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出品丨西部网文化传媒工作室

对于很多70后,80后而言,小时候都应该在家里见过这种被棕丝包裹的箱子。在那个没有塑料收纳箱的时代,因为这种箱子防潮防虫,防水耐磨,于是便承担起了家中存放各类物件的重任,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国民收纳箱”。

据汉中市南郑区高庄村村支部书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文满回忆,他们村制作的棕箱,在那个物资匮乏交易必须凭票的年代,在汉中乃至整个陕西都非常的抢手。甚至到90年代的时候,曾为南郑县贡献了一大批“万元户”。高庄村成为那个年代陕西的“明星村”,让周围村民羡慕不已。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慢慢的,当80后和90后这两代年轻人也到了持家的年龄,却发现儿时家中的这个“标配”,已经淡出了生活。如今,只能在家中老人房间的角落,或者玩复古的“网红店”才能找到它们的踪影。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于是制作这种箱子的技艺——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制作工艺,也成为了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身份,对何文满来说一点也不轻松,一方面要让这种被时代淘汰的技艺继续流传下去,另一方面还要依托这门手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这道被称为“做面子”的工序,是选材、解板、制箱、包棕、和穿线后的第六道工序,也是最为复杂的工序——耗时不说,还极易出错,用针的方向和深浅稍稍没有把握住,便有可能前功尽弃。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在何文满手中,一根长针拉着黑线在粽丝包裹的箱面上来回穿梭,“万事如意”这四个字也一点一点的显现了出来。“还有一种针法,用两根树叶状的银针,上下交叉同时从棕皮中穿过,间隔时间不超过两秒,熟练程度不够的话,极易被扎的手破血流。”何文满补充到。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据今年62岁的何文满回忆,自己7岁的时候便开始学习棕箱及棕制品制作这门手艺,而那个年代的南郑县高庄村,制作各种棕制品,是村里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掌握的一项技术,他们村制作的棕箱当时在汉中乃至整个陕西都非常的抢手。但是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庄村人人掌握的这门手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这也导致了这门从清末开始便是高庄村支柱产业的手艺,第一次出现了人才流失。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像何文满这样没有放弃手艺的人开始尝到了甜头,在90年代的时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庄村的棕制品生产也迎来了井喷式的繁荣——全村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大关,为南郑县贡献了一大批“万元户”。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只是这种繁荣的局面到了本世纪初便被打破了,雨衣成本的降低让棕衣被彻底淘汰,席梦思的风靡冲击了棕垫的市场,而各种尺寸款式的塑料箱则断了棕箱的销路……棕制品被冲击的七零八落,也浇灭了高庄村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的热情。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制作棕箱费时费力不说,收入又远低于外出打工,年轻人肯定不学。”何文满说,也幸亏他有一份公职带来的稳定收入,否则他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也正是因为这种坚持,让他也成为了这门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明这门技艺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比如棕制品制作工艺,如果高庄村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那么就只有死路一条,这对于何文满这个传承人来说,不仅仅是失职,更是愧对先人。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何文满一方面紧抓国家在非遗传承和产业扶持方面的政策,另一方面则抓住了高校扩招导致棕垫需求量大增这一商机,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2007年,村里成立了棕制品加工销售协会,让这门技艺重新成为了高庄村的支柱产业。2010年,何文满也收了两位徒弟,从而保证了这门手艺后继有人。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在高庄村村委会的院子里,张贴着多位依靠棕制品制作这门技艺致富的带头人照片。作为村支书,何文满则盘算着如何让村子脱贫致富的人数有更大显著的提升。于是村口贴上了棕制品加工厂招工的海报,薪水在当地颇有竞争力;而刊登在海报里的那座棕制品加工厂,何文满正在积极奔走,推动它尽早落成。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何文满的脑海中其实已经出现了未来的蓝图——这座棕制品加工厂将为附近多座村镇的脱贫致富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他便可以安心待在传习所里,将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制作工艺发扬光大。

陕西守艺人丨20多年前,这门手艺让南郑出了一批万元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