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民幣走出了“V”字型,2018年匯率怎麼走,從這6點找答案

外匯形勢趨穩 監管迴歸中性

2017年外匯形勢與政策回顧及展望

2017年人民幣走出了“V”字型,2018年匯率怎麼走,從這6點找答案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管濤)

一、人民幣兌美元雙向波動

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下簡稱人民幣匯率)止跌回升、轉為雙向波動,全年升值6%稍強。

從宏觀層面看,人民幣匯率企穩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即國際市場上美元匯率意外走弱,美元指數全年下跌9.9%。所謂"地利",即中國經濟復甦超預期,穩定了市場信心,同時貨幣政策轉向和金融監管加強,推高了境內市場利率,擴大了本外幣正向利差。所謂"人和",即加強改進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擴流入、控流出的政策效果顯現,為改革和調整爭取了時間。

從微觀層面看,在嚴格分層的兩級外匯市場架構下,銀行間市場是匯率形成的市場,結售匯市場是匯率執行的市場。然而,銀行本身屬於風險厭惡型的、客盤驅動的被動交易者,所以,它們是名義的匯率決定者,實際是匯率中間價的接受者。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中隱含著美元弱、人民幣強的定價邏輯,人民幣匯率升值逐漸把市場從美元多頭變成了空頭。特別是5月底在報價機制中引入"逆週期因子"以後,成為人民幣雙邊和多邊匯率加速升值的拐點。

人民幣升值較好地解決了有管理浮動的匯率"中間解"的政策公信力問題。現階段,匯率政策目標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那麼,可信的匯率政策,應該是讓相信的人不能虧錢甚至賺錢,讓不信的人不能賺錢最好虧錢。2017年,人民幣匯率升值6%以上,遏制了看空、做空人民幣的勢力。人民幣匯率加速升值的8月份,銀行即遠期結售匯出現了37個月以來的首次順差,也是全年唯一的一次外匯供大於求。

人民幣升值對國內企業造成財務衝擊而非競爭力損失。在美元大幅走弱的背景下,其他許多非美貨幣也兌美元升值,甚至升幅更大,所以,人民幣兌不少非美貨幣貶值,人民幣匯率指數(亦稱多邊匯率或者籃子貨幣)保持了基本穩定。全年,三個口徑的人民幣匯率指數不論漲跌,幅度均不大。如此,中國產品在許多美國以外市場的價格競爭力是增強而非減弱了。不過,由於中國對外貿易中外幣結算的近九成是美元,並且當時看空情緒下企業大都沒有結匯,而是持有了外匯存款。人民幣升值令這些企業遭受了匯兌損失,甚至超過了它們百分之三四的出口利潤。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對於國內企業又是一次生動的匯率風險教育。

二、外匯儲備餘額觸底反彈

2016年底,當人民幣匯率距破7、外匯儲備距破3萬億僅一步之遙時,國內曾經激辯究竟是應該保匯率,還是應該保儲備。結果到2017年底,不僅匯率保住了,儲備也穩住了。外匯儲備餘額自2017年2月起連續11個月回升,到年底收在31399億美元,較上年底增加1294億美元,2015和2016年為分別減少5127億和3198億美元。

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中國政府對外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但沒有動用外匯儲備來穩定匯率。這次之所以動用了外匯儲備,主要是早在200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指出,我國國際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經從外匯短缺轉變為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並提出必須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當時,外匯儲備才1萬億出頭,到2014年6月底峰值時又額外增加了近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被當作一個典型的"池子",用於吸收跨境資本流動帶來的衝擊,降低其對國內實體經濟的影響。2014年7月至2017年1月,外匯儲備累計減少9950億美元,其中約2/3是"8.11"匯改以後應對資本流向逆轉所發生的。

儘管前期外匯儲備較多減少,但無論從傳統預警指標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標準看,我國外匯儲備都是比較充裕的。問題是,不用的時候,沒人關心外匯儲備夠不夠用;一旦用起來,就人人都操心外匯儲備夠不夠花了。2016年底,儲備下降與匯率貶值交織在一起,正在形成預期自我強化、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才引出了保匯率還是保儲備之爭。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政府同時提出"匯率穩定、儲備增加"的外匯管理目標,就是認清了這兩個問題的實質,即二者都不是絕對水平或規模問題,而是市場預期或信心問題。這次,人民幣匯率升值重塑了政府市場聲譽,外匯儲備隨之企穩回升也就不意外了。此外,保匯率還是保儲備之爭,還忽略了應對資本流出衝擊的外匯政策不是二選一,除了匯率貶值、儲備干預之外,還有資本流動管理措施。

三、外匯供求缺口大幅收斂

銀行即期結售匯和代客跨境收付逆差雙雙回落。2017年,銀行結匯同比增長14%,售匯下降1%,結售匯逆差1116億美元,下降67%,其中9月、10月和12月結售匯呈現順差;銀行代客涉外收入增長7%,支出增長1%,涉外收付款逆差1245億美元,下降59%。

銀行遠期結售匯逆差總體收窄。2017年,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匯簽約額同比增長111%,遠期售匯簽約額增長12%,遠期結售匯簽約逆差260億美元,較2016年下降69%。

市場購匯意願下降而結匯動機增強。價格信號是比任何道義勸說和行政管制都有效的外匯收支調節工具。2017年,衡量購匯意願的付匯購匯率(客戶從銀行買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支出之比)為65%,較上年下降9個百分點;衡量結匯意願的收匯結匯率(客戶向銀行賣出外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收入之比)為63%,較上年上升3個百分點。

境內外匯市場供求更趨平衡。2017年,銀行即遠期結售匯逆差合計893億美元,同比下降了76%。這再次證明,當前政策和市場環境下,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是有可能也是有效果的。2012和2014年,當受內外部因素影響,人民幣匯率由單邊升值轉為雙向波動後,當年銀行即遠期結售匯順差均較上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外匯供大於求的缺口急劇收斂。

(未完待續)

(本文擬發於《中國金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