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苏州园林美,但是到底美在哪儿了?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多数人对苏州园林的第一印象可能来自这篇中学语文课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鼎盛时期约达到300处,被人们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也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目前,退思园、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网师园等9座苏州古典园林已作为整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园林既有共通点,又不乏独特之处。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曾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写道:“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而沧浪亭有若宋诗,怡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之。”

都说苏州园林美,但是到底美在哪儿了?

拙政园: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作为首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是苏州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被列入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人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上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名为“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区域。东部以平冈远山、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以水为主,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是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装饰华丽。

“拙政园在风景园林学科、古典园林史、造园史等研究领域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程洪福表示,最能代表拙政园造园特色的是中花园,其明代山水园林的格局给人以清逸疏朗之感。明清两代园林之间差别很大,例如,堆假山时,明代多以土包石的方式,即以土为主,石为辅,山石点缀其中;清代多以石包土的形式堆叠而成,环秀山庄湖石假山即是典型。“拙政园造园之初,其主要堆山材料是泥土,然后在土山的山坡、山脚点缀石块。这在中花园的三座小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程洪福说。

除此之外,中花园有松风水阁、见山楼、远香堂,西花园有倒影楼、与谁同坐轩、笠亭、浮翠阁,东花园有兰雪堂、芙蓉榭,这些景点运用大与小、高与低的对比,以不同特色和优美姿态描绘出了一幅幅美妙画卷。正如叶圣陶所述,“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都说苏州园林美,但是到底美在哪儿了?

留园:在烟雨江南中寻非遗之梦

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曾先后为三代主人所有。第一代主人是曾官至工部营缮郎中和太仆寺少卿的徐泰时;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为第二任园主苏州洞庭东山人刘恕所得,取名“寒碧庄”,因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清同治十二年(1873),园归第三任园主常州人盛康所得,“刘”“留”谐音,更名为“留园”,也有“长留天地间”之意。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仅次于拙政园的第二大园林,全园分为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是园中历史最悠久的部分,也是园中精华之一;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注重山林野趣;北部展现田园风光,现辟为盆景园。

平台南面是明瑟楼和涵碧山房。明瑟楼共二层,近水而筑,体态轻盈,造型精巧,名取自《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楼下方室名“恰航”,取杜甫《南邻》“野航恰受两三人”诗句。涵碧山房是一座南北都为长窗的明式建筑。“每当夏天荷花盛开时,把南北的长窗打开,这里就成为纳凉赏荷花的好地方,所以这里也被人们称为‘荷花厅’。”袁雯依说。涵碧山房与对面小山上的可亭互为对景。站在可亭,望向明瑟楼和涵碧山房,可以发现两个建筑一高一低,仿佛一艘停泊在水边的小船,明瑟楼是船头,涵碧山房是船舱。

冠云峰,总高6.5米,重约5吨,是江南四大名峰之一,具有“瘦、皱、漏、透”的特征。瘦,即石身高瘦苗条,当空直立;皱,即石身表面凹凸起伏,犹如人身上的皱纹;漏,即石身上脉络贯通,洞洞相通;透,即石身玲珑多孔,可以透出光线。这四者能得其一即为石中上品,所以冠云峰可谓是难得一见的石中精品。“在这些特征中,冠云峰尤以瘦见长,所以园主人得到它之后,在它周围建造的建筑都以凸显它的高为目的。”袁雯依说,其周围的待云庵、佳晴喜雨快雪亭、冠云楼似乎都面向它而建,而且林泉耆硕之馆北平台其实是略微前倾的,所以当游客越靠近冠云峰就越觉得它高大。

网师园:引领苏州园林“走出去”

在采访过程中,提及苏州园林,很多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所仿造的网师园。作为国内第一座“出口”的苏州园林,网师园面积不足九亩,但几乎涵盖了苏州园林的所有造园要素,造园技艺精湛,被世人誉为“苏州最体面、最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它的整体布局为东宅西园,北宽南窄。东面沿着一条建筑轴线分为五进宅院,其中住宅区为轿厅、正厅、花厅前后三进,严整规范,呈中轴对称布局。中部为园池区,池南为宴乐区,由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等形成一组幽深曲折、委婉有致的小花园。池北则为书画区,由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构成了以读书、颐养为主要功能的庭院。从主、辅景上看,层次分明,在东北、西北、正南布置三道粉墙,界划出中部的主景区,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花园”。西部为园中园,即独立的书院——殿春簃。

