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在北京度過大學時光的美食紀錄以及可能會隨時添加的人生美食單。Enjoy our life.

在北京上了三年大學了,出遠門的旅遊少,反倒是對吃這件事一往情深。每到週末節假日就喜歡拉上幾個朋友坐很遠的地鐵,走街串巷的尋找各種美食。嘗過了很多有名的店感受實實在在的美味,有時也會因為名不副實而心生遺憾,也有過不經意間在巷弄裡發現一家美味至極的小小店面帶來的驚喜。帝都就這點好處,天南地北的世界各地的美食你都可以在這裡享受到,這對於一個吃貨而言實在是莫大的幸福。這幾年北京有名的店大都去了一個遍,從老北京小吃的仿膳、南來順、護國寺,東來順、砂鍋居等百年老字號的飯莊,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鴨,雲海餚的雲南菜,到起士林的俄餐,隨處可見的日料(原諒我對日料沒什麼研究哈哈就是去嚐個鮮),甚至是簋(gui三聲)街的麻辣小龍蝦,大學生活少不了的自助餐,火鍋,烤魚······這些都想一一向大家介紹一番,希望可以成為大家來北京遊玩時的用餐指南。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城市從沉睡中醒來,我們也需要一份美食喚醒自己的頭腦

但是這麼多的美食,總要一點一點來介紹。一日之計在於晨,就從早餐吃的老北京小吃開始介紹吧。

老北京小吃最出名的是十三絕:豆麵糕(其實就是驢打滾)、艾窩窩、糖卷果、薑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驢打滾

豆麵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可能也是最出名的了哈哈),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麵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小塊後撒上白糖即可。

豆麵糕以黃豆麵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麵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麵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麵,改用江米麵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當然關於驢打滾還有兩個傳說,一個是跟慈禧有關,略過不表;另一個與香妃有關:傳說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亂後,把新疆的一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搶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吃食送進宮。

話分兩頭說,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搶進宮後,也跋山涉水從新疆來到北京,藏身在白帽營裡,想方設法打聽香妃的下落。當他聽說皇帝下旨讓白帽營的人做一樣好吃的東西送進宮去給香妃吃,覺得這是個聯繫的好機會。於是就做了一盤他家祖傳的自制點心江米糰子,香妃見到這江米糰子,就會知道是她丈夫來了。

江米糰子送到宮中,太監問這食物的名字,於是就叫它驢打滾。宮女把驢打滾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見,睛睛一亮,知道丈夫來了,便強打精神,夾起一個,輕輕咬了一口。

乾隆聽說香妃吃東西了,高興地不得了。下旨讓白帽營的艾買提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從此,艾買提就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驢打滾也就出了名。後來又流傳到了民間。

突然感覺驢打滾也染上了一層原諒色······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童年回憶的香妃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艾窩窩

艾窩窩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北京風味小吃,頗受大眾喜愛。主要食材是糯米粉(江米)、麵粉做外皮,其內包的餡料富有變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藥泥等營養豐富的天然食材,質地粘軟,口味香甜,色澤雪白,常以紅色山楂糕點綴,美觀、喜慶。因其皮外糝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窩窩。曾有詩云"白黏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

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另外一種傳說是艾窩窩來自於維吾爾族,與乾隆的寵妃香妃有關(劃重點)。艾窩窩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因糯米較難消化,脾胃虛弱者宜適量食用。

北京吃货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糖卷果

糖卷餜是北京傳統小吃中的名品,中華名小吃。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糖卷果可補益脾肺,補益氣血。凡屬脾肺氣陰不足而引起的乏力,自汗等症皆可輔食之。亦可美容,豐肌澤膚。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薑絲排叉

薑絲排叉,又叫薑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為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薑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據《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讚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

這裡就必須推薦一家店了,來北京不容錯過。南來順飯莊是有著歷史的京華老字號,以爆、烤、涮等烹飪特色聞名京城,其小吃宴更是精美絕倫,獨領風騷。北京清真飯館有"老三順",南城南來順,小吃薈萃,傳統風味,品種齊全,做工地道,價廉物美,百姓喜歡。那時,南城回民集中,其中有些人無固定職業,但有手藝。他們靠兩把刀(切羊肉刀和切年糕刀)八根繩(指挑的擔子,兩頭各一個筐,各用四根繩拴起)謀生,逐漸形成品種繁多的清真小吃,成為南城的特色。老字號"南來順"的薑絲排叉做的確實好,深得酥香甜三味。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糖耳朵

