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要分封诸侯,或把地缘最差的地盘留给自己?

baluxul

项羽的失败,和他把自已分封在哪里关系不大。你看刘邦被封蜀中,当时天下最差的封地,却夺了项羽的天下。

项羽的失败最大的问题是他的战略和用人,项羽身为武将是非常杰出的,南征北战无往不利,但身为统帅在政治上项羽是非常失败的,屠杀秦降卒、火烧咸阳宫尽失秦人百姓民心,杀楚怀王失天下道义,分封十八路诸侯等于把秦统一的中国再次分裂。



项羽的分封,实质就是春秋战国思想的延续,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霸的时代。而看不到秦统一天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绩。



项羽从来没有一统天下做皇帝的雄心,分封十八路诸侯,就是怀念春秋战国诸侯国。自封为西楚霸王,就是战国时期的霸主,何来雄心大志?自已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就是十八个诸侯国,导致后期叛乱不断,刘邦就趁项羽平乱由蜀入汉中、关中,消灭十八路诸侯才统一中国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项羽在起兵反秦前,见到秦始皇车驾,便发出了“

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项羽灭秦后,尊奉原主君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即名义上的天子,却将他流放到湘南荒僻之地,一年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杀之,也足以证明项羽此生的志向,同样是成为如秦始皇嬴政一样的统一帝国的集权帝皇,而绝不满足于做一个虚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因此,

项羽分封天下,实为当时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麾下的40万大军,绝大部分只是在巨鹿大战时摄于他兵威而暂时臣服。一路跟随项羽入关的诸侯联军,真正直属于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怀王分派给他北上救赵的5万楚军,经过不断战损和沿途扩军,此时也不过六七万人,真正直属于他的兵马,只占联军总人数的一小部分。

当秦朝灭亡后,项羽“反秦联军诸侯上将军”这一职位的历史使命自然终结。联军将领们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主君,如赵将申阳、张耳、司马昂是赵王赵歇的部属,燕将臧荼是燕王韩广的部属,齐将田都、田安是齐王田市的部属,“沛公”刘邦、楚上柱国共敖和项羽这个“鲁公”一样,都是楚王熊心的部属。他们和项羽的主从关系,同样也自此终结。

因此,项羽若想凭着这些根本不再属于他的几十万兵马,不再和他有主从关系的诸侯联军将领,去直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君临天下,建立类似秦朝的全国政权,岂不犹如痴人说梦?

此前,刘邦正是约法三章收买秦地百姓民心,收编留守秦军迅速扩军至10万人,并封锁函谷关,企图"吃独食"独据关中,才招致诸侯联军将领们的众怒,被项羽因势利导,籍联军兵威以势压之,兵不血刃迫使刘邦降伏,并强迫刘邦裁军至3万,把他驱逐到当时极偏僻的汉中、巴蜀之地。


因此,同样只有几万本部嫡系人马的项羽,又怎会再重蹈刘邦覆辙?

项羽此时的头号大敌,已经变成了他主君楚怀王为代表的六国旧王族。暂时听从他命令的诸侯联军将领,同样野心勃勃,各怀鬼胎。所以,项羽若要继续将张耳、司马昂、燕王、田都、田安、共敖这些人绑在他的战车上,形成新的共同利益,就非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不可——那就是:我让你独立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

当项羽公然表示:【诸位将军和我项羽一起披坚执锐,三年苦战,攻灭暴秦平定天下,这都是我们大家的功勋。楚怀王本无功劳,只是我项家所立的一个伐秦的招牌,正当由我等分其地而王之】,便得到了联军诸将的集体支持:善!