穿过宅园区,便来到了中部园池区的北部书画区。在看松读画轩东侧,有一棵圆柏。据《苏州市志》记载,这棵古柏是由网师园第一代园主史正志手植,距今至少有930年历史。“这也是网师园始建于南宋的活‘凭证’。但因第一代园主去世后,该园林被其儿子变卖,园内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后于清乾隆年间在旧址上重新建造,所以一般被认定为清代园林。其名‘网师’是对渔夫的尊称,也表达了历代园主厌倦官场倾轧与浮沉无常,对远离官场纷争、逍遥自在的渔夫生活的向往。”王晶晶说。

从看松读画轩往西走,就来到了网师园的园中园,即殿春簃所在的小院,这里便是明轩按照一比一比例复制的园林本体。“这个园中园虽然只有600多平方米,但涵盖了山、水、植物、建筑这四个造园要素,使人领略到‘坐石可赏泉,临栏能观花’的意境,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庭院”,王晶晶说。一进入园中园,就可以看见靠在西墙上的冷泉亭伸出优美的戗角,其南边的涵碧泉掩映在花草树木中,虽不起眼,但恰到好处。亭中置有玲珑剔透的巨大灵璧石,其形似展翅欲飞的苍鹰,亦称“鹰石”。园内主要建筑殿春簃建筑工整,简洁利落,没有雕梁画栋,但简单中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走进殿春簃,北墙上由红木窗勾勒出的三幅窗,背后分别植有腊梅、竹子、芭蕉,营造了三个季节的景色,而满园芍药则是园内的春景。“由于芍药是春末开放,正好呼应了殿春之意。殿为‘末’意,‘簃’指楼阁旁边的小屋”,王晶晶说。

环秀山庄:园林现存假山第一佳构

环秀山庄是一座以山为主的古典园林,由于其中有一组造型别致的假山群而远近闻名,这座假山由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堆叠而成,被公认为中国园林现存假山中的第一佳构。该山庄所在地在东晋时为中书令王珉住宅,后舍宅建景德寺;至明代相继改为学道书院、督粮公署、大学士申时行宅园;清代时刑部员外郎蒋楫、尚书毕沅、大学士孙士毅、工部郎中汪藻与吏部主事汪坤又先后在此修建宅园。

环秀山庄园中的建筑多是面山而造。平台假山景观、涵云阁、边楼、边廊、问泉亭、补秋舫等建筑围绕在假山群周围。“在园墙边建造边廊、边楼,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园墙资源,而且弥补了花园面积不大的缺陷,使空间无限扩大、景色深远。同时,壁上的花窗、碑刻亦增添了园中的艺术和文化韵味,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墙上的圆形洞门更营造出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平头书卷形的门额也为古典园林平添了一抹书卷气”,林慧洁说。

从边廊、边楼往东,过廊桥即是问泉亭。问泉亭中的泉水在哪?“在亭的西北角,另有一处太湖石假山,其上刻有‘飞雪’二字。下雨时,西边山墙屋檐的雨水滴落在假山的山顶上,再通过石缝流下来,就形成了瀑布的感觉,所以叫飞雪泉,而此时问泉亭可以巧借飞雪泉的景色,与拙政园实借北寺塔的景不同,此借景为虚借。”程洪福说。

位于花园北面后部的补秋舫是东西走向,临水而筑,形如舟楫,又称“补秋山房”,山中之房,东筑花台芍药殿春,南植枫树秋日赏叶,故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则为亭名,此亭东西北三面都有通道,一连补秋舫,二通山后赏古树、花台,三可信步游览假山。半潭秋水一房山亭是沟通花园后部与假山的主要通道和景点。

都说苏州园林美,但是到底美在哪儿了?

■网师园中部园池区的假山和濯缨水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