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家長如何做,孩子做作業不拖拉。

小學生家長如何做,孩子做作業不拖拉。

小學生在入小學一段時間後,我們就會發現有些孩子習慣良好,每天能夠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有少數孩子的課堂作業漸漸需要老師的陪伴才能完成,老師不督促,孩子做作業不主動,拖拖拉拉,每天下午放學的時候作業還沒有完成。


我深入瞭解過數名做作業拖拉的孩子,通過與孩子們的家長面談、電話溝通、家訪,發現這些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基本一樣:家長每天用生氣的語言、吼叫甚至打罵孩子,孩子才慢騰騰付出行動,可家長一離開就玩玩具、吃東西、東摸西瞧,孩子的作業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家長陪在身邊才能完成作業。

小學生家長如何做,孩子做作業不拖拉。

家長這種生氣與吼叫的負面情緒化管理,目前孩子小也許還有點作用,但是孩子大了這個辦法就會失靈,甚至會讓孩子逆反!


那麼,為什麼一年級入學時孩子的行為習慣差不多,漸漸會有分歧呢?

應該說一個班級的孩子教師配備都是一樣,學生行為卻有差異,如果孩子是正常兒童,那麼造成差別主要是家庭教育的不同導致的。

有的家長從孩子進入小學的第一天起,家長就給孩子立規距、建立各類規則。而有些家長凡事沒有計劃,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是哪兒,家庭教育沒有章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這裡,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已的孩子入小學第一天起, 我們就與孩子商量形成做作業的規則,白紙黑字記在本子上,從一開始就督促孩子做作業的習慣,在小學一年級學習期間,我們一直堅持督促孩子,無論工作再忙、再累,都要按規則督促到位。到孩子上二年級後,孩子就不需要大人督促了,他會自覺按照形成的規則完成學習,週末能抽出一天的時間參加體育、藝術類的活動,勞逸結合,孩子也比較樂意。


從現在來看,應該說是非常有效果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至今,做作業從來沒有讓大人費神,比較自覺。

小學生家長如何做,孩子做作業不拖拉。

為了避免孩子做作業拖拉,建議家長從孩子進入一年級的第一天起,就與孩子共商做作業的規則,我將自已的心得寫出來給大家參考:

1、回到家吃飯後不要做其它事情,就做作業,作業沒有做完不能玩,不能看見電視,也不能吃零食;


2、根據作業量的多少限定時間內完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父母進行表揚,剛開始給孩子的時間略寬鬆,逐漸收緊至正常時間;


3、週末的作業必需在週六晚上睡覺前完畢,週日開展體育文體活動,時間由孩子自主安排;


古人云:“沒有規距,不成方圓”。規則建立後,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執行,不要朝令夕改,無論工作忙或有其他情況,家庭成員一起配合執行到位。如果半途而廢,孩子的在學習方面以後傷腦筋的事多著呢。

圖片來自網絡

(陽光之下,謝謝您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