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丁磊:馬化騰雷軍曾都是網友 那時每天只能上網3分鐘

1971年生於浙江寧波,網易公司創始人,現任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通過開發郵箱和個人主頁成為第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在互聯網的寒冬中依靠遊戲開天闢地……他帶領網易在門戶、移動互聯網等時代數次成功轉型,也多次高調跨界,轉戰遊戲、農業、音樂、電商等領域。

丁磊從小喜歡無線電,讀的是通訊工程專業。上大學的時候,丁磊還有一大愛好,研究計算機。

丁磊:“我的導師比較支持我多弄一些計算機方面的東西,他覺得計算機是個非常重要的工具,然後我又認識很多成都電子科大計算機系的同學。”

90年代初,互聯網在中國還是個新鮮詞兒,丁磊是通過英文雜誌看到了大洋彼岸互聯網的雛形。

丁磊:“我上大學的時候中國沒有互聯網,但美國已經有了,那時候我在圖書館經常看英文的計算機雜誌,他們就已經提到了美國互聯網,他們就在講,你可以到Computer Server哪個版塊去討論問題,我就覺得有電腦就可以跟美國人討論一些最尖端的技術,這個是很激動人心的。”

最早的計算機發燒友

大學畢業後,丁磊回到家鄉寧波,當上了電信局的工程師,在機房裡,他成了惠多網最早的100名用戶之一。惠多網1984年誕生於美國,通過電話線連接,當時聚攏了一大批計算機發燒友。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大佬們實際上就是以惠多網為中介,以“網友”的形式相互認識的。

专访丁磊:马化腾雷军曾都是网友 那时每天只能上网3分钟

丁磊:“那個時候我、馬化騰,包括雷軍都在這個網上,雖然沒有見過面,已經是網友認識了。大家都喜歡聯網的東西,而且我們這些人又比較擅長學習。”

真正擁抱互聯網,從用瀏覽器訪問網頁開始。丁磊打開的第一個網頁是美國國家圖書館,那時候上網要藉助電話線,網速也只有33.6千位每秒,大約是現在上百兆網速的三千分之一。

丁磊:“那時候上網就是可以看一下最新的一些技術發展等等,你也不會天天在網上趴著,我們那時候是上網3分鐘就下來,把數據打包了以後下來,在本地的電腦慢慢看。”

從免費電子郵箱到門戶網站

1995年春天,丁磊離職,孤身一人跑到創業潮最興盛的廣東。真正的轉折在1996年底,丁磊去了趟美國之後。

丁磊:“我在美國硅谷看到很多公司在那創業,而且都是從事互聯網的方向。我那時候在廣州身邊很多小夥伴都是一些小老闆,都在創業,我跟小夥伴說,我借你一個身份證我們去成立一家公司。”

用互聯網技術“網聚人的力量”。丁磊拿出全部50萬積蓄,註冊成立了僅有三名員工的網易公司,從開發免費的中文電子郵箱起家,他成了第一個真正賺到真金白銀的互聯網創業者。

丁磊:“因為那時候每個上網的人都需要一個電子郵箱,因為那幫上網的人不是像現在,一直趴在網上,你回家打開就有一個郵件回一下,就很方便。”

幾乎同一時期,兩家新創立的公司新浪、搜狐橫空出世,丁磊、王志東、張朝陽被譽為互聯網“三劍客”,中國互聯網的門戶時代由此開啟。

丁磊:“大家開始首先都是做門戶,因為我們開始的時候都在學習美國的商業模式,比如雅虎,它做分類導航,這也是很多人上網的第一需要。互聯網影響最大的在中國是張朝陽,他的故事感很強。清華留學到麻省,拿著李政道獎學金,然後又放棄美國的優越生活,拿了風投的錢,創辦了互聯網公司。”

丁磊:“挺好的,因為我在南邊,他在北邊,我們自己小日子過得挺好的。”

丁磊:“99年。那時候(賺錢)通過一個是賣郵箱軟件,一個是賣廣告。我的狀態有點意氣風發,因為那時候很多人給我們投了好多錢,有4000多萬美元,那時候人民幣跟美元是1:8。”

专访丁磊:马化腾雷军曾都是网友 那时每天只能上网3分钟

1999年,網易公司廣州辦公室

不到一半的網絡公司活過了2004年

2000年6月,網易在資本最熱的時候借力納斯達克上市。選擇同樣的時間節點赴美上市的還有亞信、新浪和搜狐。網易上市首日破發,緊接著就趕上了大盤下跌再下跌。

专访丁磊:马化腾雷军曾都是网友 那时每天只能上网3分钟

2000年,網易公司納斯達克上市,丁磊接受媒體採訪

丁磊:“那時候很多人把能IPO都已經當作成功了,緊接著年底就出現了美國納斯達克崩盤,從5000點跌到1300點。”

2000年,從3月10日開始,納斯達克指數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狂跌78%,7500億美元的資產和60萬個工作崗位蒸發,只有不到一半的網絡公司活過了2004年……

专访丁磊:马化腾雷军曾都是网友 那时每天只能上网3分钟

2000年,網易公司北京辦公室

迅速跌落的大盤指數一定程度上預兆了門戶網站的衰落,也敦促著丁磊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丁磊:“我覺得做企業跟股市沒有關係,跟創新能力有關係。我們沒有隨著外界的股市感到悲傷,而是沉下心來拓展新的業務,所以我們在那個時候就做了遊戲和短信兩個業務。”

納斯達克的迅速下跌減緩了網絡公司上市融資的進程,澆滅了風險投資的熱情,但是人們對網絡的接受、認可、利用、依賴卻越來越深。

每個人都成了互聯網時代的主角

丁磊:“每個人都可以貢獻碎片的知識點,生活的技巧,在這個平臺上給大家去分享。他(用戶)在貢獻的過程中是獨立思考的,它(社交網絡)是鼓勵獨立思考的,這個意義就是互聯網的核心價值所在。”

1997年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元年”,經歷了20年的行業沉浮,一批批互聯網企業逐步站穩腳跟,贏得市場。今年1月,全球企業市值100強中,騰訊、阿里巴巴躋身前十名。基於互聯網的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更是在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中佔其三。互聯網企業的創新,世界矚目。

互聯網打開了一道門,讓中國以更快的速度、更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起起落落中,丁磊和他的網易似乎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節奏。在他的理解中,做企業是一個長跑。

見證者說

“在一個大的環境下,不同的微觀、不同的個體都是相互影響的。改革開放給各行業帶來了一個機會,生產能力、各種收入提高了,改革開放讓整個中國通訊的普及化,大家才有了寬帶上網,互聯網在中國出現是一個必然。”

——丁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