【项羽怒曰:“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资治通鉴》

于是,项羽尊奉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却将他驱逐到荒僻的彬,然后顺理成章将楚王的王冠戴在自己头上,并自称“西楚霸王”,明确自己分封、处罚各国诸侯王的权力。正所谓「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

接着,项羽开始了他的大分封,将跟随他入关、共同作战的诸侯将领,立为新诸侯:

  • 将齐地一分为三,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迁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而压制齐地最强实力派田荣不予封王;

  • 将赵地一分为二,封赵将张耳为常山王,迁原赵王赵歇为代王,压制赵国强大实力派陈余不予封王;

  • 将燕地一分为二,封燕将臧荼为燕王,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 将韩地一分为二,封原赵将申阳为河南王,韩王韩成如旧;

  • 将魏地一分为三,封依附楚国的魏王魏豹为西魏王,原赵将司马昂为殷王,将魏国东部膏腴之地尽数划入自己直辖版图,压制魏国实力派彭越不予封王;

  • 将秦地一分为三,跟随入关的三名秦国降将,章邯封雍王、司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


  • 此外,项羽封楚将刘邦为汉王,管辖汉中、巴蜀;

  • 封楚将共敖为临江王,管辖南郡、黔中,长沙(战国时楚国丢失给秦国的故土);

  • 将当时占据了原楚国南部大片土地的“蕃君”吴芮的领地一分为二,封吴芮为衡山王,将自己部将同时也是吴芮女婿的英布,封为九江王;

项羽划给自己直辖的西楚国,即所谓的“彭梁九郡”,远不止是他起家的江东吴越故地,还包括了原楚怀王占据的楚国土地,原魏国东部大片土地,以及威慑中原和关中的战略要地南阳郡。

那些新受封诸侯率军回国,当然不免和被项羽移封的旧君主、被项羽故意压制的实力派爆发激烈内战,是以此时天下局势,可谓“诸侯皆弱,西楚独强”。


从巨鹿破秦存赵、到新安逼降章邯,从鸿门威慑刘邦,到借分封搅动天下大乱。项羽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人,竟将借力打力、空手套白狼的权谋手段玩弄到了极致,

即使各路诸侯都洞悉了项羽并不隐藏的意图,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功名富贵驱动所有人心,因此他们也只能不由自主地顺着项羽的驱使去互相牵制、搏命厮杀。这才是真正的阳谋天下!

项羽数年征战,斩杀和坑杀秦军将士超过四十万人,这样的血海深仇导致旧秦遗民对其他恨之入骨,他也没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拥戴,因此才放弃了有地势之利的关中,还军彭城。项羽的如意算盘便是先行驱虎吞狼之计,尽可能削弱各地诸侯,然后再凭借自己占据的人口繁盛、经济发达的彭梁九郡,快速集结一支兵力强大的精锐军团,再去次第扫平这些新旧诸侯,一统天下。这对当时的项羽来说,其实已经是可能选择的“最优解”了。


项羽的分封方式,即自己治下领地行郡县制,和臣服异姓诸侯王并行的“郡国制”,是在秦始皇"郡县制"基础上,依据当时天下情势做的一大变通,刘邦建立汉朝后同样效仿,所谓“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甚至就连延绵四百年的汉朝的国号,并成为之后汉民族名称的“汉”字,来源也是项羽这次分封刘邦为“汉王”。

西汉时成书的《史记》,将项羽列入唯有天子帝皇可居之的《项羽本纪》,并非单因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何等偏爱,而就是源于项羽的这次分封,是汉王朝的上溯法统之由来。刘邦的汉王,既非自封,亦非名义上的天子“义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项羽所直接封授。

【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项羽本纪》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五》

当然,随着几百年后汉王朝政权巩固,就不再承认“刘邦曾为项羽臣属”的法统了。东汉班固修《汉书》就只将项羽划入《项羽传》,秉承了「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都是楚义帝熊心的臣子,项羽弑君,刘邦讨逆」的汉朝官方史观,并在此后两千余年,影响延续至今。


狐狸晨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说明一点,楚国多俊才,项羽是楚国人,韩信也是楚国人,而刘邦算是半个楚国人(沛县早期隶属于齐国,后被楚国占领,再后来就归秦直接管辖了),可见整个秦朝末期就是这三个楚国人在折腾了。而项羽则是秦国最直接的掘墓人。

项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击败了秦军主力,因此他在取得钜鹿之战后威望如日中天,诸侯看到他咳嗽一下心里都要打颤。项羽当时拥兵四十万,刘邦兵力是十万,他们两个是诸侯联军中实力最强的,但最后的分封权在项羽手中。

