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殲20總設計師楊偉 一篇高屋建瓴的演講

先說發展。當我們談到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的時候都離不開三個自問,一個是我們現在在哪?第二,我們要到哪去?第三,我們怎麼去?這些對國家是這樣子,對行業是這樣子,對於比如說飛機的機種是這樣子,對一個企業也是這樣子,甚至我覺得對個人也是這樣。

今天我非常簡短地把一些大家所共識的東西跟大家交流一下。先說戰鬥機。戰鬥機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我們國家從三代機,以殲10、殲11系列的飛機,以及三代改,像最近剛公佈的殲10C列入戰鬥值班任務,以及包括殲16,還有咱們的四代機殲20,這就是我們的現在。

轟炸機,咱們西飛這塊是轟炸機的主體。我們有轟6,我們有包括現在出島鏈繞海的轟6K,我把殲轟7可以作為戰鬥機,也可以作為轟炸機之一。這也是我們的現在。

第三個說運輸機。咱們有運12、運7、運8,現在有運20。作為客機,我更是老外了,咱們有新舟60,新舟600還有ARJ21,還有C919,我覺得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我就選了這四類,咱們大家相當於圍繞今天的主題,大家都比較熟悉的。

怎麼走?第一,國家需要咱們怎麼走,我們就怎麼走。戰鬥機的作用是博弈的,是保護國家生存、發展、利益安全的。真正在戰鬥機的博弈裡面,它和真正的民用機的思路是不太一樣的,它強調整個博弈的OODA化,整個戰鬥機的發展,從OODA的1.0主要強調機械化,2.0機械化+信息化,這是目前我們發展的階段,未來是3.0,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我想這個就是它的一個發展的脈絡。

作為轟炸機,第一,我們要正視差距。如果我們從國家的戰略上來講,我想簡單的只有轟6K是肯定不能滿足國家需要的,具體往下怎麼發展,我們就是要根據國家的戰略需要的要求,同時,我們還要加快創新發展的步伐。運輸機。咱們說了,我們現在運20已經成軍種了,我們下面首先我覺得至少是要儘快地形成能力,儘快地擴大規模,同時,要提高它滿足運輸條件的能力以及它的可靠性。特別我在這裡還想強調一條,我們還要對整個運輸機的使用流程進行變革,要引用目前的互聯網+等等這一系列的信息,使得真正這一個裝備能夠在它的整個的使用全流程過程裡面發揮最大的效益。後面怎麼辦?我還是想說,跑不了系列化發展,我們不可能運20就是現在這個狀態,同時,作為我們這麼一個泱泱大國,僅僅就有運8和運20夠嗎?下面我們該怎麼走?我覺得這個就是對我們提出的挑戰。

客機我不說了,我這個積累是最少的。但我想作為ARJ已經投入運行的時候,肯定要想辦法提升服務,樹立品牌。作為C919要儘快取證,投入運營。同時,在這些,你要進行服務變革,要擴大市場,要為客戶,從乘客,從航空公司,包括你的供應商,包括政府,要給大家創造更多的價值。大家才能支持你,才能幫助你,才能給你更大的發展空間。

除此以外,我想至少有這麼幾條,一個是系列化的發展,咱們都有規劃。再有一個,我們要提高機載系統的自主性,這也是明擺的。我們這裡面目前我們比較多的東西,裝的是我們不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同時,今天楊總也來了,肯定要談下一步怎麼發展,包括雙通道,我覺得包括小支線,小支線,我們現在不能只用運12在那一直頂著,以及包括超音等等。

怎麼去?真正要往哪去和怎麼去的時候,我覺得,第一,我們籠統來說,要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同時,要為客戶創造價值,這兩件事是並舉的。另外,作為任何一類飛機和任何一型飛機,它的漸進式發展和跨越式發展也是要並舉的。再有,作為飛機研發取證,以及包括使用流程和全生命週期的提升,是並舉的。我們搞裝備的,不能只面向裝備本身,應該面向裝備,第一個範疇是使用全流程、第二個範疇是全生命週期全流程。再有就是廣泛合作,我們不能“關門”,我們要開放,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要擴大自主知識產權。最後是提高性能和可靠性和降本增效,所有的這一類的戰略的思維,我覺得都是在我們推進發展裡面所值得考慮的。

再說怎麼去發展,我想回到第二個題,創新。關於創新,在十九大報告裡面有一系列的論述,我相信我們絕大多數都認真學習過,我這裡不重複了。在這裡強調的最多的就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我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我就想看看我們現在比如說中國航空工業作為進行航空研發和生產的主體,我們的創新是什麼情況。首先先蓋個帽子,我們現在,包括今天片子裡面講的,最近若干年來,我們實現了一系列的重點型號的井噴式發展。無論是從戰鬥機來講還是無人機、運輸機、教練機、特種飛機等等,我們也說我們從望塵莫及走到了望其項背;我們從跟跑現在實現了部分的並跑,我們正在向部分領跑邁進。但是,在整個大的取得偉大成績的同時,我覺得我們也要審視我們自己。我們有多少創新的短板,我們的創新能力發展到底如何。我這裡想談的更多的是自問。

