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落幕,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戰”

帝國的落幕,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戰”

在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消滅了東羅馬帝國。從此以後,這座城市改名叫做伊斯坦布爾,今天它雖然不再是土耳其的首都,但仍然是這個國家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歷史上1453年所發生的一系列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一直影響到了我們今天。

讓我們一起看看君士坦丁堡之戰的來龍去脈。

在整個歐洲中世紀,伊斯蘭世界都在不停地向歐洲擴張。但歐洲人似乎並不驚慌,哪怕是作為反擊的十字軍東征也顯得從容不迫。畢竟,在兩個世界之間有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城池,它能帶給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巨大的安全感。這座市就是君士坦丁堡,如果這座城市真的被攻佔,那麼整個地中海世界都會發生改變。因為這座名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實在是太重要了。

在歐洲歷史上,古羅馬帝國曾經無比強大,它有兩個首都,一個是羅馬城,另一個就是君士坦丁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但東羅馬帝國還在,所以君士坦丁堡又繼續當了一千年首都。也就是說,這座城市象徵著羅馬帝國的傳承,是每一個強大君主的夢想所在。而且,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基督教分裂成了天主教和東正教,東正教的教廷就在這。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堡守著博斯普魯斯海峽。這個海峽一邊是亞洲、一邊是歐洲,一頭連著黑海、一頭連著地中海。海峽狹窄、山峰陡峭、城高牆厚、固如金湯,也就是說,這裡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安全。

那麼,這座在十字路口上的城市當然也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中國、俄羅斯、埃及、阿拉伯地區以及歐洲的貨物,都要在這中轉、交易。只要不打仗,這座城市就富得流油。

正因為君士坦丁堡這麼重要,那麼一旦它出現了政權更迭,影響可以延續幾百年。事實也是如此,很多歐洲的現實問題都能追溯到1453年那一仗,所以瞭解這段歷史就顯得重要。在君士坦丁堡之戰的背後,有一個強大君主的身影,這個人就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默罕默德二世。既是一位勤奮的學者、也是一位滿心猜忌的君王,既有寬容的民族政策、也有屠殺平民的暴虐行為。讓我們站在穆罕默德二世身後,隨他一起去探究這樣三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打君士坦丁堡?為什麼奧斯曼帝國能獲勝?穆罕默德二世的夢想實現了嗎?

第一部分

為什麼君士坦丁堡非打不可?

如果從宗教上找原因,那麼很簡單,因為君士坦丁堡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夢想,傳說這個夢想源自於公元7世紀的先知穆罕默德,他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800多年後的1453年,這個夢想被穆罕默德二世所繼承,他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是此時伊斯蘭世界最有權勢的領袖。穆罕默德二世年輕而意志堅定,聰穎過人、精通多種語言,並且對於歷史、地理、文學以及工程學都非常感興趣。除了先知穆罕默德以外,他心中還崇拜另一位偉大的領袖,也就是古羅馬的凱撒,他希望自己也成為凱撒、成為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人。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當然要首先搶下君士坦丁堡,然後再佔領羅馬城。

丘吉爾說過這樣一句話,發動戰爭並不難,難的是準備戰爭。甬過回顧君士坦丁堡的歷史,可以讓我們看到,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戰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就埋下了伏筆。換句話說,伊斯蘭世界已經準備了幾百年。

早在公元717年,伊斯蘭教正處在迅速擴張時期,阿拉伯人的軍隊到處打仗,可謂戰無不勝,但卻在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時候碰了大釘子。以至於之後長達600多年的時間裡,伊斯蘭教的勢力再也不敢碰它。能夠這樣威懾敵人,君士坦丁堡靠的正是先要的地理環境和無比堅固的城牆。但是,即使是這樣,外來威脅依然源源不斷,阿拉伯人只不過是曾經出現過的、威脅最大的一支敵軍。

