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3D人臉識別手機均難量產 產業鏈規模供應尚有限制

5月31日,小米集團在深圳發佈了多款年度旗艦產品,包括基於3D結構光技術,首款搭載“Face ID”身份識別的安卓手機小米8探索版。同一天,專注於計算機視覺的商湯科技宣佈完成新一輪6.2億美元的融資,投後估值超過45億美元。

2D到3D進化仍需時日

雷軍在現場介紹,小米8探索版“Face ID”功能基於3D結構光技術,在2D紅外人像基礎上,增加臉部毫米級3D深度數據。相比傳統指紋識別,3D結構光技術誤識率僅為百萬分之一,更加安全。雷軍在現場還展示了這款手機的米萌功能,通過捕捉、分析面部肌肉運動,用戶可以製作並分享屬於自己的3D動畫表情包,這一功能類似於半年之前的蘋果iPhone X手機的動畫表情。

去年9月份,iPhone X率先引入了“劉海屏幕”,以此來拓展智能手機顯示佔比,同時,iPhone X的3D面部識別也屬於業界首次。從今年初開始,包括華為、OPPO、VIVO在內的各大手機廠商都加入到了“劉海屏幕”大軍,但iPhone X的3D人臉識別技術始終未有其他手機廠商來跟進。在此次發佈會環節,從拍照、到GPS功能等等,雷軍均將小米8拿來和iPhone X對比。

目前階段,在人臉識別上,大多手機企業選擇了退而求其次的2D人臉識別,華為前階段發佈的P20系列手機即使用了該項技術。此前的5月10日,OPPO宣佈成功實現了採用3D結構光技術的5G視頻通話演示,通過集成3D結構光相機採集三維人像信息,在終端進行三維人像畫面還原。OPPO表示,商用終端上搭載這一技術至多半年之內。

“看臉”成大生意

一位券商行業分析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多家國產手機企業都表示要跟進3D人臉識別,這是未來大趨勢。面部取代指紋,帶來的體驗升級是明顯的。多家券商研報也表示,隨著iPhoneX手機對3D人臉識別技術的引領,安卓廠商的跟進,3D成像值得期待。

根據研究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發佈的創新成像技術和市場研究報告——《3D成像和傳感-2017版》,預計未來五年3D成像和傳感器件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7.7%,2022年將達到90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