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改革下的应对之策

新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改革下的应对之策

晨雾 / 文

新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改革下的应对之策

【晨雾按语】

本文是晨雾应约在2018年年初写的一篇稿件,已经发表在《高校招生》2018年07/08期。

---------------------------------------

在分析问题时,有一种方法叫做“极端分析法”,即在分析问题时给出一种十分极端的、出现概率很低的条件,然后看看得到什么结果。用“极端分析法”常常能够暴露一些寻常看不到的问题。本文通过一个极端的假设,展示高考录取批次合并后不同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对录取结果的影响。

一个极端的假设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从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合并改革试点。目前,已有很多省(区、市)开始逐渐实施合并录取批次的改革。不分文、理科,合并录取批次成为改革趋势。但是在批次合并后,各省(区、市)设置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并不相同。为了分析其差异,我们首先做一个十分极端的假设。

假设:高考改革省份合并批次后,某考生(给他起个名字叫梦想)成绩仅超出本科线几分(分段录取情况下,成绩处于前90%左右),他填报了某知名顶级大学(简称顶级大学)某专业,且全省仅他一人填报。这位叫梦想的考生会被录取吗?

我们再把假设的四个条件清晰地罗列:

1. 某高考改革省(区、市)合并批次录取;

2. 考生梦想的高考分数为仅超过本科线;

3. 梦想填报顶级大学某专业;

4. 顶级大学某专业全省只有梦想一个人填报。

一般来讲,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的假设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特别是第四个条件。因此,我们说这属于“极端假设”。

那么,万一真的出现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情况,按照我国目前高考改革各省(区、市)的招生政策,顶级大学会录取梦想吗?理论上说是有一点录取可能的。我说的有可能,是说即便真的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顶级大学该专业也未必会录取,最终结果还取决于高考改革合并批次录取后采取的是哪一种录取模式。

四种新的志愿设置和录取模式

从2017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批次合并工作正在有步骤地进行,多数地区已经实现了本科二批次和本科三批次的合并,只有海南、山东、上海和浙江四省本科一批次也参与了合并。海南把本科三个录取批次合并为本科A批和本科B批,山东、上海两地则合并本科为一个批次录取,而浙江省将本科、专科批次都合并,分段录取。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四个地区虽然都是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但是志愿设置和录取模式却都不相同。

海南省:原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合并为本科A批,原本科三批改为本科B批。本科A批设12个平行的学校志愿,每所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山东省:本科批次合并后,考生一次可填报12个学校志愿,每所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上海市:本科批次合并后,本科志愿以院校专业组为录取单元设置,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考生须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填报本科志愿。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最多可以选择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内设4个专业志愿,考生在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中均须选择愿否服从专业志愿调剂。

浙江省:批次合并做得最彻底,本科、专科录取批次全部合并。其中,普通类考生分三段,分别按实考人数的20%、60%、90%确定。普通类平行录取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实行平行志愿,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录取单元设置。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录取流程: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随即投档录取;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再组织投档录取。以此类推。第三段志愿填报和录取后,如仍有院校专业(类)未完成计划,实行征集志愿。

接下来,我们按照上面合并了本科录取批次的四个地区的录取模式,一个一个来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

海南模式和山东模式

这两种模式是十分相似的,其志愿设置和录取模式与目前各省(区、市)在高考改革前的普通平行志愿模式几乎无区别。考生一次可填报12所学校,每个学校设6所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假设海南省或者山东省全省真的没有任何一位本科线上考生填报顶级大学这个专业,但却不排除有别的考生填报顶级大学其他专业呀!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我们知道高招录取的第一个环节是投档,投档时不看专业,按照分数检索志愿考生的时候,只要学校还有空额,考生档案就能投进去。如果一旦比梦想分数及位次高的考生填报人数多于顶级大学的招生计划数(哪怕这些考生都未填报顶级大学的某专业),那么在实际的投档录取中,成绩或位次高于梦想的考生就会先于梦想被投到顶级大学,根本就轮不上梦想的份。梦想连投档的边都没沾着,更别说等到后续的专业录取阶段。所以说,那个专业即使只有梦想填报,但是其他投档到顶级大学的考生填报了这所大学的其他专业,如果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就有可能被调剂到那个专业。梦想的顶级大学梦只能破灭。

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是本科录取批次合并后,本科志愿以院校专业组为录取单元设置。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内设4个专业志愿。那么顶级大学的这个专业一定在学校的某一个院校专业组中。假设上海市真的没有任何一位线上考生填报顶级大学的这个专业,但是不排除有别的考生填报了此专业所在的专业组呀!上海模式下,在高招录取的第一个环节投档时不看专业而看专业组,按照分数检索的时候,只要顶级大学这个专业组还有空额,填报了这个专业组的其他考生只要达到投档线就能投进去。如果填报这个专业组的考生成绩高于梦想并且人数也超过了其招生计划数,顶级大学这个专业组很快就会被其他考生占满,也根本就轮不上梦想的份。再说顶级大学到了专业录取阶段,虽然这个专业只有梦想填报,但是其他投档到顶级大学这个考生组的考生填报了专业组的其他专业,并且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就有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机会。梦想的顶级大学梦也只能破灭。

