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似生命的庆典 91岁高龄获得普利兹克奖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似生命的庆典 91岁高龄获得普利兹克奖

2018年被誉为建筑设计界“诺奖”的第40届普利兹克建筑奖颁给巴克里希纳·多西。这位91岁高龄的印度建筑师

是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也是第一位获奖的印度人。

巴克里希纳·多西从事建筑设计近70年,将印度传统元素和西方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和谐而独特的建筑形式;他不仅设计代表城市形象的公共建筑,还把目光投向普通民众,让建筑回归居住的本源,让钢筋混凝土有了烟火气和生命力。

普利兹克奖评审委员会在颁奖词中写道:“多年来,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建筑创造从一而终——严谨认真、远离浮华,绝不盲从潮流。他不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所有的优秀建筑和城市规划不仅要实现目的与结构的统一,还需考虑气候、场地、技术和工艺,以及从最广泛意义上对周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认识。项目必须超越单纯的功能性,通过诗意和哲学的基底与人类精神相关联。”

师承“精神导师”柯布西耶

1927年8月26日,巴克里希纳·多西就出生在古印度马拉塔帝国的都城、马拉塔文化的中心——浦那(Pune)。从小耳濡目染,他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难得的空间理解力和艺术天赋。

中学时,多西的才华引起一位美术老师的注意。在这位老师的鼓励下,1947年,他报考了印度最古老的建筑学院——吉吉博伊爵士建筑学院(J.J. School of Architecture)。尽管那时的他对建筑学完全没有概念,但还是凭借不错的绘画能力误打误撞入了门。

1950年,对于多西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印度共和国正式成立;那一年,他即将从建筑学院毕业,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那一年,他的父亲再婚,于是,多西决定拿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家产独自闯荡。偶然间,他得到一个去伦敦学习的机会,于是他登上轮船,远渡重洋,只身前往英国。

当时,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ongrès Internationaux d'Architecture Moderne,CIAM)恰好在伦敦北部小镇霍兹登举办年度会议,多西设法进入会场,希望了解建筑业最新的讯息。会上,当时已经世界闻名的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正在为印度规划一座新城——昌迪加尔(Chandigarh),这也是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

对初出茅庐的多西而言,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命运之神给予的眷顾。尽管被提醒“法国人柯布西耶在工作中很难相处”,而且多西当时连法语都不懂,但他还是毛遂自荐,加入到昌迪加尔项目中。也因为这个机缘,他得以进入柯布西耶在巴黎的工作室工作。最初,多西主要做一些协调性事务,之后逐渐参与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他参与了昌迪加尔市政府、博物馆等多个项目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似生命的庆典 91岁高龄获得普利兹克奖

多西(着黑色上衣)在建筑工地认真听取柯布西耶的指导

毋庸置疑,柯布西耶是多西建筑生涯的引路人,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多西曾坦言,他在设计自己的住宅“卡玛拉家宅”(Kamala House)时就借鉴了柯布西耶设计莎拉巴依别墅时的光影处理和比例。其实,柯布西耶对多西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在柯布西耶的引导下,多西开始学会质疑陈规,并发现了一个新领域——用现代建筑形式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栖居环境。“他改变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多西表示,“除了建筑,他还教我如何做战略家、如何处理音乐、如何看待事物以及如何保持开明。”直至今日,多西仍称柯布西耶为自己的精神导师,甚至在得知自己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时还笑称:“这个奖应该属于柯布西耶。”

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

1954年,多西回到印度在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主持柯布西耶在当地的项目,并在此定居。艾哈迈达巴德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曾是古吉拉特邦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在这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互相包容、和谐相处,不同的寺庙彼此相邻。城市的历史文化给多西带来灵感,多元化的氛围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作为一个年轻建筑师,多西下定决心为刚刚独立的印度设计属于自己的建筑。他为自己的工作室起了个极具印度特色的名字——Vastu-Shilpa(意指印度民间的建筑知识体系,近似于中国的风水学),并和柯布西耶保持着长期的朋友关系。对不断汲取知识的多西而言,路易斯·康(Louis Kahn)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1962年,多西受邀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授课,一同任教的路易斯·康后来成为多西的另一位导师。两人后来在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Bangalore,IIMB)等项目上合作无间。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似生命的庆典 91岁高龄获得普利兹克奖

