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層面的區塊鏈技術標準即將到來

國家層面的區塊鏈技術標準即將到來

區塊鏈從一個生僻名詞發展成家喻戶曉的名稱,用時不到一年。《經濟參考報》10日報道,我國已著手建立區塊鏈國家標準,以從頂層設計推動區塊鏈標準體系建設,預計最快將於2019年底完成。

區塊鏈技術國家標準最快明年推出

區塊鏈,簡單理解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佈式賬本。

《經濟參考報》報道稱,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表示,目前有關區塊鏈國家標準計劃已經公佈,相關部門也將組建全國區塊鏈和分佈式記賬技術標準化委員會

李鳴透露,區塊鏈國家標準包括基礎標準、業務和應用標準、過程和方法標準、可信和互操作標準、信息安全標準等方面,並將進一步擴大標準的適用性。

“區塊鏈技術發展或將成為我國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的重要一步。”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俞克群日前在2018區塊鏈安全高峰論壇上表示。他指出,區塊鏈被認為將引領新一輪技術創新和新的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俞克群指出,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技術的新型集成應用,具有去中心化、開放性、防篡改、匿名性等特點。“其可應用在生產鏈、管理鏈、交易鏈,會給不同領域帶來整個生命週期的重構,讓生命週期可管理、可追溯。”

國內銀行系統已佈局

銀行方面,中行、建行、工行、農行已開始區塊鏈方面的佈局,應用到扶貧、國際貿易、住房租賃平臺、電商供應鏈、雄安新區服務場景等領域。中國工商銀行在年報中指出,積極探索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應用場景,運用區塊鏈技術推進雄安新區建設資金的透明管理;建設銀行則提出將在同業中率先實現國內信用證和國際保理領域的區塊鏈跨行、跨境應用;農業銀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電商供應鏈金融,還推進金融數字積分系統建設,打造區塊鏈積分體系;中行推出貿易融資區塊鏈應用和指紋、指靜脈及聲紋認證等生物認證科技應用。

中國雲體系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沈寓實表示,美國科技實力象徵的IBM也押注區塊鏈,其在2016年報告中便預測,2017年會有14%的金融市場機構和15%的銀行採用區塊鏈技術商用解決方案,65%的銀行在三年內會採用區塊鏈技術。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信息安全部副主任胡光俊表示,未來將把物理世界、跟人的關聯關係納入整個區塊鏈生態體系裡面來。他透露,目前該部門正考慮如何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公安領域。例如,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案件證據鏈的存儲;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將區塊鏈貫穿身份錄入全流程等等。

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國標並非加速推進行業發展

《經濟參考報》稱,雖然區塊鏈應用前景被各方看好,但需注意的是,處於發展初期的區塊鏈並不完美。俞克群表示,其安全問題存諸多挑戰。白帽匯安全研究院發佈的《區塊鏈產業安全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到2018年4月,全球範圍內因區塊鏈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多達28.64億美元。近兩年相關損失金額呈指數上升之勢,僅2018年以來,損失金額就高達19億美元。

白帽匯安全研究院負責人鄧煥表示,隨著信息經濟價值不斷上升,促使攻擊者利用各種攻擊手段獲取更多敏感數據。

“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最為廣泛的虛擬貨幣,被黑客頻繁利用漏洞攻擊,造成鉅額損失。”

對此,北京華順信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趙武也表示,區塊鏈雖然具備顛覆性的技術潛力,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區塊鏈仍處於初期,遠遠沒有達到可以顛覆世界的階段。

俞克群強調,自主可控的區塊鏈網絡,意在技術上不能受制於人,同時也可以促進區塊鏈健康發展。安全是區塊鏈未來的生命,只有本身的安全才能使得區塊鏈技術落地。這就要求我們在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同時,必須並重發展其安全屬性,甚至是超前發展。

對此,李鳴也表示,標準中重要一塊是信息安全的標準,也可以看出安全對於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性。他同時指出,區塊鏈標準的制定不意味著會快速推進行業發展,而是給行業一定指引。此前,中國在國際知識產權和標準等方面吃過很多虧,在區塊鏈方面,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了國際化區塊鏈方面的200多項專利,甚至已站在世界技術前列。因此,我們也需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話語權。

國內曾發佈指導文件

目前,國內外標準化組織已將區塊鏈標準化提上議事日程,開展了組織建設、標準預研等一系列工作,並初步取得了一定進展。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2016年9月成立了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技術技術委員會ISO/TC307,並在2017年4月召開的ISO/TC307第一次工作會議上,成立了術語工作組,參考架構、分類和本體研究工作組,用例研究組,安全和隱私研究組,身份認證研究組,智能合約研究組等七個工作組和研究組。

國內方面,2016年10月18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以及國標委指導下,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編寫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亮相,區塊鏈技術迎來首個官方指導文件。

去年5月16日,首個區塊鏈標準《區塊鏈參考架構》發佈,成為區塊鏈領域重要的基礎性標準,從四方面推動區塊鏈產業化進程。該標準規定區塊鏈參考架構(BRA),涉及內容:區塊鏈參考架構涉及的用戶視圖、功能視圖;用戶視圖所包含的角色、子角色及其活動,以及角色之間的關係;功能視圖所包含的功能組件及其具體功能,以及功能組件之間的關係;以及用戶視圖和功能視圖之間的關係。

不過,雷鋒網援引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李禮輝的話稱,當前國際國內都沒有權威的第三方專業驗證機構,這也是各個國家在金融創新、數字金融領域共同面對的一個短板。

“區塊鏈技術標準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也屬於制度化建設,是一種軟實力的培育,需要不斷提升完善。”李禮輝表示,“當區塊鏈成為一種較為廣泛的應用技術時,需要建立權威的標準系統,也需要專業的驗證機構。”

李禮輝稱,區塊鏈技術標準會由互聯網金融協會出臺,關於科技金融方面的標準和規範的建立,是互聯網金融協會的職責之一。互聯網金融協會是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創新單位的溝通樞紐,由協會推進標準設立工作效率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