清體罰與懲戒的區別

將不準體罰學生寫入《未成年人保護法》是社會的進步,教育主管部門要求教師不能體罰學生也沒錯。個人認為形成今天學生犯錯教師不敢管,交給家長又被說成偷懶,讓許多教師無所適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主管部門沒有明確體罰與懲戒之間的不同,每當網絡中有類似的事件發生時,為了不讓事件持續發酵,簡單的處分教師了事。這隻會讓少數家長更猖狂,讓老師們更無奈。其次,當前由於社會經濟形態意識,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思想都沒過去單純,學校與家庭的關係變得有些微妙,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要理順關係,形成良好的社會、家庭和學校之間的信任關係,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家庭和我們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


輕風教育

是的,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正如硬幣的兩面,賞識與懲戒構成了矛盾的兩面,統一於教育的全過程中。

《矛盾論》上指出:“矛盾著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沒有和它作對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懲戒,所謂的賞識教育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甚至因為沒有對比,就談不上有什麼賞識教育了。

曾幾何時,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就避談、諱談懲戒了,只是一味地表揚、賞識。但是一味表揚,正如一味懲罰,都是走了極端,並不可取。

我一直認為,適度的懲戒是完全必要的。

正如人有兩條腿才能走得穩,教育也要“深愛+嚴管”,“賞識+懲戒”形成合力才會更健康、更穩妥。

懲戒是嚴管的重要保障,不予懲戒,何談嚴管?不加管束,如何規範?

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中說:“縱之順之……解其棕縛”,對於病梅(畸形發展的人才)應當如此來療治;但是未成年的孩子猶如小樹,為免其將來東倒西歪、旁逸斜出,還是及早扶正為好。

再談本題,看描述,題主文言功底甚好,用語頗有古風古韻。但暗示性太強,請看:

  • 學生只“交頭接耳”(情節輕微)

  • 教師則“喝令”、“並令互擰臉蛋”(好不蠻橫、粗暴)

  • 學生“以體罰為由前往教務處申訴”(知法守紀、善於維權)

  • 教師則解釋“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狡辯抵賴)

  • 題主一句“是這樣的嗎?”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質疑嫌惡

如果學生只是課上交頭接耳,老師敢如此膽大妄為?我看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吧?中間一定發生了什麼,比如對老師的喝令無動於衷,甚至變本加厲?
這種預設立場的描述,有失公允。

劍客瓦礫

留傳至今的《黃帝內經》一書的核心內容,就是人要因天秩序,人才能健康。

自然界陰陽交替,四季輪迴,除了風和日麗,還有電閃雷鳴,有綿綿細雨,也有雨如傾盆,有洪水,有冰雹,有狂風,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

世間萬物經受這些災害的洗劫以後,往往會出現好年景。原因是這些災害改變了原來的生態環境,把不利於作物生長的因素給破壞掉了,經過劫難以後反而會獲得好收成。



人也一樣,人的成長也需要來自人文環境中的風雨雷電,用挫折,用坎坷,提醒人的不同的感情體驗,從不同角度使人的心靈得到洗禮,人的七情六慾,生活的苦辣酸甜都要去經歷,都要去面對,都要去學會處理。

如果在上學期間,學生犯下錯誤,也得不到相應懲罰的話,一方面會讓學生對對和錯產生混淆,另一方面會讓學生虛榮心得以膨脹,缺失抗打擊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弱化,將來來到社會上沒有平坦的路供學生走。



一旦遇到坎坷就不知道怎麼面對,就手足無措,除了苦惱,鬱悶,再無辦法。

其實學生接受懲罰,不單單是讓學生明是非,知榮辱,更重要的是,面對懲罰還能鍛練學生的應變能力。

接受懲罰的過程就是他成長的過程。一些學習成績一般經常出點小錯的學生,來到社會上生存能力,工作能力,與人溝通能力,比一些學習成績好乖乖寶一樣的學生要強的多。

正所謂,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

教育學生懲罰是不能缺失的,缺失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小桔燈

觀點:

我贊同適當的懲罰對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懲罰作用就是強化錯誤行為與懲罰的聯繫,從而讓孩子下次再想犯錯必然條件反射想到相應的處罰而放棄。但必須注意懲罰的力度和技巧。如果沒有懲罰,那麼讓孩子失去畏懼,必然走向不好的方向。


分析:

1懲罰如火吻,吻過就不會再犯,放縱如含了蜜的毒藥,害了孩子害了別人

其實做事情就是一種體驗,如果感覺不舒服下次自熱就不會做,比如玩火會被燙到,碰電會被擊到,這樣我們自然會避免接觸到,反過來這種懲罰其實對我們是一種保護。

而另一些事物不僅有害而且充滿誘惑,造成了好多癮君子,比如玩遊戲吸菸等,這就需要外界及時給予懲罰干涉,避免受其所害。你覺得懲罰有必要嗎?


