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去杠杆背景下的不良双降

宁波银行:去杠杆背景下的不良双降

作者丨缪凌云

来源丨野马财经

任凭雨打风吹,始终稳字当先

2018年6月1日,234家公司被正式纳入MSCI指数体系,“入摩”关键性一步的迈出,意义可谓十分重大。就整个A股而言,这是国际化进程的里程碑时刻;对每家公司来说,则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他们的进一步认可。

而野马财经注意到,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有着20家银行机构,其中宁波银行近来的表现颇值得关注。

行业变革,更加稳字当先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又激烈的变化。

一方面,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传统模式产生了极大冲击,虽然其在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暴露了大量问题,但经过不断的行业洗牌与监管引导后,实力愈加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实体企业竞争日渐激烈,风险暴露的可能性逐步加大,这就对银行尽职调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微利时代到来,“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更加重要的是,面对新金融业态的影响与庞大利益的诱惑,影子银行问题日渐突出。大量资金利用层层嵌套的金融产品与业务模式流向了监管盲区,出现了郭树清所说“牛栏里关猫”的现象。

为此,2017年银监会展开了“三三四十”专项整治行动,今年更是合并成立了“银保监会”。降杠杆、强监管,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旋律。

如此背景下,无论是市场投资者,还是监管层,对于银行业的关注重心皆向安全性、稳定性进一步倾斜,相较于营收、净利的增速,对不良率的把控显得愈加重要。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相关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而野马财经注意到,在A股上市的26家银行,24家在平均线之下,最低的宁波银行仅为0.81%。

夯实基础,持续加强风控

进一步剖析宁波银行的贷款状况,可以发现这“0.81%”的数字可谓干货十足。

宁波银行:去杠杆背景下的不良双降

上图截自宁波银行2018年一季报

首先,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年来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其实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自2015年末的0.92%下降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0.81%),拨备覆盖率则从308.67%上升至498.65%,远高于150%的监管指标(最新监管要求调至120%至150%之间)。这意味着无论所处环境如何变化,宁波银行贷款质量与抗风险能力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

并且,贷款拨备如此充分,意味着业绩释放空间十分充足,未来宏观环境、区域经济进一步向好发展之时,反哺利润值得期待。

其次,2018年一季报显示,宁波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从1.56%环比下降为1.51%,最大十家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从10.89%环比下降为10.42%,贷款集中度进一步下降;各类贷款迁徙率皆大幅降低,最为重要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从2015年底的3.38%一路降低至0.27%,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宁波银行贷款质量的不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实则十分严格,其2017年不良贷款偏离度为0.78。该指标是由逾期90日以上贷款余额除以不良贷款余额而来。

在评估银行贷款风险时,并不是所有的逾期贷款都会归为不良贷款,而是会根据回收难度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层次,后三者称为“不良贷款”,但回收难度的判定标准并不清晰,这就给真实不良情况的判定带来了变数。

为此,业界通常认为逾期90天以上贷款转化为不良的可能性极高,并以这部分贷款与银行自身认定的不良贷款总额比率来辅助了解情况,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对不良的认定越严格,对比一般1左右的水平,0.78可以说十分谨慎。

定位精准,实现补位发展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品牌知名度,作为城商行的宁波银行在26家A股银行中都不算十分靠前,至于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出色的数据,或许与其清晰、精准且与自身特性高度契合的战略定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历经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微妙但却意义重大的变化。2017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为2011年以来首次增速回升。其中第三产业占比5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同比增长1.3%,居民恩格尔系数29.3%,同比下降0.8%。这意味着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很显然,宁波银行对这一趋势有着充分的把握,2015年报即提出了“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经营策略,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围绕“个人银行”与“零售公司”两个核心,在“大零售”方向持续加码。

具体而言,个人银行业始终以“特色化、本土化”理念为引导,在强化储蓄存款、财富管理、消费信贷等基础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私人银行等新兴领域。

并且,面对日渐兴起的金融科技,宁波银行选择了积极拥抱,取长补短,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银行传统业务相结合。例如在个人贷款方面,积极对接公积金中心、地方税务局等外部渠道,利用大数据实现批量引客;同时推出线上白领通等产品,实现手机银行一站式申请审批,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自然也得到了回报,截至2017年末,宁波银行个人银行条线贷款余额833亿元,占贷款总额30%左右,不良率仅为0.5%。

服务实体,助力多方共赢

如果说,宁波银行“大零售”中的个人银行业务及时把握住了时代的趋势,那么公司零售业务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助力。

零售公司业务主要用户群体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痛点主要在于融资门槛高与申请流程复杂、放款速度慢。

针对这些诉求,早在2010年宁银行就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品牌“金色池塘”,2015年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快审快贷”快速融资服务流程,以住宅为抵押物,提供评估、审批、签约、放款各环节限时服务,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贷款流程复杂、续贷难、授信短、抵押率低、费用高五大难题。2017年推出的2.0版本,进一步提高小企业融资效率。

面对中小企业征信薄弱的情况,宁波银行积极拓展征信方式,推出了以企业纳税状况为指标的信用贷款产品“税务贷”,助力诚信纳税企业快速融资,实现税企银三方合作共赢。

除此之外,宁波银行旗下“捷算卡”、“聚财灵”、“e 速”系列产品,分别服务于中小企业结算、现金综合管理、国际业务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帮助小微企业提升经营效率,实现银行、企业、经济发展的多方共赢。

战术配合,细节决定成败

从战略上来看,以“大零售”为核心的差异化发展之路,推动了宁波银行经营状况与贷款质量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战术上的“四大抓手”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以名单制为抓手,继续发挥授信政策的引领作用;第二,以“业务处理中心、信贷作业中心、 监测中心”为抓手,不断优化管理效率,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广度和精度、增强其联动性和穿透性;第三,以重点领域的合规管控为抓手,严守合规经营底线,增强全员合规意识,保障全行业务的稳健开展;第四,以大数据风控技术为抓手,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做精专业,促进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

复盘宁波银行的风控理念,其中有一条“控制风险就是减少成本”的总结可谓十分精炼。

正如开篇所述,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行业竞争加剧、监管趋严,银行业的薄利时代已经到来,资产质量及差异化、精细化经营能力正在成为决胜的关键。

早做准备的宁波银行占得了先机,良好的发展亦获得了各方认可。在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的 “2017全球银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宁波银行位列全球银行第140位。此次入摩之后,公司的品牌自然也将进一步提升。

对于“任凭雨打风吹,始终稳字当先”的宁波银行,您如何看待它未来的发展,欢迎在文末留下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