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自傳》:“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不愁吃喝的童年,真快樂!

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

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曾進入了1987年、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終審名單。

《從文自傳》是而立之年的沈從文在青島寫的,

關於自己進入都市前的人生經歷, 即在湘西經歷。

這部作品出版後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認為是“1934年我愛讀的書”。

《從文自傳》:“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不愁吃喝的童年,真快樂!

《從文自傳》中描繪了沈從文快樂的童年。

1、快樂童年體現在物質方面:

“家中那時經濟情形還好,我在物質方面所享受到的,比起一般親戚小孩似乎皆好 得多。”

沈從文童年的物質享受源於較好的家庭條件:

祖父沈洪富做過雲南昭通鎮守使、貴州總督;

父親曾是鎮守大沽的羅提督身邊一員裨將。

外祖黃河清是本地最早的貢生,守文廟做書院山長,也可說是當地惟一讀書人。

母親姓黃,年紀極小時就隨同沈從文的舅父在軍營中生活,“富於膽氣與常識”。

舅父是個有新頭腦的人物,本縣第一個照相館、第一個郵政局都是舅父辦的。

家裡好到什麼程度呢?作者沒有細說, 只是提到小時候肚裡生了蛔蟲, “經常用草藥蒸雞肝當飯。”

《從文自傳》:“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不愁吃喝的童年,真快樂!

本來生活的老家鳳凰就是一個物產較豐富的地方:

“松林裡生菌子” “多米,多橘柚” “河水中多鱖魚,鯽魚,鯉魚,大的比人腳板還大” ,

再加上家庭比一般人家要富裕,

“在軍校階級廚房中,出異常可口的菜飯”。

此外,從一些小事也能看出家庭經濟條件較好:

比如弟弟病後家中特別為他請了一個壯實高大的苗婦人照料;

比如家裡一直送小孩子們讀書,包括沈從文的兩個姐姐。

這些都為快樂童年打下了物質基礎。

2、快樂童年體現在精神方面:

“曾經有一時還做過我那一家的中心人物”。

外祖母是疼愛他的:“四歲時母親一面告給我認方字,外祖母一面便給我糖吃”;

父親平時“極愛我”;

母親教育他,“她告我認字,告我認識藥名,告我思考和決斷——做男子極不可少 的思考以後的決斷”;

和姐姐們相處也好:在外闖禍,被罰跪關在空房子裡,不許哭,不許吃飯。“等一會兒我自然可以從姐姐方面得到充飢的東西。”

“兩個姐姐一同被送過女學校讀書,我那時也歡喜過女學校去玩”。

聰明調皮的小沈從文,總是那樣充滿好奇,充分去感受大自然的樂趣,對各行各業都感興趣。

儘管他經常逃學受到懲罰,但他能在罰跪時練習想象,“從不曾在被處罰中感覺過小小冤屈,那不是冤屈,我應感謝那種處罰。”

儘管他見過殘酷血腥的殺戮,但他對“人頭如山,血流成河”的場面並不害怕,還和其他小孩比賽眼力。

3、快樂童年體現在極容易滿足上

童年的快樂很簡單。

比如:有時候去趕場,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 就到賣狗肉攤邊割一塊狗肉,蘸些鹽水,平均分來吃吃。

如果吃不到狗肉,就可以吃沿路無數人家桃樹李樹上的果實、黃泥田裡的紅蘿蔔、路塍上莓類同野生櫻桃、大道旁的地枇杷、山果野莓、茶油樹上長的茶莓等等。

“即或任何東西沒得吃, 我們還是十分高興, 就為的是鄉場中那一派空氣,一陣聲音,一分顏色, 以及在每一處每一項生意人身上發出那一股臭味, 就夠使我們覺得滿意, 我們用各樣官能吃了那麼多東西,即使不再用口來吃喝也很夠了”。

《從文自傳》:“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不愁吃喝的童年,真快樂!

作者通過寫自傳來“溫習一下個人生命發展過程”,

其目的並不僅僅是追憶,

更重要的是在對自我生命的反思中,

展開自身與自身的對話,為當下自我尋根,

並以此敞開通向未來的路。

在《從文自傳》後不久,沈從文迎來了他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