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丝路明珠凉州

没有到过武威的人,对武威的印象可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或者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空阔和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开阔雄浑、奇特壮丽。如果你身临其境,这种感觉是片面的。武威古称凉州,因公元前121年汉大将霍去病出征河西,击匈奴而大获全胜,以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候”的凉州,在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战略地位,便捷的交通,丰厚的自然资源,蕴育了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天马文化及其以凉州词为代表的边塞文化。反过来,这些底蕴丰厚,深沉的文化又滋养着凉州大地和凉州文明,使凉州这座文化历史名城名副其实。

走进丝路明珠凉州

凉州曾是“五凉古都”、“西夏陪都”,曾经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民族融合之熔炉。中国作家协全委、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飞天》月刊主编陈德宏先生感慨地说过:“在西部,任何一个城市感于和西安叫板的,唯有凉州,凉州也可以称得上是六朝古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凉州。

黄土民居,弯曲小巷,方城布局结构无不反映历史的烙印。武威城本为匈奴所筑,称为盖臧城,汉人讹称为姑臧。共七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形状像龙,所以又称“卧龙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有诗说:“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西汉时武威郡有十县,一万七千余户,七万六千余口。东汉时有十四县,一万四千余户,三万四千余口。唐代有五县,二万四千余户,十二万余口。唐初三藏法师玄奘西去印度取经,路过武威,称赞武威说:“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左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玄奘在武威讲经,“时开讲日,盛有其人,皆施珍宝,稽颡赞叹。”西夏时修建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也说:“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凑交会,日有千数。”可见古代武威的繁盛。

走进丝路明珠凉州

西夏碑,文庙、铜奔马、凉州词……无不体现着厚重文化给这座古城抹上浓重的的人文色彩。那个隐在诗歌与历史中的凉州,在汉时就弥漫着一种历史的大气象。国家与朝代,争夺与纷乱共同在揉搓着凉州的历史。而丝绸之路的开通,除了驼铃响彻,民风流俗就这样碎裂着、成长着、弥漫着,文化的东西开始积淀下来。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的理解也留存了下来。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的 陇右学宫之冠--文庙现为河西走廊最大历史博物馆——武威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万件,著名的有刻有回鹘文的高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和保存最完整的中文-西夏文对照珍本词典“西夏碑”。西夏碑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件汉夏文合璧的珍贵文物。文庙殿堂内还展示着由武威出土的一些文物,如国家旅游标志--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国宝级文物铜牦牛、西夏木缘塔、王杖绍书令册;西夏木板画、金碗、银锭、瓷器;汉、唐木雕;明、清名匾、水陆画等。 雷台汉墓是武威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现为武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西夏碑高2.5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撰文。正面碑额为西夏文篆书,正文为西夏文楷书。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正文为汉字楷书,是正面碑文的汉译文,碑文内容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奏交会,日有千数”的繁华市容;在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题名上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那轻盈飘动的绸带、美如游龙的舞姿,使人想起了白居易《胡旋女》中描述的“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 的胡旋舞。

走进丝路明珠凉州

丝绸之路,这条经贸之路、东西文明交汇之路,佛教传承之路。在凉州的发展史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丝绸之路,是多民族交汇,多种文明碰撞成为可能。月氏、马孙、匈奴、汉、蒙、回、土等二十多个民族在凉州大地上休养、生息、繁衍。自汉代开拓“丝绸之路”后,“法流东上,泽及众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传入凉州,佛教成为凉州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尤其是鸠摩罗什在凉州译经说法,成为佛教史上的佳话,佛教文化在凉州盛极一时,迅速传播,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感受着佛教的熏陶和滋养。今天我们还能从鸠摩罗什寺、白塔寺、莲花寺、金塔寺、海藏寺、大云寺大大小小的寺院中体会到佛教的繁荣和兴盛。佛教文化和多民族文化造就了凉州人兼容、侠义、豪爽、忍让、闲适的性格,正是他们的这种性格,历史选择了凉州,成就了祖国统一史上的惊天大事“凉州会盟”,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之前的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就与吐蕃开始了交流。而历史却选择了元朝,幸运地选择了凉州,成就了统一佳话,凉州是幸运的,这幸运来自凉州人佛教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熏陶的宽容、包客、忍让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凉州人的性格决定了凉州历史。

走进丝路明珠凉州

“物阜民殷岁月秋,武威大邑古凉州”。凉州的富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亦工亦商,亦耕亦牧,是凉州文明孕育成长而成熟起来。“凉州不凉米粮川”,是的,是祁连山的积雪养育着河西走廊,祁连山是河西文明的发源地,是凉州文明的守护神。石羊河、杂木河、西营河、黄羊河,一条条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经年不息的流过凉州大地。西营水库、南营水库、黄羊水库,为凉州人民储备财富。雪山擦拭着凉州人民每天的生活,不能没有祁连山,这是凉州人民生命的参照物,他是一面镜子他是伟大的父亲。