多西实地考察印度学研究所的施工进度

多西从小生长在一个印度教大家族,家族成员们常常前往寺庙或朝圣地参加各种庆典和仪式,以纪念出生、成长和死亡,古老的宗教传统在多西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面对一个迅速现代化的印度,以及他后来接受的西方建筑思想,多西陷入了沉思。如何创作出既与时代相适应,又具有印度特色的建筑?建筑与社会,特别是与一个独立的印度究竟有何关联?他一直在探索,在后来的一次回顾展上,他曾形容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由于多西的声望很高,他获得了来自中央和地方各级公共部门的大量委托。其中,艾哈迈达巴德的印度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Indology)是多西自立门户以后承接的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印度学研究所是收藏和研究古印度耆那教(Jainism)的古老文献和艺术品的机构,为使建筑既符合现代建筑科学,又体现印度宗教文化特色,多西颇费了一番心思,他的个人风格也开始初现端倪。

在设计展馆时,多西大胆地设计了一个与外界空气相通的半地下结构,又借鉴了南亚一种传统的住宅形态Haveli,将研究所主楼的设计集中在一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船”中。此外,研究所的外围回廊也融入了典型的印度特色:与柯布西耶在印度建筑设计中增厚遮阳板的做法不同,多西利用巧妙的设计将太阳的热量反射出去,并且增大了回廊可利用的空间。

在构想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时,多西以印度南部的寺庙建筑为设计原型,重新定义了室内外空间的开放和封闭概念,设计了藤架小径、连廊和院落,将教室、会议室、图书馆和宿舍等各个功能区有效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感的和谐环境。

多西和印度现代绘画大师马克布勒·菲达·侯赛因(Maqbool Fida Husain)是老朋友。有一天,侯赛因对多西说:“我想在艾哈迈达巴德建一个画廊展示我的作品,你能帮我设计吗?”多西欣然应允,于1991年开始着手启动“洞穴画廊”(Amdavad ni Gufa)项目。在创作时,多西基于神话传说,构想出一个很多乌龟从地里钻出、并有一条眼镜蛇贯穿其中的画面。可是,这个设计方案无法由手工绘出,多西只好请电脑绘图员来帮助完成设计方案。但好事多磨,设计稿完成后,工人又因从未接触过这种建筑结构而拒绝施工,多西不得不求助于当地的土著居民。所以,多西曾在访谈中称洞穴画廊是“全球本土结合作品”。多西考虑到艾哈迈达巴德夏季气温高达50℃,画廊是向下开凿建造的,并且有着采光孔的设计。光照进来时,你只能看到画廊的一部分,但同时,你也能知道画廊外是几点钟。某幅作品必须在每天的特定时段才能看得到,让人叹为观止。洞穴画廊的内部空间是有起伏的,连地板都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建筑师和画家碰撞出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画廊的形式和空间使得光影与记忆的神秘变幻充满鲜活气息”。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似生命的庆典 91岁高龄获得普利兹克奖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似生命的庆典 91岁高龄获得普利兹克奖

多西上世纪70年代为自己的工作室桑珈(Sangath)设计的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融合,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灵感,并且完美地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是他蜚声国际的代表作之一。类似当地神庙和佛教建筑中的拱形屋顶,多西为桑珈设计了筒拱,不仅成为这座建筑最主要的视觉元素,还具有实用功能——能够收集雨水,引入庭院中的水池,既环保,又能为建筑有效降温。建筑用碎瓷片装饰屋顶和墙面,既是独特的装潢,又可反射阳光以减少热能的吸收。

为民众的生命而筑居

作为一名建筑师,多西从来没有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他不仅为公共管理部门、教育文化机构和有实力的个人设计建造房屋,还将目光投向底层的民众。

多西的这种情结要追溯至他的童年经历。他曾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说,在祖父的木工坊,他看见一个木匠因为贫穷而酗酒家暴。这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让他觉得自己应该为贫穷家庭的人做点什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见过很多困难人群的生活窘境。于是,多西在入行之初便决心要为普通民众设计和建造房屋。