项羽最后的分封方案是范增出的主意,这个分封方案可不如题主提问的那样,项羽傻傻的将好的地方都留给了别人,自己却留下了最差的地方。

首先我们说关中这个地方,也就是原来秦国地盘。项羽之所以不要这个地方是因为他坑杀了秦国二十万降卒,关中的老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他即使要这个地方,这里的统治也是很困难的。于是经过权衡利弊,项羽将这样的黑锅甩给了章邯、司马欣。

章邯和司马欣原来是秦国将领,在钜鹿之战中投降项羽,捡的一条性命。但是他们手底下的士兵虽然投降了,却被坑杀。老百姓当然会认为这里面有猫腻。作为秦国将领苟且偷生,置士兵性命于不顾,这样的人来重新管理原来的秦国领地,能管好才怪呢。还有一条就是,将章邯、司马欣封在关中目的是为了防范刘邦有小动作。刘邦当时的实力已经锋芒毕露,因此项羽为了限制他,一方面带走了他八万士兵,只给刘邦留两万,一方面把他封在汉中,还派章邯看住他,这样的安排可谓是狠毒至极。

至于齐国,齐国本来就不在项羽可控范围之内。当时实际控制齐国的是田荣。而田荣在钜鹿之战中没有响应项羽,因此两人接下梁子。

至于像魏国、韩国这些地方项羽倒是真没有客气,项羽自己的封地楚国已经不是原来的楚国旧领地了。他已经将韩国一部分领土纳入楚国版图。将魏国一分为二。

整体来说,原来的七个国家,除了楚国都被项羽拆的七零八散,因此项羽的分封可真不想题主说的那样光明磊落,相反是极其阴险的。不过大家都不是傻子,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楚汉争霸。


每日趣评

首先要说明项羽虽然是一员武将,可他却有一统天下自己当皇帝的心,从他分封十八路诸侯的意图就可以看出来,秦朝的灭亡并不是项羽一个人的功劳,他当时只是名义上的诸侯联军的首领,真正为他卖命的只有他的嫡系部队,六国旧势力、楚怀王和刘邦都是他统一天下的障碍,对付刘邦是封到当时鸟不拉屎的汉中,顺便安排秦国降将守住原秦国地盘牵制刘邦,毕竟关中王应该是刘邦的,这里给刘邦和三秦之间故意制造矛盾,让他们争斗彼此削弱,至于鸿门宴为什么没杀刘邦,先不在这个问题里探讨,由于章邯之前投降项羽害得

20万秦军被坑杀,秦朝降将在秦地并不得人心,闹不出多大动静,再了项羽攻入咸阳烧杀抢掠把秦地破坏的非常严重,而且秦人对项羽也是恨之入骨,虽然秦地有险可守,但是内部统治不会太稳定,很可能会爆发内乱,西边还有个强敌刘邦,故项羽觉得自己不在秦地最好,六国旧势力不可小视,只能一步步削弱其实力,故把原六国土地再细分化一分为三,其中在安插自己的亲信就是为了日后对付他们,地盘分完了楚怀王留着就是自己当皇帝的绊脚石所以就杀了。至于项羽为什么把自己封到楚地,跟他是楚人有一定关系,前边说了关中不适合占了,选楚地分封自己也不能说是多大的错误,楚地虽是四站之地,但项羽的地盘最大,而且周围分封的都是自己的亲信,就算发生战争有自己的小弟挡着呢,不会直接到自己地盘,到时候再救援应该没问题,至于为什么没把自己分封到河北河南山东之地,个人认为首先自己根基不在那,得不到当地大族的全力支持,一但发生战事,后方不太容易让人放心,楚地是自己的根基,统治起来相对容易,一但发生战事后方也不容易叛乱,再了六国旧势力也强力要求分封到原住地,顺便做个顺水人情。大家是不是突然觉得项羽挺有大局观的啊?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当时范增的思路,或者是他两个一起商量的


