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這麼多年,我們總在努力的區分菠蘿和鳳梨。水果攤的標價牌也一直不斷強化著它們的區別。 有時候,鳳梨比菠蘿貴,老闆說:“鳳梨甜啊,而且皮上沒有黑頭”;也有的時候,菠蘿更貴,老闆又解釋:“菠蘿甜酸結合,味道更豐富啊,鳳梨比較淡,幫你切好”。

一些水果愛好者,喜歡把自己標籤為“從來不吃菠蘿的獨愛鳳梨族”,就像一些咖啡愛好者總是“只喝卡布奇諾,喝拿鐵就吐的耿直派”

……

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以下請花一分鐘,你會更懂菠蘿

菠蘿和鳳梨在植物學裡是同一種東西,不做區分。

英文學名也只有一個Ananas comosus。中文名字就豐富了:鳳梨、草菠蘿、菠蘿皮、地菠蘿、露兜子。

“菠蘿咕老肉”不是菠蘿與肉的最初搭配

菠蘿原產美洲熱帶地區,最初美洲人就用它來燻肉;1493年哥倫布把它帶回歐洲。

“鳳梨”是臺灣人取的名字,閩南語“旺來”的意思

菠蘿由葡萄牙傳教士帶到我國,1655年從福建傳到臺灣。

判斷成熟度是挑選菠蘿的必備技能

因為考慮到運輸,菠蘿一般七八分熟就被摘下,然後催熟。“樹上熟?”當然存在,但一般情況下,大家請自覺“呵呵”。

正好可以吃的菠蘿表皮是橘黃色的,還需要放幾天的菠蘿是亮黃色的。按著皮,感覺軟軟的有水滲出,就是熟過頭了。

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吃菠蘿後嘴麻是過敏症狀

因為菠蘿是過敏源,吃完菠蘿嘴麻就是菠蘿蛋白酶過敏的症狀,不同人有輕有重。常見用鹽水泡菠蘿半小時以上,可以消除,但同時營養和風味也會打折扣。

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黑眼是菠蘿花的雄蕊發育而來,所以也叫“果眼”。挖眼很麻煩,所以人們培育出了無眼鳳梨,就是讓雄蕊退化後的菠蘿,所謂娘娘腔菠蘿。

再花一分鐘,你不再只會往菠蘿里加鹽

——菠蘿時髦吃法,舉例落甜最近的視頻分享

燒烤菠蘿

焦糖黃油煎菠蘿,朗姆酒火烤,再入烤箱悶烤。晶瑩透亮,風味醇厚。適合搭配冰淇淋和各種慕斯,詳見視頻

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香菜菠蘿色拉

香菜切成細沫,混拌菠蘿丁,澆入蜂蜜,風味清爽特別,詳見視頻《 》

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菠蘿搭椰子

可做成飲品。先將菠蘿肉煮過,可以使菠蘿酶失去活性,還可加酒增加風味。 菠蘿肉用來泡椰子汁,作為飲品風味和諧美好。甜品中也常見這樣的配方,詳見視頻《 》《 》。

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一會兒的功夫,大家就能明白菠蘿還是鳳梨從來都不是重點;大家也會輕易弄懂喜歡喝卡布奇諾的人,喝一口拿鐵絕對不會吐。然而,我們懂與不懂,吹或不吹都不如實實在在的享受菠蘿的風味。

這是菠蘿對我們的意義,吃起來,畢竟當季!

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