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人俗語中的上古信息

安康人俗語中的上古信息

安康文化積澱深厚之異常,從民間俗語方言中也能略見一斑。在安康、經常可以遇到這樣一種文化背反現象,越是文化程度低、受書面語言“毒化”較少的人,他們對一些冷僻字或是有兩種讀音的字,往往都能很自然地發出這些字詞的準確本字讀音。對“骨殖”,他們發音很正地稱為“骨什”,不會說成“骨直”。安康人好打麻將,手風不順時,即使是不識字的老人也會說:“否!否!今日這手太否了!”手風順了,他們又會很自然地用出令人目瞠口呆的一句話“到底否極泰來了”,當問他咋知道咋會說出這出自《易經》的“否極泰來”時,他多半會搖搖頭“易經?沒聽說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他們中的一些人讀了些書,多受了點兒教育後再遇到“否極泰來”時,多半兒就讀成“府極泰來”了。口耳相傳是他們能正音的重要原因,儘管與本字對不上號,但正是安康方言中有些乍聽覺得太俗的字詞,恰恰為我們守護著上古、中古漢語的一些快被現代漢語忘掉的信息。

安康人俗語中的上古信息

關於吃的說法

安康人喜口腹之慾,好吃善吃是有名的,過去見面時的招呼語總是“吃了沒有?"”“吃”是通常說法,為安康方言的表面層次。在安康方言的深層次還有兩個關於“吃”的詞彙,“咥”(音疊)和“㗷”。這兩個詞的來源很古老,以致人們儘管嘴上常說,卻寫不出本字,也造成了誤解,誤認為這是土俗之語,實際上這詞都是雅得不能再雅了。

安康人俗語中的上古信息

“咥”字的本義為堶,為咬。最遲在周朝朝就已經開始用這個詞了。所以,《易·履卦》才有這樣的卦辭:“是以履虎尾,不咥人”。清人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趙城虎》中也寫下了“咥”的用例:“無何,一虎自外來,隸錯愕,恐被咥噬”。

“㗷”字的用法在宋元以前文獻中尚未查見記載。但最遲在宋元時應已通行於口語,用法和今安康方言中一模一樣。元雜劇《降桑椹》第一折中五伴哥就這樣說:“人家擺酒未邀賞,我仗著村濁性兒魯,走到人家只管㗷,酒肉裝滿自肚腹”。《三出小沛》第一折王斌也說“㗷”,“如今你在這徐州逐日㗷酒,也則是多著我兩個,就支出我兩個去,你們快活吃酒。”這裡酒與“吃酒”並列,恰恰為與吃同義提供了絕好註腳。

安康人俗語中的上古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