一是,創新的動力。我們知道所有的人不會否定創新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在我們的團隊,在我們的企業,在我們的行業裡面,是不是真正解決了為什麼創新?就是你的創新的目的。是不是真正深入到血液裡面認識到創新是生命線,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不是我們的幹部群體將主要的精力用在了帶領團隊創新,而不是僅僅是呼籲創新?以及是不是我們現在的體制機制能夠激發團隊成員的創新動力?我覺得至少是這四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也值得我們行動。

首先談創新的戰略,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企業都有我們的規劃,我們有我們的“十三五”規劃,有些企業也有我們的創新部署。我最近讀了西飛和三次創業的非常偉大的實踐,但是,就這個創新的戰略,我們是不是在不斷地滾動優化調整,根據國家戰略需求的變化,根據市場的變化,我們在進行調整。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很多單位還值得在這裡面要進行挖掘。這裡面作為集團來講,包括集團,包括我們板塊,包括我們各機種,包括各單位,甚至包括各部門,是一樣的。因為一個戰略,實際上不是一個,是一個數。

是不是我們都把所有的方法都用到了我們在研究戰略裡面?另外,我們的戰略是不是兩個聚焦?我們的戰略往往容易聚焦產品,是不是還聚焦技術。這一塊,作為創新的戰略研究本身就值得我們提升。

另一方面就是創新的自覺。我這裡是斷章取義。我把創新說成創就是從無到有,新就是前所未有。我們一般的體制是兩個,一個是設計研究所,一個是生產製造廠,為什麼設計研究所都願意冠兩個字,既有設計,又有研究。設計就是從無到有,研究就是揭示內在的機理和特徵。生產和製造,我也把它掰開,生和制我把它叫從虛到實,產和造是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在這四個領域方面,所有的方面,我覺得都有創新。而且這個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它既有創新的需求,也有創新的空間。但是,我們是不是在這些方面都有一種創新的自覺?這個自覺,我說的是一種文化,不是我們加班加點完成任務是我們的最高追求,這個首先是我們的必須,在另外一個過程裡面,是不是還有創新?

我們再進一步來說關於創新的方向和思維。我這裡想談的創新就是萬變不離其宗,講的就是裝備和使用體系。創新本身在十九大報告裡面涵蓋的面很廣,我們就談局部的。我們搞裝備的,我們都知道,我們是成體系的,是從自下而上綜合的,這個大流程模式是我們的主體流程模式,在這個過程裡面,首先我覺得需要創新的就是需求上的創新。作為軍用產品,就是要想辦法設計戰爭,作為民用產品,就是要想辦法設計使用。仔細來講,最大的創新是創造用戶的需求,創造新的用戶的集群。在這些方面,我們現在走到了我們真正該認真思考和研究的時候,以前我們在跟跑的時候,我們不需要研究需求,我們也不需要創造用戶,這是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是裝備層面,也是飛機層面,包含多個方面,從應用理念、工作性能以及涉及多個專業、總體驅動結構等等。我們是個大系統工程,真正地創新不可能是從頂上來的,必須得從底下來找,從局部到整體。只有集成了一種創新集合才能真正貢獻整個的裝備,包括體系。

再進而來講系統和成品。我覺得系統和成品的創新首先要從根上出發。所謂根上出發就是首先要問這個系統將來要幹什麼,它要實現什麼樣的功能和性能,然後再看有哪些實現的方法,有哪些可能的實現方法,最後來實現。這個含義是什麼?因為我們以往經常是容易說別人有啥,我想做成啥。

這個就少了前面三個問題。比如我這裡畫了三個飛機的座艙,從717、737、787。飛機的座艙,你仔細講,無外乎就這幾件事,一個是讓飛行員能在裡面待著,第二,把飛機的信息告訴飛行員,第三,把飛行員的想法告訴飛機。你要想實現這三件事,難道表達方式就是這樣嗎?這就是最佳的表達方式嗎?實際上單看今天的角度,想搞一個比這更好的座艙,當把問題提成這樣,就更容易了。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再談到我們西飛製造。製造的核心是方法和流程。這幾年我們一直髮展從鈑金到機加,從組合件到整體件,從金屬件到復材件,從人工製造到自動製造,包括網管、鋪線。但是以往非常強調工藝變革、工藝革命的時候,我們工藝變革和工藝革命是不是都有點階段論,來個新型號,我為這個新型號進行工藝變革。在型號持續的過程裡面,我們是不是有持續變革的動力和持續變革的機制。隨便舉個例子,包括裝配,我這裡用了三張圖,右邊的圖是汽車,中間的圖是裝飛機,左邊的圖是傢俱。我想表達這個含義,就是當我們都像中間圖片每天手工裝配的時候,我們沒有互換性,沒有一致性,像這些難道我們不能想辦法去改變?至少改成左邊這樣的。是不是最終發展成像汽車行業這樣,我不敢說,因為我們的量、我們的實際面臨的問題不一樣,但是我覺得至少這兩方面值得我們借鑑,是我們發展的一個方向。包括最近呼籲的比較高的,但實際上內涵並不在的從製造到智造。

