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付费,线上互联网力量和线下终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

新·知识付费,线上互联网力量和线下终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

知识付费,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其实知识付费诞生已久,最早期就是培训班、辅导班了,比如学生时代的课外辅导班等等,就是付费获得知识的过程,该模式注重线下。后来发展到互联网时代,PC线上网课诞生,网络教育兴起。再到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也就是2016年的时候,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付费。

从2016年开始,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让内容付费渐渐成为时尚 。2016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通过这一平台,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费问答模式。随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喜马拉雅FM创办知识付费节”123知识狂欢节” ,知乎上线知乎live等等。

直到2018年,这一趋势丝毫没有减速的迹象,在注意力和优质内容越来越成为稀缺品的时代,这些敏感的机构和个人仿佛嗅到了远处传来的风信,准备拎着知识迎风而起。 但是,从根本上来看,现在的知识付费,就是过去的培训与辅导,只不过载体不同而已,核心目的都是一样的:拿着所谓的知识,换取高额的金钱。

并不是说知识不应该付费,相反,知识是必须要付费的,作为知识内容的生产者,他们制造优质的知识,本身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甚至物质成本,理应获得相当的收益。正如,你想参加辅导班,就必须要交钱,一个道理。

目前知识付费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很多机构对于知识付费,是通过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来完成的,比如新世相刷屏,其背离了知识分享的初衷。

其次,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让众多拥有专业而有丰富知识的人士遭到了排挤,甚至出现高质量知识生产者逃离的现象。

最后,知识付费领域的监管审查也亟须创新,语音、直播和短视频是目前知识付费的主流模式,但与之相适应的审核技术不成熟,带来了监管风险。

面对种种问题,未来知识付费的发展,完全可以按照2016年马云的新零售理论进行。

新零售,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模式。该理论可以说能够影响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的商业发展,尤其是对于C端。而新·知识付费,其实就是,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数据驱动的,泛知识付费模式。

以消费体验为核心,就是满足消费者的痛点,目前知识付费的痛点是围绕焦虑展开的,但真正要长远发展,应该以“终身学习”为核心,活到老学到老,扎实经营。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足够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获取知识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缓解焦虑、升职加薪,而是让自己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离开校园以后,唯一能够学习的地方,只有本职工作,但是想要有所突破,就需要获得其他人知识,在这样的动机下,才会诞生知识付费。但不管怎么说,知识付费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用户有个良好的体验感,这一点不可动摇。

数据驱动其实指的知识内容的载体,大数据可以用于分析用户的需求,分析哪些知识值得学习。而载体,则是和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关,比如现在的小程序,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而在未来,AR、物联网等也是好载体,为了能够让用户有一个良好的体验,或者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知识付费一定会借助当下最流行的技术和载体(工具),从而达到极致的体验感。

最后就是泛知识付费模式,也就是知识的体裁。知识的传播,不一定是文字,图片,视频等等传统方式,目前当下流行的方式主要是音频(可以边做事边听)、短视频(碎片化时间学习)、直播(互动体验感强)等模式,而再进一步发展,则是需要结合更多的元素,比如动漫、游戏等等,这样对于用户体验也是极好的。

对于体裁,如果谁能够将游戏、动漫和知识相结合,或许能够提前抓住00后的市场,目前口水三国、飞碟说和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已经初现雏形,看这些动漫的时候,可以普及到一些知识,但是他们核心还是动漫。未来如果想要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可能需要借助动漫和游戏的力量,将知识和二次元结合在一起,将知识存在于无形之中,利用00喜欢的事物,潜移默化完成知识的传递,这或许是一种新的突破。

知识付费,毕竟也是零售的一种,也是面向C端的,因此未来一定是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运营模式,现在大部分的知识付费,已经开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了,线上课程+线下培训,成为了知识付费的标配。“新零售”的核心要义在于推动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进程,其关键在于使线上的互联网力量和线下的实体店终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而“新·知识付费”,其关键也是在于线上课程+线下沙龙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从而打造更加健康的知识付费生态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