DJ龙舞


项羽并不是分封诸侯,而是对既有诸侯的一次公开承认。在此基础上再对各诸侯国的封地进行了调整,以确保自己对其他诸侯国的优势,从而成为真正的霸主,也就是西楚霸王。

在秦国消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之前,中国经历了西周和东周长达八百年的分封制。形成这种局面,也不是因为周朝心血来潮,要故意把自己的打下来的江山再分开来。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周朝吸取了商朝的教训,做出的调整。

商朝我们虽然也称为一个朝代,但实际上他与秦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商朝本质上就是一个部落联盟,而且是相当松散的,商朝下属的各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些不同的部落。商朝只是通过对外征服战争来讨伐那些不服从并挑战自己权威的部落,而对那些并不挑战商朝权威的部落都是不干涉内政的,控制力很弱。

商朝这样做也同样不是因为商朝的祖宗心血来潮,而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商朝的中央政府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这些区域的。比如说道路交通,官僚体系,这些都还不健全,处于非常初级的状态。只要是自己的实力能够完全控制的地方,自然都是完全控制的。

所以,到周朝崛起的时候,商朝还在和东夷部落作战,而在周朝正式反对商朝之前,虽然周朝的崛起已经明白无误的威胁到了商朝的权威,但是商朝能够采取的控制措施只有把周文王召入朝歌,囚禁在羑里,而无法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即便如此,当时商朝的诸侯国却越来越多的同情周朝,而加入了反对商朝的行列。

周朝正是在这些部落的支持下消灭了商朝,这本质上只是周与商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其他诸侯国并没有积极参与,大多数作壁上观。周朝对自己周边的诸侯国也进行了吞并战争,这和商朝的做法并没有太大不同。双方都在大力消灭自己周围的小诸侯国,以提高自己的实力。


但因为当时的文明中心在关东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更多,而周朝在消灭商朝的时候,对这些关东诸侯国采取的主要也是拉拢的策略,只对个别不服从自己的诸侯国采取了战争。这些针对诸侯国的战争一直从周武王时期持续到周公摄政的时期。

同时,周朝也吸取了商场的教训,大量分封自己的同姓诸侯国,名义上是夹辅王室,实际上是安插在原来留下来的各诸侯国的中间,也就是安插的一些钉子。当然,这其中很多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也带着周朝的文明去到了一些尚未完全开化的地区,进行了开发和建设。

西周时期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扩张与兼并从未停止,兼并战争一直都在进行。这其实就是一个自然选择和自然淘汰的过程,其中一些国家因为各种原因强大了起来,一些国家则在竞争中被消灭。到春秋战国之交,这个过程大体上完成,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能够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延续下来的国家,自然都是积累了相当强大的实力的,并且都在春秋晚期或者战国初期进行了变法,也就是类似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废除各国内部的分封制,打击和削弱公族权力,加强王权和中央集权,同时在行政上则逐步改为郡县制。

最后,秦国只是在战争中消灭了其他各国,从而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而在这之前的商朝,西周,春秋和战国都是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说,战国时期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归为一统,区别只是由谁来完成这个过程而已,而秦国在这个竞争中胜出了,成了被历史选中的一个。


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就不断采取各种方式来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道路工程修建,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都是属于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天不予寿,秦始皇还未来得及完成这个过程,就已经龙驭上宾去了。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就像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随之而来的就是秦朝的大崩溃,其他诸侯国乘机复国,各王其地,重新回到了战国时期的格局。这其中,项羽和刘邦就在楚国的名字之下崛起成为了反秦主力军,并最终消灭了秦国。

项羽赖以成名并建立自己在各诸侯国中的威信的,其实也就是巨鹿之战。这之前,项羽虽然也英勇无敌,但是始终都不是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只是在诸侯联军眼看着章邯所率领的二十万秦军很快就击败了陈胜吴广以后,赵国也快要顶不住了,诸侯联军却不敢救援,这才为项羽提供了一战成名的机会。

其实以巨鹿之战时的形势来说,章邯即便是能够消灭来援的诸侯联军,也已经很难再建立起秦始皇那样的大一统帝国,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承认秦国作为诸侯霸主的前提下,承认已经复国的诸侯国。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项羽击败了秦军,成了诸侯的霸主。