走进丝路明珠凉州

武威地处西塞边陲。它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据已经发现的新时期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祖先们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开始了他们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自汗辟河西四郡起,它不仅作为军事上的重镇屏障着汗唐古都长安,同时也是东西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汇、传播和辐射之地。由此而形成的古凉州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姿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宝库。诗词歌赋作为时人记载历史时事的见证,也长久的流传了下来。著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西凉伎都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历史上的凉州,是一个歌舞音乐之乡,白居易的《西凉伎》,王维的《凉州赛神》等诗篇,就十分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这方面的情景。盛名卓著的《西凉乐》,是古代凉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舞蹈艺术。唐代闻名天下的《霓裳羽衣曲(舞)》,成为当时重大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主要节目。《西凉乐》在河西各地音乐艺术中居于主导地位,传进中原后,一直被视为西北音乐的代表。从晚唐大诗人杜牧的“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句来看,《西凉乐》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天下歌舞中的精品。凉州人民创造的《西凉乐》,在隋唐音乐宝库中闪耀着奇光异彩,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使每一个凉州人引以为豪。“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西凉伎》中的诗句,它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凉州狮子舞。从这些精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西凉伎表演的狮子舞那种光彩夺目、欢跃腾飞的形象,那绚丽多姿、镀金贴眼的化妆,那迅疾万里、扑天掀地的气势。凉州词,雄厚、厚重、沧桑,与时代的风云是契合的,唐代李益《边思》“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祗将诗思入凉州。”的思乡情怀,陆游《凉州词》“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对凉州大地的赞颂,许荪荃《武威绝名》“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不见古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对人才辈出的感叹,张 澍《凉州葡萄酒之一》“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对凉州美酒的倾羡,等等不一而足。表达出诗人当时的情态和心境,对当时凉州境遇下的凉州一种内心真实感情的流露,留给后人无限抹不去的壮美,对凉州的山河和风物抹上浓重的人文情怀,是这片生息的土地,让更多的人关注、珍爱、向往,给这样我们的生息的土地染上了浓重的诗意。

走进丝路明珠凉州

“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超后生”,时代是发展的,每个人在进步,我们不可能躺在先祖的阴影下,衷足不前。留住记忆,把握未来,让更多诗意的生活涌现在新凉州,让后来的人们忆起这个时代时,不至于无任何切入点,是的,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起着物质无可比拟的传承作用,他是血液,一辈又一辈流淌着。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纷乱,有谁能看见,后人只是从文物典籍、诗词曲赋中触摸着过去的影子,物质的富有是短暂的,人的肉体最终是要消失的,灵魂和文化却是永存的,人民的方向,就是先进文化的方向,先进文化的方向是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的方向,让曾经凉州的辉煌和如今凉州的辉煌,交相辉印,互为补充,发扬光大,永远传承,造福人类。

今天的凉州,四张名片闻名于世,以玉米加工业、葡萄酿造业、天马旅游业、草药产业为主的四大产业,为凉州的循环经济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建设绿色、环保、文化、和谐凉州是每个凉州人肩上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走进丝路明珠凉州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资讯和传播的快捷,是凉州人过去是,现在也是,在衣食住行上不落伍于任何一个大都市。而我们经济发展的脚步确实是缓慢了。我们渴望着“凉州七里十万家”的辉煌,我们期待着“车马相交铛,歌吹日纵横”“人烟扑地桑丝绸”的繁荣。

大凉州之大,在于他的博大、厚重,一种大象无形的大视野,大胸怀,大山河,大才情,大人文,有时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都能感觉到,时时处处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外地来武威的朋友惊诧于凉州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茶摊,惊诧于大大小小的茶摊人满为患。惊诧于他们“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凉诧于他们老老少少“道房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的潇洒。无论清晨、无论黄昏,无论风中、无论雨中,喝酒、喝茶、下棋、打牌,在市场化、产品化的大潮中,仍然泰然处之,悠悠闲闲,物我两忘。在外人的眼中或许是虚度光阴,荒芜人生,然而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谁还能够拥有一份真正的悠闲,一份和谐的心灵和闲情。过好现时的每一天,这就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走进丝路明珠凉州

现在凉州可以说是西北人口最多的人口大区,在甘肃省。除兰州外,出租车最多,流动人口最多,人均日销费量最大的地区,充满生机和机遇。凉州人良好的心态和闲适的生活态度,会为凉州的文明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有时间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