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飛花”,不經歷苦難,何以談人生!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致敬花光力氣不向命運低頭的你我!




最近幾天,飛花的短篇小說《賣米》在朋友圈火了,無數人淚溼屏幕,心酸地讀完這篇文章。

很多人為飛花的艱辛生活所感動,為飛花的英年早逝而唏噓長嘆,更是從飛花的文字中讀到了自己經歷的苦難人生,實現了情感共鳴!

你我皆“飛花”,不經歷苦難,何以談人生!

1.生活的真相就是這樣,貧窮的人拼盡全力只為活著!你我皆“飛花”,不經歷苦難,不足以談人生!

《賣米》的作者是北大學生張培祥,這位才女出生於湖南農村,依靠個人奮鬥考上北大,熱愛生活而且從來沒有在苦難面前低頭。最終卻因患白血病英年早逝,讀著她細膩樸實的文字,讓人不由自主潸然淚下!

苦難的生活,便是一面現實主義的鏡子。不是出身農村的人,不經歷過那種苦難的人,無法感受到為了幾分錢討價還價的艱辛,很難體會那種生活困苦的感情,文章的文學性現實性也恰恰在於此。

每一個經歷困苦的人,都從飛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作者是賣米,我和我已故的父親是賣小麥,從村子裡拉著車到鎮上,幾百斤小麥一斤賣3毛6,賣完之後一毛一毛、一分一分地,把錢數了好幾遍,一分錢就是一滴血汗,一分錢都不敢浪費,那種愛惜依然歷歷在目。
  • 30年前的這個季節,我10來歲,跟父母一起挑著枇杷走16公里山路到集市上賣,1毛5一斤,賣了10塊錢不到,最後還沒賣完。
  • 哪個農村小孩沒有這樣的經歷,和哥哥拉架子車走10里路賣地瓜,和父親走親戚為省一毛錢車費走5里路,大清早往地裡拉幾趟肥掙3個工分(6分錢)。說多了都是淚,可憐的父老鄉親。
  • 小時候冬天沒有鞋子穿,黃膠鞋也被大拇指頂穿了,為了掙錢,我和八歲的弟弟揹著揹簍拿著小鋤頭挖遍了各個村的田坎,只為了賣一毛錢一把的“折耳根”還被別人罵,因為挖壞了比人家田,現在想起都是淚。

陪父母賣玉米,賣花生,賣地瓜,賣土豆、賣石頭、賣水……每個窮人家的孩子都有數不盡類似的經歷。

你我皆“飛花”,不經歷苦難,何以談人生!

2.正是這樣硬梆梆的殘酷孕育了人生的營養,讓我們在以後的道路上更加珍惜所有的一切,更加愛惜親情和收穫。

《賣米》展示的生活雖然是長江中游一帶,農家子弟童年少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對每一個60後,70後,80後來說,這樣的童年、這樣艱苦的歲月、這樣操勞的父輩,大江南北,每一個村落,都大體相差不多。

那便是一個年代的縮影,一個時代的背書,一代人的歷程。

農村的生活不是青山綠水的田園無憂,面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天天為了生計到處奔波,男人女人都拿命去拼,換來的可能只是僅夠一家人吃一餐的微薄收入,他們很多沒有想過大富大貴,只是希望不苦孩子,他們大多數都是淳樸善良的人……

  • 小時候陪過大人去糧站賣過小麥採購站賣過棉花,轉過村買過西瓜,想著都心酸,為了多賣幾分錢,不愛說話的父親拿著煙給驗等級比他小很多的孩子陪著笑臉,說著好話,父親走了,每每想起心裡感覺真的難受。
  • 收青椒的季節,兩大麻袋,整整採摘了一下午,早晨五點去20多里地遠的集市,等了半上午一袋子15塊錢。我們長大是一種成長也不要淡忘兒時的艱辛。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沒有一句怨言,都是為了孩子。勞動的人最辛苦。父母為了那廉價的勞動成果,一針一線陪伴著我們一步步的成長。不努力便是罪過。
  • 十二三歲的那年,家裡種了一畝捲心菜,下午和老爸從菜地拉了一板車到家,夜裡五點拉三里路到鎮上賣,8分錢一斤也賣不出去,賣了一上午,連個包子都捨不得吃,流淚,流淚,想想我們的父輩生活多麼不容易,還那麼堅強樂觀,我愛你老爸,你為了我們四兄妹吃了太多的苦,我要好好孝敬您。

在《賣米》一文中,我們看到的是飛花一家人的不急不躁,平和的脾氣,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埋怨沒把米賣出去,雖然很窮,但還是和和氣氣,現在大家沒那麼窮了,還有多少人家是一團和氣?

回首一個時代,最需要致敬的不是什麼大歷史的宏闊,也不是什麼英雄偉人,而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庭。

哪怕他們一無所有、一無所能,父母也用自己的臂膀,給子女以力量,陪子女以成長。

有父母陪伴和呵護的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無論窮與富,對子女來說就是一種完整的生活,再苦也不累,再難也不哭!

你我皆“飛花”,不經歷苦難,何以談人生!

3.浮躁的心靈真的需要沉靜下來,常問人生初心,常思感動感恩,這比那些一味寬慰人的雞湯文好過千萬倍!

《賣米》能在浮躁的網絡世界裡感動萬千讀者,恰恰就在於它的樸實無華,更在於它透露出直面現實苦難而不屈服的勇氣和信心。

震撼人心的文學作品未必是聲淚俱下的控訴之言,更不是表面上唱唱高調、“裝作很堅強”的浮誇之作,而是能在苦難中看到愛與勇氣的力量,能用一種平淡而豁達的情感對待苦痛和傷痕的敘述。

短短的幾十年裡,數以億計的人離開農村,離開故鄉,離開父母,在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裡工作生活。在爾虞我詐爭名奪利物慾橫流的環境中,很容易讓人忘記自己的初心,甚至比收米人還要冷酷無情,因一點點兒利益而憤怒抱怨,《賣米》使人痛心,令人深思,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名車豪宅,富貴高位,忘了從前的卑微。

用日常生活裡的溫情和簡單,來消解巨大的傷痛——並不是沒有悲劇感,而是不去直接宣洩和控訴,這樣反而能留下更真摯而持久的情感,能給人更真實的感染力。

《賣米》更使人覺醒,提醒人們永記曾經的窮苦境遇,時刻提醒自己作平凡寬厚糞土名利之人……

繁榮和喧囂的背後,往往常常隱藏著疼痛與悲傷。

在有些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在有些人的生活裡就是這樣地珍貴。而且這樣的場景直到今天也並沒有消失,它還常常會出現在某個地方、某個家庭。

有些人可能一輩子也體會不到飛花的這種生活,但對大多數來說,都曾經或現在正努力拼命擺脫這種生活。現實哪有那麼容易,花錢容易賺錢難,一輩子誰不是在拼死拼活,甚至到後來連活著的力氣也沒有。

你我皆“飛花”,不經歷苦難,何以談人生!

讀著《賣米》,我們都是飛花。讀著讀著就哭了,溼潤的眼睛已經模糊,不知道是在哭自己,還是哭作者。

苦難激發鬥志,貧困不缺堅韌。無論多麼累,多麼苦,我們都要堅強,積極,陽光,樂觀,健康的去生活。

拼盡全力為了活下去,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加油,致每一個曾經經歷著或者正在經歷著困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