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互聯網技術難度不高,但員工薪水卻很高?

昨天,我一個前單位的同事跳槽去某知名互聯網公司(BAT之一)了,電話裡他按耐不住興奮地給我說,“沒想到年薪竟然能給到我110萬”。他從事的是通信相關的研究,工作十年出頭了,在原單位也已經是業務骨幹了,但他在原單位年薪絕對不超過50萬,而跳槽過去做的工作是雲通信方面,工作難度可能還會有所下降,畢竟一個是基礎層面的研究,一個是應用層面的研究,孰難孰易,一眼便知。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他興奮的心情,但我有點不能理解的是,一個技術能力、知識儲備、工作經驗都完全一樣的一個人,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下,他得到的可能會是兩倍、三倍的差距。為什麼呢?

為什麼互聯網技術難度不高,但員工薪水卻很高?

毫無疑問,當前最火熱的行業就是互聯網行業,秒殺了此前的王者金融行業。一是體現在互聯網產品大規模地進入到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二則是體現在互聯網以極具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就像一個黑洞一樣源源不斷地吞噬各行各業的人才,甚至一些在其他行業表現一般的人才,互聯網企業都能給出很豐厚的待遇。

這讓人很疑惑,難道衡量一個人才的價值不應該是他的能力水平嗎?為什麼當他的能力水平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價值反而成倍增長呢?

再舉一個例子,我大學時候的一個物理系的朋友,現在在一個企業裡做一些新材料研究,據他描述,他的工作難度和強度都非常高,涉及到很多物理和計算數學,遠非互聯網從業者所能比的,他原話是——“你讓互聯網的頂級工程師來這,保證他啥都不會”,事實上,他智商是非常高的,但現實是,他的日子過得並不好,今年才緊緊巴巴地湊夠首付買房結婚。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計算機系的師弟,小了四五屆,畢業也就5年吧,現在在某知名互聯網企業做遊戲,早已買房買車、築巢引鳳了。

為什麼互聯網技術難度不高,但員工薪水卻很高?

如果單純比較二者的工作難度和強度,我相信分子材料研究的難度肯定遠遠大於遊戲開發,很多傳統行業需要經過非常系統的學習,對專業知識有很深刻的掌握才能去做,而今天大部分碼農其實通過簡單的幾個月的培訓班就能出師幹活。但二者得到的回報確實截然相反的,很可能一個工作3年的大專生的收入遠高於一個工作3年的博士生,就像一個氣象預測模型的設計師的收入比不上一個評論搜索算法的碼農。

這種反差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試圖拿這個問題去問很多相關行業的朋友,得到幾派不一樣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互聯網的高收入是高風險換回來的,互聯網本身發展不是很穩定,吃得也是“青春飯”,一波一波的新人的湧入會很快把老人拍在沙灘上,君不見現在35歲已經成了互聯網員工的分界線了,過了35歲走不上管理崗,下場會很慘淡。而且互聯網加班情況非常嚴重,對員工身體的透支較大,所以很大程度上,高收入其實是身體健康透支的補償。而傳統行業能提供的是相對寬鬆的工作時間,如傳統軟件外企,很多30多40歲的人,這幫人能力經驗都是極強的,沒有去互聯網公司,大都是需要時間照顧家庭。

第二種意見,價格是由需求決定的,跟能力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互聯網行業當前是人均利潤率最高的地方,因此員工收入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這跟工作難度高低無關,主要還是因為互聯網公司有錢。 而且互聯網公司需要大量的人去高速迭代,需要和傳統行業搶人,所以必須出高薪。

第三種意見,一個人才的價格並不體現在其工作難度上,而是體現在其帶來的價值上。大部分基礎研究的難度雖然高,但是產出很低(失敗率高),大部分研究對普通人生活的模式沒有任何改變,正如我們絕大部分專利自研究申請出來後,就一直束之高閣,並不產生任何實際價值。而互聯網應用雖然難度低,但卻是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為什麼互聯網技術難度不高,但員工薪水卻很高?

第四種意見,當前這種狀況是不正常,不健康的,不利於社會整體行業的發展。如做工程軟件的人拿的還不如做應用軟件的人多,而在開源體系下,應用軟件其實相對是容易的,簡單點說就是“搬磚”,在利益的驅動下,所以所有人都跑去做應用軟件了,結果基礎軟件就沒人去研究,數據庫引擎,操作系統等底層的東西沒有人去關心。在中興事件上就體現出這個苦果了——ansys,fluent,各種eda軟件等等,基礎層面的東西我們啥都沒有,而這些軟件一旦被禁了,輕易就掐住了互聯網行業的脖子,靠滴滴、美團、抖音是建不起高樓大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