圣雄甘地是印度人的精神领袖。甘地曾说,不论你做什么,如果对于穷人没有帮助,就没有意义。受到甘地精神的指引,多西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箴言。“建筑师应当是社会的医生”,多西说,“我应该宣誓并毕生铭记:为最底层民众提供适当的住所。”他确实履行了这一誓言。

上世纪70年代初,多西主持建造了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区。这个住宅区包含324套复式梯田状建筑,供三种不同收入的人群居住。他们居住在同一栋建筑的三个楼层,并通过同一个楼梯出入。这种设计不仅能适应不同阶层的家庭需要,而且有利于恢复和增强社区凝聚力。

多西最广为人知的为低收入人群设计的项目是阿那亚低价住宅(Aranya Low Cost Housing)。很多人惊叹于这一项目的科学设计和巨大规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多西自己争取来的。1982年,多西受邀在印多尔城(Indore)附近设计一处富人区,对这片基地进行考察时,多西留意到对面一处开阔的空地,询问之后才知道,这是政府预留的为“经济弱势群体”(Economically Weaker Sections, EWS)建造住宅的公共项目用地,未来一部分居住在贫民窟的人们将搬到这里。随行的当地官员说:“我想,像您这样知名的建筑师肯定不会对此感兴趣的。”多西答:“不,这恰恰是我感兴趣的。”于是,他主动参与这个项目的规划和设计。

在多西看来,建筑师不仅要精通建筑的形式、材料和结构,还要对社会、经济、自然有所认知。对于大家族聚居的印度民众而言,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同样重要。在设计阿那亚低价住宅项目时,他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房子的基本结构十分简单,每户面积约30平方米,砖块打造地基,有厕所,通水电。更重要的是,他给了居民像玩乐高玩具一样的体验,等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逐步对房屋进行合适的改造和扩建,这也是阿那亚项目的最大亮点。此外,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兼顾个性和群体的生活空间,多西设计时采用了印度传统的聚落形态,小型广场和室外活动空间沿线性空间铺展开来,既保证了每家每户独立的生活空间,又为他们提供了参与社群活动的便利条件。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似生命的庆典 91岁高龄获得普利兹克奖

多西设计的阿那亚低价住宅为经济弱势群体提供居身之所,曾获阿迦汗建筑奖。

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仍有8万多低收入人群生活在这个大社区里。他们经济上虽然贫穷,但生活得有尊严。接手这个项目时,多西曾希望能用建筑的方式让人与人之间更多交流,帮助他们实现生活方式的改善。现在看来,他也算是得偿所愿。

坚持学习,不断传承

尽管已逾90岁高龄,但多西依然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事实上,多西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曾说:“我一直都很爱学习,我觉得人一定不能放弃的就是学习的渴望。”多西总随身带着笔记本,一有想法就及时写下来。他也喜欢观察,留意到有意思的东西就画下来。正是因为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从业近70年的多西才能始终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1962年,正值创作旺盛期的多西,出资创办并亲自设计了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hmedabad),还担任了首任院长。该学院后来成为培养印度本土建筑师的摇篮,是印度现代建筑及规划教育的源头和先锋。谈及创办学校的初衷,多西说,当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建筑作品,他想把自己从这些大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分享出去,让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之后,他还先后创建多所设计学院和艺术中心,并担任职务。1958年起,他频繁地以学者身份访问欧美,在数所美国大学任教。他还曾多次担任印度国内及世界性的设计竞赛评委。

教学过程中,多西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传授给学生们。他鼓励学生也随身带着笔记本,“只有不断记录,不断思考,才可以自我发现,自我成长。”他还带着学生去贫民窟考察,了解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似生命的庆典 91岁高龄获得普利兹克奖

多西和建筑学院的学生们亲切交流,不遗余力地传授设计经验

如今,多西桃李满天下,他的建筑理念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认同。多西说,这又一次坚定了他的信念:“当建筑与生活融为一体时,就是一场生命的庆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