從公元11世紀開始,各路強敵頻頻出現,他們不斷在東羅馬帝國家門口晃悠,東羅馬的地盤越來越小。大敵當前,可他們自己人之間又打了30年內戰。並且在內戰期間,可怕的黑死病爆發了,這簡直是雪上加霜一而更倒黴的是:黑死病,是經由地中海沿岸,逐漸向北蔓延,最後才席捲了整個歐洲。土這個過程裡,君士坦丁堡是第一個遭受衝擊的歐洲大城市。

外憂、內患、傳染病,這三件事把東羅馬帝國給拖垮了。更不巧的是,它身邊偏偏還有個強悍的鄰居。

這個鄰居,就是年輕的奧斯曼帝國。它發源於土庫曼遊牧民族,最初他們的部落領袖的名字叫“奧斯曼“,所以建國以後,他們把自己的國家也叫“奧斯曼”,當時蒙古帝國十分強大,把東羅馬帝國打得七零八落,這就給奧斯曼的發展騰出了空間。而且,奧斯曼與東羅馬接壤,能很方便地向東羅馬人學習先進知識從科技、文化,到軍事、政治制度,可以說,奧斯曼幾乎全面學習了自己的對手。有充足的生存空間、又虛心學習,奧斯曼帝國開始逐漸崛起。

在穆罕默德二世的父親,也就是穆拉德二世執政的時候,奧斯曼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而且幾乎全部取得了勝利。這些勝利讓君士坦丁堡完全被孤立起來,變成了一塊飛地,這樣一來,堅固的城牆不過成了往日輝煌的紀念品。君士坦丁堡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虛弱,而這卻是穆罕默德二世的幸運。

除了父親留下的寶貴遺產之外,穆罕默德二世還很得民心。然而幾百年來只要一說起君士坦丁堡之戰,總把穆罕默德二世描寫成邪惡的化身,但這並不是事實。因為奧斯曼帝國當時教育程度低,識字的人太少,更沒有個人記錄歷史的傳統。所以君士坦丁堡之戰的歷史非常特殊,它是由失敗者寫的。雖然伊斯蘭教是奧斯曼的國教,但大部分平民都是基督徒,奧斯曼也並沒有強迫它的子民改變信仰。雖然當時奧斯曼有教法規定,向異教徒可以收重稅,但跟東羅馬帝國當時的稅收相比,奧斯曼的所謂“重稅",其實並不重。

而且東羅馬作為一個千年古國,人民非常保守、狹隘,文化中的傳統勢力非常頑固。奧斯曼作為新興國家,人民思想開放、熱愛創新和接受新事物。同時,當時奧斯曼的統治其實相當溫和,老百姓的生活負擔比歐洲其他國家更輕。兩國領土接壤,一個國力衰落、逐漸虛弱,一個國力崛起、虎視眈眈。這麼來看,這兩個冤家,打一仗是在所難免的事了。就這樣,穆罕默德二世懷揣著自己的夢想,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夢想,不斷地推動著兩國走向戰爭。

第二部分

好了,以上就是戰爭爆發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部分,為什麼奧斯曼帝國能獲勝,這場仗的勝負取決於兩個原因,防守的一方沒有幫手,而進攻的一方太強大。

咱們先來看看防守方的問題。實上,這場仗將決定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命運,但是歐洲人卻奇怪地保持了沉默。儘管君士坦丁堡是一座孤±,但是異乎尋常的堅固,哪怕是實力懸殊,守城的軍隊也還有勝利的希望。如果歐洲人不是袖手旁邊,很可能改寫歷史。但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原因何在呢?