所以说,并不是项羽要分封诸侯,而是当时本身就已经是诸侯割据的局面了,项羽也没有能力短时间内完全彻底消灭各诸侯国,只能先采取重新调整封地,削弱各诸侯国的办法。

而在调整之后,齐国不接受项羽的方案,项羽就出兵进攻齐国去了,也正是齐国的持续抵抗为刘邦率军出汉中占领关中争取了时间,成就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佳话。其实真正在明修栈道的是齐国,而不是韩信。


萧武

此题绝对堪称谬论,而已有的十余条回答,竟然均被问题本身牵着鼻子走,罗列了很多“原因”来自圆其说。我虽然不研究秦汉史,但还是想就此说些自己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专业的人士就此展开深入论述,以免让有些回答误导大家。

我们不能拿今天的版图来衡量当时的地缘

提问者称,项羽将地缘最差的地盘留给自己。而这个所谓“地缘最差的地盘”,便是以彭城为中心的江东地区,也是项羽起家的地方。那么,我们不妨在地图上审视一番秦国末疆域。

熟悉历史和地理的朋友很容易看出,彭城虽不能算作“天下之中”,但也绝不是什么地缘最差。相反,江东地区完全可以称作四通之地,以此称霸一方,作为十八路诸侯之首领,自是绰绰有余。而其唯一的缺憾则是没有缺少天险可凭。

江东地区经济富庶,是受战火摧残较轻的地域

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许多地方都饱受战火蹂躏,特别是秦都咸阳,遭受了起义军的洗劫,并被项羽付诸一炬,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当然,项羽之所以火烧咸阳和大肆分封,也反映出他没有称帝之心,而是想着回到战国时期的诸侯时代。

而作为“诸侯之长”,西楚霸王自当不会愚蠢到把最差的地盘留给自己。事实上,就当时来看,彭城以东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为突出的,有着十分良好的经济基础。对比日后楚汉之争时,项羽的粮草供给能力是刘邦难以企及的。正因如此,将彭城比作秦末最为富庶的一块肥肉,是十分贴切的。

项羽军队的主力均来自江东,胜利后也有“衣锦还乡”的夙愿

江东地区的项羽的根据地,而自项梁和项羽起兵以来,所依仗的主要力量,也都是江东子弟。在取得抗击暴秦军事斗争的胜利以后,包括项羽本人在内的不少将领和士卒,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思乡情结。


这种想法,在史书中有清楚的记载。通俗来讲,项羽等人的想法便是,一路拼杀过来,终于实现了大富大贵,大丈夫做到这种程度,若不能回到家乡,告慰父老,就好比是穿着锦缎所做的衣服在夜里行走。换言之,就是成功了,得回家显摆一番。

所以说,秦末农民起义胜利后,项羽进行分封时,绝非把地缘最差的地方留给了自己,相反,而是挑选了一块最为富庶的地区,想着安稳地做楚霸王。然而无奈的是,出身市井的刘邦,却一直没有忘记他的帝王梦。最终,历经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后,西楚霸王自刎于乌江,刘邦成为了汉高祖。


碣石樵子

项羽为什么要分封诸侯,或把地缘最差的地盘留给自己?既有现实需求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

1、当年各家共同反秦曾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而当时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并不想遵守约定,为了欲盖弥彰,掩盖先入秦者王之的盟词,项羽主持分封诸侯以抵消刘邦的功劳,借机将刘邦弄到偏远的巴蜀。

2、当时项羽已经对楚怀王不满想要杀人自立,一方面暗中密令英布、吴芮、共敖等人杀死楚怀王;另一方面为了取得其他人的支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分封诸侯。

3、灭秦的主力是六国联军,项羽只是名义上的统帅、楚国的实际控制者,其他诸侯都有自己的地盘军队。就是项羽名义上的部下刘邦,彭越等人也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可以不听项羽的号令。所以如果当时项羽不进行分封,在联军内部自己就开战了。后来刘邦击败项羽后大封异姓王其实也是相同的原因。

