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管理條文有哪些?

你個大吃貨

廚師管理主要條文如下:

1.烹調師團隊精神。2.烹調師團隊文化管理含義。3.道德觀念。4.用人觀念:(1)選人觀;(2)工作室團隊需要三個層次的人才;(3)用人觀;(4)育人觀。5.烹調師的標準。6.團隊工作作風:(1)做事作風;(2)做人作風。7.團隊的行為準則:不利用工作之便謀取私利;不收受供貨商的紅包;不參與包廚飯店的廚房或餐廳的錢物交易;不出賣團隊技術秘密;工薪保密。8.團隊做事三原則:(1)如果有規定,堅決按規定辦;(2)如果規定有不合理處,先按規定辦並及時提出修改意見;(3)如果沒有規定,在請示廚師長的同時,按照工作室烹調師團隊的文化價值標準定,或者建議制定相應的規定。9.團隊溝通四步驟:一是找到責任人崗位直接去溝通;二是找到該崗位的直接上級溝通;三是報告自己的上級去幫助溝通;四是找到雙方共同的上級去解決。

管理廚師—簽約合作法

烹調師管理是衡量包廚團隊實力的一項標準。烹調師來自東西南北,家庭背景、個人素質千差萬別,要把大家團聚在一起,目標一致的去工作,有很大難度。李大廚工作室,是簽約式合作模式,不是社會上的拜師模式。我從不要求手下的弟兄進行拜師活動,我也從來不收徒弟,只通過工作室簽約,相互負責,共同發展。工作室經過幾年的運作,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有了工作室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約行規。

成本核算—最小單位控制法

包廚工作比較有難度的控制點是成本核算。我們的辦法是:

首先,把廚房的崗位進行整合分組,以能獨立出品為標準,把廚房劃分成若干個成本核算單位。譬如,涼菜、燒臘、滷水都屬於明檔供應組,但三個檔口可以分別提料、加工、銷售和記帳,故可分為三個成本核算單位,即:現吃現拌涼菜崗、燒臘崗、滷水崗;麵點小組可分為早餐麵食崗、點心崗、小吃崗等三個成本核算單位;主廚房可以由灶、墩、打荷三人組成一個成本核算單位,有幾組就分為幾個單位,因為只有三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獨立出品;燕鮑翅檔口,分工複雜,由上升、調湯、堂吃三個部分共同來完成,但要統一規格和質量出品,因此,要以最小單位為一個核算單位。定好成本核算單位以後,制定各個核算單位的毛利率點數,每月上旬盤點一次,中旬作調整,月末達標準,允許上下浮動兩個百分點,完不成指標的小組按超過或降低毛利率點數比例扣罰工資。

其次,從原料入廚房開始進行成本管理。對於可以按規格、最小單位數使用的原料,按個數進行分類管理,出品也按個數成本進行控制。如海參、鮑魚等,按個數入廚房,按個數計入成本,出品按個數控制;不能按最小單位成本核算的,把它分成若干單菜成本小份,分裝後進行出品控制。如製作“當歸燉老鴨”的鴨子,每單個菜品的鴨肉成本重量為750克,而採購的老鴨三隻重7500克,加工剁成塊後,分成十份即可。熬好的高級清湯、濃湯、底湯等,也分別用碗盛裝後冷凍,按份計入成本;芹菜、油菜等蔬菜在初加工前就分好份,減少淨料率換算的麻煩,出品成本按份控制,基本沒有出入。

其三,實施廢物利用控制法。每個成本核算單位,都要選出一位廢物利用負責人,主要是負責收集本核算單位的下腳料和可以利用廢料,從而降低總成本。如滷水崗位負責人,每天把拼擺滷水拼盤剩下的滷水下腳料腸頭、肚邊、肉頭等,重新改刀後,加入辛香料醃製入味,灌成“羅漢肚”制熟後出售,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成為該檔口風味名吃;墩子崗位,把每天海鮮缸剩下的小海鮮如海蛤、蟶子、小海螺等煮熟後取肉,切成小丁,加上雞蛋,設計製作出品“海鮮小扣”,作為特色菜品,也很受客人歡迎。還有“海鮮豆腐蒸丸”、“什錦煎餅卷子”等菜品,都是實施這種控制法後,點擊率高,風味突出的降耗產品。

菜品更新—工作室試驗法

我的李大廚工作室有菜品實驗操作室,可以拍攝錄像;有一間資料室,珍藏著很多古今菜譜和中西餐工藝教材,更多的是中外的餐飲時尚和酒店管理雜誌;有時也接待一些特殊的食客。譬如,日本的佐藤孟江就帶來一個日本美食團,在工作室就餐,吃的是山東傳統的“海參全席”,其中對“三不沾”尤為讚賞。另外一些政府要員、私企老闆的私秘宴會,也在這裡舉行。按照王賽時教授的說法,我這裡製作的是“學院派”私家菜,是經過設計的獨有菜式。這就給工作室的菜品實驗運作打造了一個堅實的平臺。

對於菜品的研究和更新,我們有一個美食鑑賞團隊。這個團隊由我和數個大廚組成,有時帶一個或幾個廚師長到各大餐飲旺城調研經過篩選,選出適合工作室烹調師團隊經營的品種,在工作室裡進行試製和實驗,一旦成功,則在所包廚的單位推廣,很見效果。如頭幾年流行的“海鮮四大拌”、“乾鍋魚頭”、“避風塘系列”、“饞嘴系列”等;這幾年流行的“蝦爆系列”、“石鍋海參”、“秘製佛跳牆”等,都是工作室實驗後推出的成功產品。還有一部分餐飲產品,是我們工作室自己獨創的菜式,如“春花雞卷”、“煉乳素肉”、“一品素迎春”等;另外,工作室設計製作並推出的幾套文化品牌宴席,在社會上影響也很大。如“金瓶梅宴”、“運河宴”、曲阜御書房的“孔門官府菜”、壽光溫泉大酒店的“齊民大宴”等,都以強大的理論支撐及產品的實戰操作而享譽山東餐飲界。

工作室還有幾個廚師長組成的後備軍,一旦開闢新的廚房,或者某大酒店開美食節,他們便衝上去,展示新的菜品和好的管理模式。工作室有句口頭禪“只要汽車、火車和飛機能到的地方,我們都可以派兵”。

激活競爭—區間調配法

工作室包廚房和託管的酒店有20多家,包廚的形式有好幾種。大多數是拿保底工資,設定一個營業額,超過部分按營業額的15-20%拿提成;託管的酒店一般是負責這家酒店的所有費用支出(包括租金和工資),上交老闆投資裝修的折舊比例部分,然後利潤分成;美食節則是收取一定的工資和部分技術轉讓費,然後再拿部分營業提成。

對於收益好的合作廚房或託管酒店來說,是所有烹調師都向往的。然而,由誰來做,並不是工作室的負責人來決定,而是要通過烹調師團隊的工作情況和工作業績來決定,業績好的團隊或個人有權優先選擇收益好的廚房或崗位。對於進步較快的烹調師,工作室不但開小灶重點培養,而且,還會盡快安排上一個技術要求更高的工作崗位,以利於其發展和發揮。對於調換崗位和廚房,工作室有這方面的優勢和平臺。這樣,不同地區之間的烹調師調配和調動,注入了競爭機制,調動了工作室烹調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正是這種“鯰魚效應”,給工作室包廚帶來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