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人"成習慣,小朋友避而遠之,家長應該正確引導?

案例一:

安安小朋友是個男孩子,昨天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伸手想要抱住另一個孩子,結果突然轉頭在另一個孩子肩膀上咬了一口,那孩子當時就嚎啕大哭起來,一看肩膀上已經瘀血了。而安安愣愣的看著小朋友一動不動。

兩個媽媽趕過來,發現安安咬了那個孩子一口,把那孩子媽媽心疼的,卻也不好責備安安。卻沒想到安安的媽媽只是說"你怎麼又咬小朋友了,你不能咬小朋友知道嗎"就沒有了後文,聽那個小朋友的媽媽說,安安已經咬了她家孩子第四次了。

孩子

案例二:

桃子是個可愛的小姑娘,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一直都很懂得禮讓,今天和她的小閨蜜玩的時候,因為爭奪玩具卻'大打出手'了,聽到孩子哭聲,家長趕忙過去查看,卻看到桃子小閨蜜的手腕上有一排小小的牙印,家長都愣了。這是桃子第一次反擊,確是動了"口"。

原來前兩天有孩子搶玩具咬了桃子,想來桃子是學會了。

孩子

為什麼孩子會動不動就咬人呢

很多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會出現咬玩具,咬人的情況。但很多家長卻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去咬人,更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

其實孩子的嘴在發育發展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器官。在嬰兒時期很軟弱的他們用嘴來吮吸,使心理和身體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他們也在用嘴去感知外界,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總是把玩具往嘴裡放的原因。咬東西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最初行為,是無意識的。

孩子

1. 孩子言語匱乏無法表達,用"咬人"來宣洩情緒

從出生開始,孩子的成長髮育就會遇到很多的大小狀況。到了這個能跑會跳的年齡段,孩子活動能力逐漸增強,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他們對外界有了自己的意識想法和分辨能力。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開始探索更多的事物,想要不斷地去嘗試,去結交更多的朋友,來滿足自己的交友需求。

但由於語言能力發育並不完全,語言能力匱乏,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很多孩子在這時可以表達出"我不想要","我不"的想法和意願,卻無法表達"我喜歡這個人""我想和這個人玩的"情感。所以他們常常會用推、拉、咬等特別的手段來吸引小夥伴的注意,以此實現交往和表達情感的目的。

孩子

2. 孩子長牙,"咬人"緩解不適

孩子長牙的時候是孩子處於生理發育的高峰期,由於快速增長等生理因素,這個年齡段的小孩會出現肌肉酸、關節疼痛等。

長牙時期也會因為牙齦粘膜受到刺激發生牙癢癢的現象,由於感到牙床痠痛而不適,很多寶寶會需要通過磨牙來緩解這種不適感。

他們會咬能咬到的一切東西,如果家長沒有及時提供能咬的物品,他們咬東西的慾望無法得到滿足,寶寶很可能會發展成為咬人。

3. 宣誓主權,"咬人"代替動手

孩子往往都以自我中心,當他的心理得不到滿足想要宣洩時,可能就會通過咬人來發洩出來。孩子通常還不善於與其他的孩子一起玩,不懂得如何分享。如果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時候玩具被搶走了,那麼他們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打人就是咬人。而通常弱小的孩子更容易去咬人,因為強大的孩子一般都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弱小的孩子因為無能為力而去選擇咬人來搶奪自己想要的或者想要守護的東西。

很多電影裡也有演到小孩子在被惡霸欺負的時候,死死咬住惡霸的手或者其他部位。

孩子

4. 孩子出於好奇模仿別人"咬人"

孩子咬人有時是一種社會性的模仿,他們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當他們看到或者被其他孩子咬過後,就會想要去模仿,覺得很新奇,於是自己也去嘗試著咬人。由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因而導致咬人事件在孩子之間頻繁發生。

案例中有提到桃子就是模仿別的孩子在搶奪玩具時咬人的辦法來保護自己的玩具。

孩子最早的老師是父母,父母的行為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髮育。家長要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孩子跟著自己慢慢地學習。

有的家長對孩子咬人理解的並不正確,他們認為孩子咬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所以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這樣對孩子並沒有好處,帶給孩子心理上的陰影是不可磨滅的,甚至會使孩子產生恐懼或者出現自卑的心理,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採用正確的教育孩子方式。

孩子

那麼家長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

1. 父母做出正確的榜樣

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玩鬧的時候都會在孩子這輕輕咬一口,那裡輕輕咬一口,但孩子掌握不來輕重,他覺得是在和你玩鬧,但有時下口重了,這時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這是攻擊性的行為,輕了會訓斥孩子,重了甚至會打孩子嘴。

孩子覺得"你就是這樣跟我玩的,那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和你玩?"孩子內心會覺得不公平,覺得不服氣。要麼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要麼"記吃不記打"還是一如既往咬了家長還咬別的孩子。

因此,家長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會引得孩子跟著模仿。當孩子想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用擁抱或者語言來代替。

孩子

2. 及時糾正孩子的習慣

孩子的爭吵打鬧的觀念與成人之間爭吵打鬥的觀念大不相同,日常孩子之間的爭吵打鬧僅僅是一種遊戲或嬉鬧行為,而成人卻把這件事往往會放大來看。其實孩子爭吵打鬧過後,很快就會和好如初,又高高興興的在一起玩耍。

但孩子一旦咬人大人就不能做到視而不見或者小打小鬧來看待了,家長也許在孩子第一次咬人的時候並未在意也沒有作出糾正,但久而久之使孩子咬人形成了一種習慣時。孩子會帶著這種錯誤觀念,一旦遇到自己不順心的事就會用咬人來宣洩。

當孩子咬人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樣咬媽媽不是愛媽媽的表現,還會把媽媽咬疼,媽媽會生氣的。"再把咬傷的地方給孩子看,激發孩子的同情心。要糾正孩子咬人的行為,家長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耐心的引導。

孩子在這個時候記憶力還不是很強,父母要堅持不懈的提醒孩子不能去咬人,慢慢的孩子這種行為一定會得到改善。

孩子

3. 豐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孩子會去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他們雖然對外部世界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分辨能力,但是語言能力發育卻並不完全。

這時我們就要練習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豐富孩子表達情感的詞彙了。平時我們可以買一些教孩子如何表達情緒的畫本,念個孩子或者讓孩子自己翻閱。

當孩子咬人時,我們就要告訴他"這是不對的"之後就要教他"我想要玩這個玩具,我用我手裡其他的玩具跟你交換好嗎"或者"我喜歡你,我可以抱抱你嗎"等等表達自己情緒的句子。

教導孩子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家長一定要有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