4、至于项羽为什么封自己在楚地,一方面是因为楚地本身就是他的地盘,想怎么干都行。中原地区都有人占据,项羽不可能凭一张嘴就抢了别人的地盘。关中一带被项羽烧杀抢掠一通后当时非常衰败,自然也不选。最后“锦衣夜行”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项羽想回老家炫耀一下。

项羽所建都的彭城地处西楚,他本人有诸侯王的霸主地位,因而自称为“西楚霸王”。因为他的地盘兼及梁、楚,相应的诸侯王领地就必须调整变化: 他把魏王豹改封为西魏王,领有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之地,让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他封自己的先锋部属英布为九江王,建都于六(今安徽省六安县北)。另外,熊心所派的将军共敖在攻击临长江的南郡(今湖北省洪湖以西和四川省巫山以东地区)时多有战功,项羽封他为临江王,让建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又封统率百越之众支持诸侯破秦入关的鄱君吴芮为衡山王,让建都于邾(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北)。连同他本人在内,共封五王。

项羽分封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处理有地无功的诸侯王与有功无地的义军将领之间的利益分割。对付这一问题,项羽基本上采取了对诸侯王改变封号、压缩封地、腾出地盘、封给功臣的方式。为此,在齐国,他改封田荣辅佐的齐王田市为胶东王,让建都即墨;参加了巨鹿之战并随从入关的齐将田都被封为齐王,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战国时末代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在项羽渡河救赵时攻下济北数城,领兵归附,因而被立为济北王,建都博阳(今山东泰安北集坡)。在燕国,项羽改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封燕将臧荼为燕王,让建都于蓟(今北京市西南)。三齐二燕,又封五王。

项羽让韩成仍为韩王,建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但始终未让他归国;他又改封赵王歇为代王,腾出大片地方后,封随从入关的张耳为常山王,让建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领有赵地;张耳的亲信申阳曾为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令,曾攻下三川之地,迎接楚军过黄河,被封为河南王,建都洛阳;赵将司马昂(也写作“昂”)平定河内郡,屡次立功,被封为殷王,建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韩赵之地,又封五王。

除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外,天下共封有十八个诸侯王,史称“十八王之封”。另外,还封有功于赵但未随从入关的成安君陈馀南皮三县之地,封吴芮的部属梅鋗十万户侯。

对这次的分封项羽十分满意,可他却不知道,也正是因为这次分封,在不久后,天下将会重新陷入动荡。 引起这场动荡的除了刘邦还有两个人,两个他刻意没有封赏的人。这两个人一个是齐国的田荣,此人拥兵数十万,自然不会承认戏亭分封;而另一个则是因为和张耳产生隔阂而愤然离开义军的陈馀,虽然项羽封了三个县给他作为食邑,可毕竟不能与封王同日而语,他同样对这次分封十分不满。


当狗容易做人难

首先,今天我们觉得分封制问题很大,中央集权好。但当时人不是这样觉得的。在他们看来,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废封建,行郡县。具体来讲,郡守县令到了一个地方,他们不会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和当地人之间没有任何羁绊,他们的权威完全来自咸阳的皇帝,所以只管奉行秦的律令,无顾当地人的实际需要。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到了汉初,仍然是封建和郡国并行。只是刘邦把刘氏的子孙分封到了许多地方。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当时人的观念。首先,六国的君主及贵族还有相当的后裔,他们仍然希望恢复六国的秩序。所以酈食其就跟刘邦说,“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就一定能得到百姓的爱戴。这虽然不一定是一个好主意,但至少说明了当时的一些观念。为什么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呢?张良讲了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

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弃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这是说,现在大家都抛妻弃子地跟着刘邦混,这是为什么呢?是希望立功,立功然后可以获得封地,传给子孙。现在刘邦要把六国君王的后代立为诸侯,大家一看,建立了再大的功劳也不可能成为一方诸侯了,那就不和刘邦干了。自己割据一块地方,自己称诸侯了——韩信其实也就这样做了。

换而言之,当时人有这样一种观念,都希望建立功勋,然后成为一方诸侯,子子孙孙传下去。其实项羽某种意义上也是顺从这种观念。当然,在任何意义上,项羽给自己的地方都不算差。


