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观音寺,位于汝阳汝河南岸凤凰山脚下的圣王台村。观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据寺院内的介绍,观音寺所处的高台原名凤凰台,在商汤七年,天下大旱,汤王率百官来到凤凰高台上设坛祭天,为百姓祈求甘霖,最终感动上苍,一时间雨润大地、万物复苏。后来民众在此地建汤王庙以纪念之,并将凤凰台改名为圣王台,这一名称延续至今,时间长达3600余年。

后来随着佛教的逐渐盛兴,相传修道成为观音菩萨的妙善公主曾在此为民众消灾去疾,民众为感菩萨恩德,在汤王庙内塑观音像以表永祀,至佛教被尊为国教时,寺院正式改名为观音寺,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观音道场。

观音寺主要以明清时期硬山式建筑为主,四进院落,四重大殿及配殿保存完好。山门朴实,尽显佛家无欲无求之念。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走进院内,东西有钟鼓楼,鼓楼为近代重建,侧面有门,可登楼击鼓撞钟。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第一重大殿为天王殿,后门旁有明崇祯年间古碑一通,内容为重修天王殿碑记。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第二重大殿朝南是关圣殿,关公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同样深受民众所敬仰。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大殿朝北是大悲殿,普度众生的观音和忠义仁勇的关公背靠背祈福保佑众生。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以关公为代表的儒、以汤王为代表的道、以观音为代表的佛,三教和谐相处,共处高台,这就是观音寺的第一奇。

第三重大殿是大雄宝殿,殿前有石鳌驼碑两通。之前不明白为何有的石鳌侧首远望,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原来石鳌是一对,虽隔咫尺,千秋数载,难聚首,唯侧目相念。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借这拼图让亲人离得更近一些,相叙百年欢喜悲伤,忘却千斤文章背上。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大雄宝殿前的高台上有钢制凉棚,略显突兀,可能也是权宜之计,既尽量不破坏建筑,也方便僧人和信众修行。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大雄宝殿北门有一座石桥与后殿相连,石桥下有泉水,这汪泉水遇旱不竭,遇涝不溢,且只流淌在寺院内,此为第二奇。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泉水清澈甘甜,供做寺院日常使用。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过石桥,第四重大殿圣王殿又称汤王殿坐落在高台之上,这就是圣王台。大殿近年修缮一新,琉璃盖瓦,雕梁画栋。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圣王台上古树参天,银杏、扭筋莲花柏、槐树等矗立在大殿四周。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东西配殿不再多述,再来说寺院的第三奇,前面看到多通古碑外面加盖了砖楼,檐上的砖雕造型优美,题材丰富。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有螭吻、神马、龙、锦鲤、瑞狮、人物等造型,檐下有人拉骆驼等生活题材。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有三奇,那必有第四奇,就是碑帽,寺院内现存古碑以明清代为主,常见的碑帽多以高浮雕技法的盘龙为图案,而这里的碑帽纹饰均以观音、弥勒、佛陀等佛教人物为题材。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洛阳观音寺——佛道儒三教并流

有四奇,那必有第五奇,在此就不再啰嗦了,其实何止五奇六奇,是为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观音寺在河洛地区的古寺院中,建筑规模仅次于白马寺,虽没有皇家寺院的气派,但贵在自己的广阔胸襟,儒道佛三教并举;雅在自己的山水之间,小桥清泉古树;奇在自己的亭台楼阁,砖雕碑刻。前有佛教警语:问观音何以倒坐,叹世人不肯回首。今有:问观音何以倒坐,逢太平盛世,我自逍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