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最好的礼物就是没有网游

儿童节又到了。每年的儿童节前夕,人们对儿童的关注都会达到顶峰,都想着给儿童什么样的礼物,让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今年的儿童节前夕,多个部委送给儿童们的礼物,是对网络游戏出狠招。

4月17日,文化部对网络游戏市场开启新一轮整治。

4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

5月21日,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8部门下发联合通知,要求加大对以游戏、文学、直播、视频等为代表的网络精神产品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监管整治力度,引导少年儿童绿色阅读、文明上网。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为了保护儿童,多个部委先后行动,剑指网络游戏。从下发紧急通知,到下发联合通知,网络游戏成为众矢之的。

儿童节,最好的礼物就是没有网游

然而,对青少年的危害,并不影响网络游戏的火爆。2017 年,我国游戏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游戏用户规模5.83亿人。

游戏用户中,青少年让人格外揪心。最新数据显示,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的22.9%,达到1.77亿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5月30日召开的“安全上网,守护健康——青少年网游沉迷危害与对策”研讨会上,专家分享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呈日益低龄化趋势。00后是真正的网络时代“原住民”,很小就开始触网。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小则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大则一个社会,都会受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从2000年我国第一款中文网络图形Mud游戏《万王之王》推出算起,网络游戏发展至今已是整整18年。网络游戏的发展过程,也是网络游戏治理的过程。2005年我国就开始试行防沉迷系统,要求游戏运营商必须通过实名注册甄别玩家年龄,未满18岁的玩家登录游戏时启动防沉迷系统。2007年,防沉迷系统全面推行。此外,相关部门的文件也发了一道又一道。‍

儿童节,最好的礼物就是没有网游

一边是,相关部门尽力减少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另一边是,网络游戏对儿童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监管难度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有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网游在设计之初,就会刻意放大甚至推动人性的弱点,以提高其ARPU值(每个用户对平台的收入贡献值)。有这样的精密设计,又有多少人能抵制住诱惑?那些涉世未深、自制力差的孩子,“中招”轻而易举。在网络游戏厂商(平台)兴奋地盯着不断攀升的玩家数据以及收入时,一个个家庭悲剧就这样成为附属产品。

网络游戏厂商(平台)的大数据,算准了用户的弱点,算准了利润的丰厚,对危害也同样心里有数。只不过,在利和义之间,利往往占据了最大的空间,而义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正如有些网游厂商(平台)所言,青少年的经济能力较弱,用于网游消费的资金,主要是父母给的零花钱,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能不能放弃这一块市场和利润,将对孩子的吸引力和危害降至最小化呢?技术上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关键在于,舍不舍得,有没有社会责任感。

“当你的崽崽在网吧一天天不回家,回家就是要钱;当你看到你的崽崽两眼无神,四肢无力,脸色苍白得像个活死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家长送孩子到网戒学校了。”这位网友的留言说出了许多家长的无奈。其实,这样的情形是可以避免的。

人们期待的状态是,就算是有孩子离不开网络游戏,也不会沉迷,因为网络游戏厂商(平台)运用技术等手段,让孩子自觉做到适可而止。

如果说,网络游戏是一柄双刃剑的话,一旦其危害过大,生存的空间就会日渐缩小。因而,网络游戏厂商(平台)放过孩子,也就等于放过自己。否则,网络游戏厂商(平台)争夺的孩子越多,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监管的回击就越强。只有主动维护清朗的空间,网络游戏才有生存的空间。这个儿童节,网络游戏厂商(平台)该送给儿童什么样的礼物呢?是让儿童们疯狂地玩个痛快,还是跟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呵护孩子成长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文/倪恒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