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汤、面中的“药食同源”之道

能用食平疴可谓良工

食粥救治虚脱症

一坊间贫人,素有失血咳嗽证,夏月过劳伤暑,次日发热而有汗。前医作伤寒治不效,又作中热治,禁食五日,忽大喘大汗,其父慌迫,急迎往视。则大汗淋漓,发喘不已。两手脉细如丝,尚不及一息三至,幸未厥冷。

余曰:“外无伤寒形证,脉证欲脱,必误饿至此。”询其气从何处起,病者云从心下起。余曰:“尚可治,若自脐下起,则宗气离原,不可治矣。”急以粥救之,食下喘甚,入胃片刻即喘定,少刻又喘。因思胃中空虚,粥入胃旋即下入肠,肠实而胃仍虚,所以又喘,须糜饭留胃乃可。续进饭一碗,汗即止,喘即定,稍停又进饭一碗,喘亦定。后徐徐进食,未药而愈。(《素圃医案》)

粥、汤、面中的“药食同源”之道

按:此症“外无伤寒形证”, 前医并让“禁食五日”,乃至“脉证欲脱”,素圃断为“必误饿至此”,连续进粥三碗,“未药而愈”,确有见识。

范文甫曾治一妇人,产后肿胀,腹大如鼓。病初起于腹,后渐及全身,按之设指。诸医有认为水肿者,有认为气胀者,有认为血臌者,治之皆无效验,反而气急加甚。范氏诊其脉近芤,重按极虚,舌淡红。思之良久竟亦无良法,后忆及《冷庐医话》中治产后肿胀方,用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食之,5天后病愈。(《范文甫专辑》)

屡试屡效神仙粥

粥、汤、面中的“药食同源”之道

按:本方有歌诀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须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平康。”岳氏认为本方尤适用于年老体衰者感冒之症,常人风寒感冒初起亦当有效。

萝卜丝汤开胃

赵某,年近三旬,孟秋季节患病风温,周身壮热,脉弦长有力。五六天不进饮食,一切食物闻之皆臭恶异常,勉强食之则吐。张锡纯以白虎加人参汤加代赭石治之,脉静身凉。唯仍旧不能进食,憎其臭味如前。张氏嘱用鲜萝卜切丝,用香油炒至半熟,再以葱酱作汤勿过熟烂,少调以绿豆粉令服之。汤作成时,令病人先尝少许,颇觉香美,须臾服尽2碗,继则饮食如常。(《医学衷中参西录》)

按:萝卜理气开胃,功效不俗,治此等严重恶食之症,令人惊异。

荞麦面治泻

宋代有一壮年人患脘腹作痛之病,每痛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泻四五次,两个月下来瘦弱不堪。用消食化气药均不见效。有一僧人授给他一方:用荞麦面一味作饭,依法连食三四次而愈,转用他人皆获效验。(《简便方》)

粥、汤、面中的“药食同源”之道

⊙温馨提醒: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中医思路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