說起來,還是宗教問題,具體地說是基督教內部分裂。從古羅馬到中世紀,基督教內部的分歧越來越重。後來乾脆分成了兩個教會,在西邊,“天主教"佔據著羅馬城,而在東邊,君士坦丁堡的信徒認為自己才是正統,於是管自己的教會叫做“東方正統教會“,簡稱“東正教"。在這好幾百年的內訌裡,兩大教會仇恨嚨來越深。在大戰前夕,迫於外界壓力它們想再次合併,可不但沒成功,還鬧出點新的摩擦。這樣一來,遠在歐洲的天主教鄰居冷眼旁觀,也就毫不奇怪了。

君士坦丁堡名字的來自於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是他建立了這座城市。巧合的是,此時困守孤城的末代皇帝也叫這個名字,他就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他自稱“信奉基督的真正皇帝、”羅馬人的君主",但是這個頭銜已經顯得十分蒼白,帝國現在只有首都周圍的一小片地盤和幾個小島了,財政上已經破產、海軍力量根本沒有、人民生活貧窮無比一更為屈辱的是,當時周邊那些比較強大的國家,居然也都可以插上一腳,在君士坦丁堡的地盤上擁有自己的司法權。、這樣恥辱的情形,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咱們清朝末年的外國租界。在今天,我們甚至都不知道這位君士坦丁十一世到底長什麼模樣,是因為當時這個國家已經窮到了沒錢給這位皇帝制作一個雕像。

可是這位末代皇帝並不是昏庸無能的人,他勇敢、堅定,精通騎術和兵法,而且很有人格魅力,能讓大家都追隨他。是這樣一個人,窮盡了一生的時間去挽救自己的國家。他17歲開始,就一直在戰鬥中成長,在1453年,堅守在城牆上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已經48歲了,而城牆下的穆罕默德二世僅僅21歲。城牆與大炮、皇帝與蘇丹,雙方領袖同樣充滿了戰鬥意志。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幾乎拖垮了敵人,並且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對手穆罕默德二世在軍事實力上超過他太多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奧斯曼帝國打仗的本事。

穆罕默德二世的軍隊在武器科技方面非常先進。當時,奧斯曼帝國早就掌握了先進的火藥技術。有了火藥還得有大炮,而鑄造大炮這件事上,奧斯曼人也很厲害。不但大量使用火炮,還可以把火炮零件運到前線,現場組裝,現場開火。在那個時代,大炮在戰場上炸膛,是很普遍的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奧斯曼人使用了特別牛的技術,就是在前線建立臨時軍工廠,一邊打仗一邊鑄造大炮。用有這些技術,奧斯曼炮兵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那防守一方的炮兵為什麼不行呢?說到底還是沒錢,既沒錢造大炮、也沒錢留住人才。大戰之前,有一個叫烏爾班的匈牙利人,為了混個一官半職,跑到了君士坦丁堡。此人特別精通火炮鑄造技術,是個極其難得的人才,可惜君士坦丁十一世連自己的雕像都沒錢鑄造,哪裡有錢發給烏爾班呢。於是烏爾班乾脆投靠了奧斯曼。

剛到這邊,烏爾班立馬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穆罕默德二世親自接見他,委以重任,讓他專門負責鑄造大炮。而且,穆罕默德二世還要求:把現有所有的火炮尺寸都增加一倍。烏爾班在奧斯曼如魚得水,其炮兵戰鬥力獲得極大提高。最後,烏爾班居然還搞出了長度超過8米的巨型大炮,在當時看來,這簡直是黑科技。

1453年,當這門巨炮來到君士坦丁堡城牆下的時候,絕望的守軍只有不到五千人。他們的對手則是一支20萬人的恐怖大軍,而且這支部隊還有強大的軍事組織能力。比方說,戰爭期間,守軍封鎖了城市旁邊的狹窄海灣,奧斯曼的艦隊根本進不去。這時,穆罕默德二世提出了一個令人稱奇的想法:如果把船從陸地上運過去呢?這個方案真是太腦洞大開了,君士坦丁堡的守軍做夢都想不到。然而,奧斯曼人竟然真的做到了。他們用木頭做成軌道,上面抹上潤滑油,再專門製作了吊裝支架,把船從海上直接抬出水面,運上軌道。最後,奧斯曼的海軍,就這麼生生把戰艦從陸地上送進了海灣內部。如此浩大的工程,奧斯曼的工兵部隊不但建設神速,而且愣是沒讓對手察覺。斯曼就這樣創造了一項軍事行動的奇蹟。