浙江模式

浙江模式下,由于本、专科都合并了,批次控制分数线也不存在了,梦想的所谓高考成绩处于压线位置只能理解为达到了第三段的末位,也就是说他的分数排名在浙江省前90%的位置上。在浙江模式对考生分三段投档录取的规定下,由于梦想的成绩处于第三段,他只能在第三段填报录取。因为我们假设浙江省全省没有任何一位线上考生填报顶级大学的这个专业,那么虽然经过了填报和录取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这个没有人报的专业当然一定还空着。到了第三段考生梦想在80个专业平行志愿中第一个顺序志愿填报了顶级大学这个的专业,由于只有他一个人填报,又由于浙江模式不存在专业调剂,也不会有人被调剂到这个专业,梦想一定能被顶级大学录取。考生梦想实现顶级大学梦。

通过以上分析,不是满足了那四个假设条件,考生梦想就一定能被顶级大学录取。在海南、山东、上海模式下,他就有可能不被顶级大学这个专业录取,而在浙江模式下却有可能被录取。因为只有浙江省实施的是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元。因此,如果顶级大学这个专业全省只有梦想一个人填报,就真的没有人与他竞争了。

因此,上述四个假设条件需要再增加一个条件:

1.1某高考改革省(区、市)合并批次录取;

1.2录取模式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

2. 考生梦想的高考分数仅超过本科线;

3. 梦想填报顶级大学某专业;

4. 全省顶级大学这个专业只有梦想一个人填报。

因此,只有同时满足这五个条件的情况下,顶级大学才有可能录取考生梦想。

新模式下志愿填报的应对之策

通过上述假设可以看出,录取批次合并之后,影响考生能否被录取的还有志愿填报模式和投档录取规则。因此,考生要了解这些新变化,并且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对应之策。

传统模式:先定位院校,再从院校中选择专业

这种模式以海南和山东为代表,即“考生可填报12个学校,每个学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此类志愿设置和录取模式虽然也是改革后批次合并下的模式,但是其志愿设置和录取模式与目前各省(区、市)在高考改革前的普通平行志愿模式相比,除了文理不分科和批次合并以外,几乎无本质区别,因而它保留了平行志愿的一般特点。

此类模式下,考生仍可根据平行志愿一般的填报方法,依据“冲、稳、保”拉开梯度填报12所平行学校,而且是“达到哪所投进哪所”,被学校投档并不困难。但需要注意的是,当考生刚好在某高校下限位置被投档成功,专业选择空间极小,由于担心退档风险而轻易不敢选择不服从专业调剂,因此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概率极大。

“院校专业组”模式:必须对照院校专业组的科目要求填报志愿

这种模式以上海为代表,即“本科志愿以院校专业组为录取单元设置,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最多可以选择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内设4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专业服从调剂志愿”。这种志愿设置和录取模式是对现行普通平行志愿进行了较大改进,用一个院校专业组替代一个院校作为平行志愿的录取单元设置。这个改进在保留平行志愿特点的基础上,让录取能更加准确地依据考生的意愿来进行。

此类模式要求考生必须对照院校专业组的科目要求填报志愿,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可以依据“冲、稳、保”拉开梯度顺序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被其中一个院校专业组投档并不困难,而且是“达到哪个院校专业组投进哪个院校专业组”。即便考生刚好在某院校专业组下限位置被投档成功,不能被填报专业录取而被调剂的专业也是专业组范围内的相近专业。因此,专业满足率要高一些,但考生的退档风险并没有因此而降低。

“专业(类)+院校”模式:变以往的院校优先变为专业优先

这种模式以浙江省为代表,即“普通类平行录取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录取单元设置。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此类模式也是对现行普通平行志愿改进较大的模式。它用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录取单元,替代一个院校作为平行志愿的录取单元设置,1:1比例投档并取消了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让考生的专业录取能最准确地满足了考生的意愿。此类模式下,考生的专业满足率极高,因为是“达到哪个“专业(类)+院校”就会被投进哪个“专业(类)+院校”,想被其中一个“专业(类)+院校”投档并不困难。因此,考生仍然可以依据“冲、稳、保”拉开梯度顺序填报80个“专业(类)+院校”,但也要注意,在平行志愿一轮投档的基本规则下,考生虽然有80个专业平行志愿可以填报,也同样只有一轮投档机会。如果考生成功投档到某个“专业(类)+院校”后,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被录取,没有专业调剂的机会只能直接被退档。无论分数有多高,在这个录取阶段则不会再有机会投档到后面顺序的“专业(类)+院校”了。

总体而言,三种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各有所长。未来各省(区、市)高考改革后执行的志愿设置和录取模式可能是与这三种模式大同小异。最后提醒考生,无论何种模式,仍不能忽略平行志愿这一大前提,“志愿并列、位次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原则仍然适用。考生无论何种原因被退档,无论分数多高,在本批次就也不会再有机会投档到后面顺序的院校了,只有征集志愿或者降到下一批次去录取。“专业(类)+院校”模式虽然能1:1比例直接投档到专业,不能误认为不存在退档风险。由于失去了专业调剂机会,只要不符合专业录取条件反而没有任何补救可能直接退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