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化身“咬人”小壞蛋,家長該如何教育?

寶媽有話說:

2歲半的小女孩小米和天天在一旁玩耍,不一會兒,兩人因為一個玩具爭吵起來,吵著吵著,小米抓起天天的手,咬了一口。

小米媽媽很詫異,小米一直是一個乖巧、可愛的小女孩,平時也沒有發現她有侵犯性的行為。為什麼會這樣呢?

不僅小米,1歲4個月的陽陽也變得愛咬人,當媽咪陪他玩耍的時候,他也動不動就咬媽咪的胳膊或者肩膀。

媽媽們感到很困惑,乖巧的小可愛怎麼就這麼愛咬人呢?

01

寶寶長牙癢癢

當孩子長牙的時候,由於感到牙床痠痛伴隨而來的是各種不適感,很多寶寶會因為牙癢需要通過磨牙來緩解這種不適感。

他們會咬能咬到的東西,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及時提供能咬的物品,寶寶很可能會發展成為咬人。

02

語言貧乏

幼兒對於外部世界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分辨能力,但是語言能力發育並不完全,當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時,有時就會通過咬人來表達。

03

解決不了事情

3歲以下的孩子通常不善於與其他孩子一同玩,如果在一起玩的時候別人把他的玩具搶走了,那麼他們的反應往往不是打人就是咬人,通過這一舉動,告訴別的小朋友:這是我的。

寶寶化身“咬人”小壞蛋,家長該如何教育?

04

情緒表達

有些寶寶出現咬人的行為是由於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在家得不到大人的關注,在幼兒園得不到老師以及同伴的關注,所以通過咬人來博得關注;又或者寶寶對周圍的環境沒有安全感,心理感到害怕、恐懼,所以通過咬人來保護自己。

所以說,孩子咬人並沒有什麼惡意,父母不要以為孩子學壞了,因為這是他無意中用口、牙齒去認識事物,與故意用牙齒去攻擊別人有著本質的區別。

那麼,當孩子出現咬人行為時,因該怎麼做呢?

1、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

在孩子咬人的那段時間,家長要儘量滿足他口腔味覺和觸覺發展的需求。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軟硬不同的食物,或者準備一些能夠咬或者嘗的東西,讓孩子盡情去感受。

寶寶化身“咬人”小壞蛋,家長該如何教育?

2、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在照顧寶寶的時候,要留心觀察,明白他的需求,合理地引導他,適時滿足寶寶的需求。

當寶寶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擁抱寶寶,輕拍寶寶的背部,安撫他的情緒。每週安排固定的親子時光,全家可以一起閱讀、做遊戲,要做到高質量的陪伴。

3、爸媽要做好榜樣

爸爸媽媽在寶寶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會讓寶寶跟著模仿。當寶寶想表達喜歡這種情緒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寶寶用擁抱,或者語言來代替。

4、不要訓斥和打罵孩子

有的父母知道自己家孩子咬人的時候,經常會不問青紅皂白就訓斥孩子,甚至用手打孩子的嘴巴。

有這樣一位媽媽,她一歲半的寶寶咬了她一口,結果媽媽一聲嚎叫,孩子一下子被這種聲音嚇壞了,“哇哇”的哭了出來。結果這位媽媽還不算完,她指著孩子說:“再咬人就把你的牙齒敲掉!”一副惡狠狠的樣子。

孩子還小,還沒有完全的自控能力,他也許只是想表示對媽媽的喜愛,但是一不注意就咬了下去。可媽媽並不瞭解,而是兇巴巴的表情。這種巨大的轉變讓孩子接受不了,很可能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

所以,父母一定要以此為戒,切不可訓斥、打罵孩子。可以這樣對孩子說:“這樣咬媽媽不是愛媽媽的表現,反而會把媽媽咬疼,媽媽會生氣的。”並且把咬傷的地方給孩子看,激發他的同情心。

寶寶化身“咬人”小壞蛋,家長該如何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孩子咬人這一行為,父母千萬不能不聞不問。如果孩子養成了咬人的習慣,那後果會非常嚴重。要糾正孩子的這種行為,父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耐心地慢慢地引導。因為孩子這個時候還沒有很強的記憶力,父母要堅持不懈的提醒他不能咬人,慢慢地,孩子的這種行為一定的得到改正。

另外,建議大家不要過多評價寶寶的行為。過多的關注反而會起到強化的作用,所以,平時避免讓寶寶過多地聽到大家對他“打人”“咬人”行為的談論,也不要因此給寶寶冠上“小霸王”之類的綽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