在野武將

项羽分封诸侯,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项羽项梁起义之时,是以复兴楚国为主要宗旨的,之后也十分注意联络其余五国后人,发挥这些人的力量。项羽灭秦后,虽然实力雄冠各诸侯,但是各诸侯的势力仍然不可忽视,而且此时楚军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楚怀王,项羽也不可能将他撇开,综合来看,分封既是安抚之举,也是为项羽之后称霸做准备;其二,当时秦朝刚刚灭亡,虽说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代秦皇的暴虐,但是也引起人们对其制度的怀疑。郡县制度因为没有沿用多长时间秦朝就灭亡了,故而很多士子觉得郡县制度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治,而秦朝之前的分封制度却使周朝延续了近八百年,两相比较之下,分封制便成了时代的主流。

项羽分封

而项羽之所以跑到离关中千里之外的彭城去做霸主,也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和思量的。第一,关中地区经过连年的战火摧残,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而当时的秦国都城又被项羽自己一把火几乎烧成了灰烬,关中地区要彻底恢复过来至少需要十数年的时间,而当时的政治局势是:各诸侯虽然都得到了自己的封土,但是心中不满者大有人在,因此未来短时间内战争可能避免不了,此时的关中地区无法支撑未来的战争需要,不如舍弃更妥。

项羽影视形象

第二,关中地区是秦国的根基之地,秦国势力根深蒂固。秦朝此时虽然已经覆灭,但是关中地区自秦国为正式的诸侯开始,便一直是秦国的根基或者说腹心之地。秦国在此地经营了数百年之久,虽说今朝落败,但是秦人的势力在关中地区仍然十分强大。项羽如果选择在此地建国,凭借着他的屠军杀王烧城之举,得民心肯定谈不上,说不定还要昼夜防范他的臣民,避免他们起来造反,如此形势,关中之王,不做也罢。

刘邦影视形象

第三,项羽一生以恢复楚国基业为主要目标,既然秦朝已灭,当然应该正式复兴楚国。然而,楚国故地不在关中,而在长江淮泗一带,既然是复兴楚国,那自然是应该到故地,重新建立基业。而且项羽的部下大多为江东子弟,现在天下大定,自然人人寻思返回故乡,连项羽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如果继续留在关中,恐怕项羽手下的江东子弟就该给他添堵了。

彭城之战

从战略的角度以及之后形势的发展来看,项羽舍弃关中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错误,但是在当时的局势下,既然必须有所取舍,关中和彭城,项羽便选择了彭城,这也谈不上失算,可惜,一把好牌,到项羽的手里,还是打得乱七八糟了。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项羽实行分封,其实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都知道,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等900人,首先发起了起义,吹响秦末农民起义的号角,各地农民起义以及六国的贵族,纷纷响应起来反秦。
在全国各地的六国贵族,纷纷起来复国,实际上推翻秦朝的统治是由各国共同完成的,虽然项羽的功劳最大,但是,项羽并不是其军的首领,他只是一个大将,而且由于项羽实在太过强悍,所以她收到了楚王的压制,而且,楚王和项羽刘邦决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但是却拍项羽进攻秦朝的主力,而刘邦则进攻关中。
于是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朝的主力,消灭了秦朝的有生力量,刘邦反而没有受到什么大的阻力,先进入了关中。
这引起了项羽极大的不满,他认为应该论功行赏,所以他命令英布等人杀死了楚王,自从西楚霸王实行了分封,把全国分成了18个王国,刚刚给六国的贵族和起义军的将领。
效益翻番的目的,主要还是想建立自己的权威,以便号令天下,同时打乱他们的势力范围,让他们没那么容易就建立自己的势力,给刘邦再进行了重点看管,分在了巴蜀,派章邯和司马欣给予钳制。
项羽把自己分在彭城,主要还是因为那里是自己的家长,他手下的士兵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以便衣锦还乡,再加上项羽并没有很好的政治眼光,才造就来这个局面,而且他并没有想到刘邦会如此的顽强。而且各个诸侯国也有自己的算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