2但是懲罰也要有度,負責適得其反追悔莫及

有一些家長經常嘴裡說到,有錯就給我打,打死活該。雖然是氣話,但是也是嚴重不負責任的。拿玩火做類比,如果只是燙一下問題不大,記住了教訓還影響不大,但是如果孩子因此燒成殘疾就太過了。

前段時間我聽說一則新聞,一個家長因為孩子作業問題把孩子活活打死。你說說你何苦裡,一頓處罰變成了要命,遠遠背離其初衷那麼現在孩子怎麼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時候家長再怎麼哭泣也沒有用。而老師更應該注意。但是當下罰抄、罰站等不管輕重全部被判為體罰。大家可以想想學校以後得趨勢。


佩弦教育語:

教育是對孩子的適度懲戒不可或缺,他可以有效糾正孩子行為,但是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注意適度原則。否則本來懲罰是為了孩子反省,結果變成對實施者的怨恨,或者造成孩子受傷,這都是我們所不希望的。


佩弦教育

戒尺源遠流長,從孔子辦教育開始,懲罰就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賞識教育提倡多年,校園暴力事件卻與日俱增。所以良好的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懲罰,沒有懲罰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


第一:只有懲罰才能使學生學習進步。

學生由於受到年齡、閱歷等因素影響,經不住誘惑,耐不住寂寞,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差,犯錯誤再所難免。貪玩、懶惰是大多數學生的象徵,教師和家長如果不能做好引領,很容易導致學生偏離學習的軌道。言傳身教是方法,懲罰教育也是方法。對於不同的學生必須因材施教。有的孩子或許鼓勵一下、說教一下就會知錯就改、知難而進。但是有的學生卻不管不顧,為所欲為。此時必要的懲罰必不可少。只有懲罰才能使其知錯,才會使其進步。


第二:只有懲罰才能使學生敬畏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論是成人還是學生如果沒有規矩意識,很難在社會立足。學校有紀律,國家有法律正是基於樹立規矩意識。只有讓學生敬畏規矩,才不會使其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沒有懲罰何來敬畏,只有制度的嚴厲,執行的徹底,一切才會按部就班。

第三:只有懲罰才能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去年哈爾濱一副校長與學生對罵事件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尤其:“我老師不當也不慣著你。”這是多麼的接地氣,該事件為教育敲響了警鐘,正是我們教育缺乏必要的懲罰,才導致我們的學生膽大妄為,才導致我們教師的管理無可奈何。教師連學生都管理不了,何談師道尊嚴,何談幸福感。


總之,懲罰是教育的一部分,儘管當前對學生是否應該懲罰還處於爭執階段,但是隻要我們不忘初心,一心為孩子著想,這樣的教育就是正確的教育。


老王的教育情緣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這櫸的看法、一看怎麼懲罰?如果孩子做錯了什麼事,家長抬手就打,開口就罵,這是不對的、家長要看孩子到底錯在哪裡,要有耐心的去提出如何解決,告訴孩子今後要如何注意。二:如果是學習的問題、 那就叧有一種講法,如果孩子在學校不好的學習,在家不完成作業,總想著玩,成績特別差,如果是這樣家長就可以考慮怎麼罰了,如果是我,就要看著他做完作業,並且不充許星期日出去玩了,而且我要講出什麼要罰他的道理。教育孩子要從徳智體全面展開,教育不應該有太過份的做法!


西湖老妖169

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其心理學依據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行為強化機制。獎是快樂的正面示範,懲是痛苦的行為矯正。

懲罰就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裡的強化機制問題。

獎勵就相當於正強化。個體做得好,符合規範,就予以表揚獎勵,於這個行為就得到了正強化,個體為了得到表揚獎勵,就反覆出現這個教育者需要的行為。

懲罰就相當於負強化。實驗者把小白鼠放置在籠子裡,觸摸到某個裝置就會受到電擊疼痛,反覆多次小白鼠就不去觸碰那個電擊裝置了。人不是小白鼠,但是原理是一樣的,避免痛苦可以讓行為得到矯正。人的大腦更聰明,所以不用懲罰很多次就長記性了。人的思維更復雜,也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和溝通,就可以避免用物理作用來施加懲戒。所以對於學生犯錯,可以先進行溝通,實在無法成功就可以進行多形式懲罰。

獎懲是相伴隨的,有獎勵就有懲罰,沒有得到獎勵本身就是隱形懲罰。懲罰也是正常的,它就是矯正行為的方法而已,既然“趨樂避苦”是人行動的本能,學生不趨樂走向正軌,我就可以讓你“避苦”而強迫走向正軌,老師就應該有適當的體罰和多形式懲罰讓學生得到成長。

懲罰是必要的正常教育手段,但是要講究方式,要注意分寸,注意“嚴而有愛,愛而有方”。


邊河靜靜流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國家如沒有法律?會成什麼樣!教育也得有懲罰!現在人多無信仰?把老師不當人?孩子會學好?上樑不正下樑歪!首先父母應學《弟子規》!孩子才會出人頭地!老師萬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