糖耳朵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蜜麻花,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1997年和薑絲排叉一起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是我吃過的做得最好的,質量穩定,主要是放鹼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鬆軟綿潤的質量要求。與蜜麻花相似的還有蜜篦子(又稱''蜜三刀''),原料配製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只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此外還有幹糖麻花、芙蓉幹糖。幹糖麻花不過蜜,芙蓉幹糖也不過蜜。而是滾上一層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點。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麵茶

麵茶是一種老北京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天津、山西晉中、太原等地,也流行一種麵茶。麵茶不是茶湯,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

老北京人喝麵茶,講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麵茶很燙,其實用吸溜更加恰當。碗裡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是麵茶,要的就是這種感覺,這種味道。當時專門去錦芳喝麵茶,說實話我一開始有點不習慣,趁熱喝感覺又甜又鹹又粘稠,但確實香氣撲鼻,轉著碗一口口吸溜下去,也顧不得什麼形象了,大口喝完只覺得渾身熨帖,唇齒留香只想再來一碗。

【推薦店面】南來順、護國寺、九門小吃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饊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饊子麻花是用發酵面揉擰成麻花形,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國各地的小食品。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將麻花、饊子作為寒具的代表,寒食節禁火之日,多食此品。據《續晉陽秋》載:"桓靈寶好蓄書法名畫,客至,常出而觀。客食寒具,油汙其畫,後遂不設寒具。"據此典故可知寒具是油炸食品。唐韋巨源《食單》載:"巨勝奴—酥蜜寒具"。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寒具,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菸用之,故名寒具。"到了清代,據御膳房食單載:"乾隆十九年(1785)三月十六日總管馬國用傳,皇后用野意果桌一桌十五品。"其中就有"發麵麻花"作點心。大約從清代起將是麻花、饊子分立,麻花較硬而粗,饊子細而散也。但都是油炸食品。著名的天津桂花發祥麻花,就是用發酵面加芝麻、青梅、糖姜、桃仁等果脯,經過搓擰,油炸而成。但也有稱為"饊子麻花"者,如天津的王記剪子股麻花,就因條散而不亂,麻花肌不擰緊在一起而得名。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蛤蟆吐蜜

蛤蟆吐密又稱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其實蛤蟆吐蜜算是我們日常生活裡最常吃到卻不自知的老北京小吃吧哈哈,畢竟豆沙餡燒餅全國各地哪都有,豆沙那種溫和綿密的甜潤總能帶給人滿滿的幸福感。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它與豆汁兒好比紅花綠葉,誰也離不開誰。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相傳遠在明朝的崇禎年間,叫劉大順的回民,從南京隨糧船沿南北大運河來到了古鎮通州,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城正東的通州。劉大順見這通州鎮水陸通達,商賈雲集,是個落腳謀生的好去處,便在鎮上開了個小店,取名叫"大順齋",專制作銷售糖火燒。沿至到了清乾隆年間,大順齋糖火燒就已經遠近聞名了。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 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豌豆黃

豌豆黃也稱為豌豆黃兒,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豌豆黃兒原為漢族民間小吃,一般加有小棗製成,俗稱糙豌豆黃兒,在廟會等場合,置於罩有溼藍布的獨輪車上去賣。後傳入宮廷,由清宮御膳房改進,俗稱細豌豆黃兒,與芸豆糕、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成,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推薦店面】南來順、護國寺、仿膳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炒肝兒

炒肝兒是北京地區傳統名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就,由於不講究佐料,製作簡單,日久不受歡迎。於是店主將 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兒",一時間在京味小吃中別樹一幟。所謂炒肝並不是炒的,而是煮出來的,名為炒肝兒,其實上是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要求搭配著小包子一塊吃,但現在吃炒肝早已沒有那麼多講究了。

【推薦店面】姚記炒肝店、合義齋


北京吃貨指南「一」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又一道名點。精選上好的麵粉為原料,取適量水燒開,水開後倒入麵粉,改小火,白糖、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攪勻加入燙麵中,最後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搓成圓形放入油鍋中煎炸至外焦裡嫩,滾上白糖即成。色澤金黃,營養又易消化。但是奶油炸糕不能多吃,因為它和泡芙有點像,雖然外面脆脆的,但是內裡滿滿當當的都是奶油,吃多了會膩。

【推薦店面】護國寺、奶酪魏、大戲樓

時間差不多了,我就暫時先整理出一份北京小吃指南,推薦的店面也是知名度最高最好找也是最正宗的幾個老店。但老北京小吃多的很吶,比如肉末燒餅,奶酪,芸豆卷,滷煮火燒等等等等,但是今天篇幅限制就暫且寫到這裡,往後的日子還多的很吶,且待我慢慢道來。好了,朋友催我出發去海底撈了,拜拜了您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