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低血压——老年人常见而特有的疾病

餐后的血压会低?你还别奇怪,这在老年人中——很常见。

病例介绍

男性,88岁,入院时间为2017年6月10日,主因“发热、咳嗽、咳痰1天”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收入院。

既往病史:膀胱癌术后;心律失常 频发房早、室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功能1级( NYHA分级) ;高血压3级 极高危;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腔隙性脑梗死;贲门失迟缓;胃大部切除术后;左下肢肿瘤切除术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药物性皮疹;老年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平日服用药物如下图:

餐后低血压——老年人常见而特有的疾病

餐后低血压(PPH)发病机制

餐后低血压(PPH)是指老年人进餐后引起的血压改变,即餐后2h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mmHg以上并持续至少30min。国外报道老年人PPH患病率为36%-70%,国内学者报道住院老年人PPH患病率为74.7%,比体位性低血压更常见,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PPH可见于健康老年人,但更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瘫痪、多系统菱缩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PPH是心血管事件、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PPH发病机制不是很清楚,目前公认的可能有内脏血流量增加,压力反射迟钝,体液机制和胃动力学及饮食结构等。

1,内脏血流增加:机体进食时迷走神经兴奋,胃,肠,胰等组织通过自分泌、旁分泌而产生一些具有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如胰岛素、血管活性肠肽、胰多肽、腺苷、缀激肽和P物质等),导致门静脉、肠系膜血管明显扩张,内脏血流量增加,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内脏血流量增加,而其他部位血流量相对减少,当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未相应增加时,就发生了PPH。

2,压力反射迟钝:主要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当血压波动大时,机体首先启动压力反射进行调节,而持久的调节则以肾脏为主,涉及到肾素-血管紧张索-醛固酮、加压素、心钠素等多系统。年轻人餐后心率加快,但老年人由于心率反应迟钝,体制虚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心率加快的反应消失等原因,就会出现老年PPH。

3,体液机制包含胰岛素和生长抑素:餐后胰岛素水平升高,激活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作用于β肾上腺受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激活Na离子-K离子泵,血管平滑肌去极化,血管扩张;骨骼肌肉系统氧耗增加引起代谢性血管扩张;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压力感受器灵敏度,影响血压稳定。生长抑素则是对抑制PPH的发生,抑制具有血管活性的胃肠激素释放,而减少餐后内脏血流,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

4,胃动力学及饮食结构:食物的质量也是影响内脏血流量的关键因素。大餐比小餐血压下降幅度大,进食高碳水化合物血压明显降低,而高脂饮食后血压基本不变,果糖,木糖醇,蛋白质和脂肪对餐后血压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餐后低血压(PPH)发病机制是为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餐后内脏血流量增加,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导致一过性低血压。年轻人通过压力反射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和血管收缩,血压迅速恢复正常,不发生PPH。老年人由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对餐后血压下降不能做出迅速反应。同时,老年人尤其是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者还存在交感神经功能代偿不全,心率加快和血管收缩不明显,对餐后血压下降不能进行有效代偿而发生PPH。

餐后低血压(PPH)临床表现

PPH的临床表现常常没有症状,以至于被忽视。当然,没有症状不代表不能引起身体的变化,比如头晕,嗜睡,乏力,恶心,视物模糊,言语不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跌倒,眩晕,心绞痛等等。发生时间常常在早餐,比例占到50%以上。

临床研究发现,一般在餐后15~40 min血压开始下降,20~80min收缩压下降20~40 mmHg, 舒张压下降10~25mmHg。60~100 min达低谷水平,收缩压下降可达80mmHg,舒张压达45 mmHg。另外,下降幅度最大者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等患者。国外学者对499例平均80岁的家庭护理患者随访29个月,发现PPH与跌倒、晕厥、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相关,提示PPH是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餐后低血压(PPH)鉴别和诊断

对于餐后发生心脑缺血症状的老年人,要高度警惕PPH的可能。一般通过测定餐前血压和餐后2h内血压(每15~30 min测1次,以最低血压值作为餐后血压)符合3条标准之一者诊断为PPH:1、餐后2 h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mmHg以上;2、餐前收缩压不低于100mmHg,而餐后<90mmHg;3、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者。

综上所述,老年人餐后2h之内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餐前收缩压不低于100mmHg,而餐后小于90mmHg;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者都可以诊断PPH。PPH可见于健康老年人,但更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瘫痪、多系统萎缩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PPH的机制可能与内脏血流量增加、压力反射迟钝、体液机制、胃排空快及饮食结构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