再有就是奇思妙想和循規蹈矩。我在前面說的創新,更多的偏向於奇思妙想。但我們在強調我們奇思妙想,強調我們創新的同時,循規蹈矩我們也值得加強。所謂循規蹈矩就是要建立嚴格的良好的研發流程,要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不斷地保持。這個也是我們有時候發揮創造比較多,所謂發揮創造是偏離規矩的創造比較多,不是真正產生價值的創造比較多,這也是我們所要調整的。當在這個過程裡想辦法建立面向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管理,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有挺長的路要走。一個就是產品數據管理要跨全生命週期,這個現在很多已經在起步了,再有就是跨供應商。

再有就是我們內在的創新文化和氛圍。在我們整個的行業裡面,包括企業裡面,是不是下大力氣營造了創新的氛圍。我們有一大堆表彰,但是真正的表彰有多少是聚焦在創新上?實際上你的表彰、你的聚焦就是你的弘揚、就是你的鼓勵。既然我們說發展,我們就靠創新驅動,為什麼我們不更聚焦在創新上?這裡面建議一定要積極提倡學習、研究、創新、不斷反覆這麼一個過程。首先要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這裡面特別是領導,包括技術領導。因為我這個片子基礎是和我們的同志在講。不能技術人員當了領導就忘了學習。第二,就是研究的習慣。所謂研究的習慣,一定要反對我是個領導號召你們研究,我組織你們研究,應該是我帶領你們,我跟你們一塊研究。在這裡面要營造一種創新的文化、創新的氛圍、創新的主體,才真正能夠實現我們的發展。

最後想再說一下創新的體制和機制。仔細講,目前的體制和機制是制約了我們創新的發展。從國有大中型企業來講,我們現在的產品,特別是軍品,是不具有商品價值、不具有商品屬性。應該賦予這個軍品更多的商品化屬性。它不會成為一個一般性的商品,但是,它應該帶有更多的商品化屬性,引入更多的市場經濟的要素。同時,我覺得也要探討國家戰略主導的混合制改。這也是進行軍民融合的必備條件之一。

作為軍工院所來講,要想變革科研項目的立項和考核機制,現在老是申請立項,然後完成立項,這個也是有問題的。同時,要突破工資總額的天花板,現在不管好和壞,給你蓋一個板子。特別還要探索職業知識產權的激勵機制。什麼意思呢?現在說國家把你全買了,你的所有的創造都是國家的。這個也不行。當然在這個過程裡面還要解決總體和分系統,設計研發和生產製造的關係,以及同業間,既合作共贏又適當競爭的關係。

第三個題目是關於軍民融合。軍民融合不是一個新的提法,也沒有人不承認它的重要性。我瞭解的波音和空客無一不是軍民相兼的。我們二三十年,也經歷了多少年的軍轉民,我們大家都有深的體會,以及曾經民養軍,在這個過程裡面,我覺得有成功,有失敗。可能說不好失敗的還偏多,我沒做過官方的統計。但是,在今天,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我覺得更顯示出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今天更加強調軍民融合的時候我覺得也有一個誤區,這個誤區是什麼呢?軍民融合現在更強調的是民參軍,民參軍,為了民參軍,現在掀起了一個熱潮,各地方政府搞了很多聯盟,搞了很多協會,搞了很多網站,但是,真正至少我瞭解的情況,落地的和真正有產出的相對來講和國家的希望是有差距的。這裡面主要的問題,我覺得,第一,作為我們是從軍既從民的企業,一方面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全力支持“民參軍”,這是從內心裡面說的。

第一,積極參與到一個信息溝通的平臺裡面。我剛才說的那些產業聯盟、協會,絕大多數是民間組織、政府認可,這是有問題的。應該是政府主導、軍隊、國企、民營參加,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你搞一堆民企,政府領著,軍隊不理,國企不理,這個效益是有限的。

第二,建立既高效又長期,既比較容易讓你准入,但是對你退出也有約束的這麼一個機制。咱們做軍的人都知道,國家戰略是擺在第一位的。在這個基礎上,要進一步拓寬民營,包括民用企業的介入領域。現在的民營民用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在產品的初級端,原材料、元器件加工,小部件、小產品。想辦法要多介入,提升介入。哪一天真正有民企挑起大梁,在主機、整機、整系統進行介入,無論對體制內和體制外都會有很大的衝擊,這是我們樂於見到的。

最後我還想借這個機會再次祝賀西飛,也祝你們不忘初心,再續華章。我這個發言也就是以創新驅動作為我們大家的共勉。我的發言結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