不相上下的時候,轟鳴的大炮告訴了所有人,在這個時代裡,什麼才是最可怕的武器。過幾個星期的浴血奮戰,君士坦丁

堡的城牆最終還是被攻破了,穆罕默德二世進入了城市,最後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一棵必死的決心下,明知無力迴天,大喊一聲:“城池已經失守,但我還在“,孤身一人衝向敵軍,(帝國的落幕不禁讓人唏噓!)

第三部分

下面,我們接著看看,這場找爭帶來的後果。

首先,它宣告了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說到這,得說一句。儘管一直出現“拜占庭帝國"這個名詞,但事實上,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自稱拜占庭帝國,也沒有人自稱拜占庭人一拜占庭帝國這個稱呼,其實是後人叫的。一直到滅亡那一刻,這個國家的官方名字,都“東羅馬帝國";而這個國家的人民,雖然從族裔上說是希臘人,但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是羅馬人。所以從當時歐洲人的視角來看:君士坦丁堡之戰,就是整個羅馬帝國的真正落幕,也是古典時代的徹底終結。

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了,當奧斯曼的旗幟飄揚的時候,整個城市都陷入到了恐慌之中,奧斯曼人不分青紅皂白地開始了屠殺。很快,他們發現這個城市裡已經根本沒有任何抵抗了,於是殺戮變得更有選擇性,並且把女人和兒童掠為奴隸。於教堂,更是被大肆破壞,值錢的金銀製品被砸碎或者熔鍊以後搶走,甚至連皇帝的墳墓都沒能倖免。

在這一天上午,君士坦丁堡成了一座人間地獄沒有及時前來幫忙的歐洲人,在這個時候有了唇亡齒寒的感覺一位詩人在信裡寫道:“在我寫字的時候,手都在顫抖"。這個消息傳到德意志的時候,國王都忍不住哭泣。很快,這個消息就傳到了歐洲的各個角洛。而這一切引發了新的反伊斯蘭浪潮。

但是,對於伊斯蘭世界來說,這個消息讓人歡欣鼓舞,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先知穆罕默德的預言實現了。伊斯蘭教傳遍整個世界的希望再次被鼓舞起來,穆罕默德二世從此自稱“征服者",從此,君士坦丁堡徹底納入了伊斯蘭教的統治之下。

事實上,前面也已經講過,君士坦丁堡早就是一塊飛地,被佔領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也就是說,在被佔領的那一刻,其實歐洲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但是在心理上震動是大到無以復加的。其實,奧斯曼帝國其實早就是世界霸權國家了,但是歐洲人並沒有認識到這個事實,而這場大戰徹底讓歐洲的基督徒知道了這件事。而且,整個地中海的權力平衡已經改變了,對歐洲人來說,大海另一邊的威脅已經來到了身邊。

在6年以後的1459年,那個寫信時手都顫抖的詩人成為了教皇,被稱為庇護二世。他召集了宗教會議,用慷慨激昂的語調號召信徒發動戰爭。但是很遺憾,歐洲還是一盤散沙,根本沒人響應他。但是,兩大宗教之間的對立是真實存在的,宗教戰爭在不停地煽動下還是不斷髮生,這些戰爭持續到了16世紀。一直到了1683年,也就是230年以後,奧斯曼帝國的攻勢才在維也納被擋住。而這已經是另一個時代了。

君士坦丁堡之戰發生的時間很特別,在這個時候,歐洲的科學探索正處高速發展的時期,宗教的影響逐漸變小。而科技帶來的影響其實在大戰之中已經有所表現,比如大炮徹底改變了攻城戰的方式。這場戰爭之後的70年裡,歐洲出現了很多新鮮事,那是一個我們都熟悉的、被稱作是文藝復興的時代。

擴展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