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流動的藝術

茶席——流動的藝術

前面有一期我們談了茶香,這一期我們就來談談茶席。

茶席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如天上星斗序列茶桌上,傳遞著泡茶者的胸懷和記憶水平。

看這張長方形席,以右手泡茶的標準茶席圖,名稱分別為:

① 煮水器(能拿來煮水沖泡的燒水器具)

② 主泡器(能放進幹茶衝入熱水並倒出茶湯的器具)

③ 品茗杯(品嚐茶湯)

④ 茶荷(承放幹茶)

⑤ 茶則(茶葉量的度量與準則之器)

⑥ 茶倉(存貯幹茶)

⑦ 潔方(也稱茶巾,保持席面整潔清爽之物;寓意方正規矩)

⑧ 茶缽(也稱茶盂,熱過器皿的水與多餘之物的安歇處)

⑨ 花葉器(插花所用)

⑩ 蓋置(讓主泡器蓋安穩放置之物)

⑪ 席布

⑫ 則置/荷置

⑬ 泡茶器承/壺承

⑭ 公道杯/茶海

茶席以人為本,借茶器育化茶湯,以茶盞為橋樑,讓席主及客人置於溫馨素雅、清新安逸的茶境中,隨心悟茶與品茶的美學之理。

那茶席是怎麼產生的呢?

茶席——流動的藝術

1

茶席的由來

像這樣講求美學的東西,和佛教僧人的生活方式離不開關係。

許多文化裡,沒有肉,宴將不宴,就是說沒有肉,一場宴會就不算是宴會。而在佛教傳統裡卻不是這樣,佛教禪院放棄肉食,提倡素食,茶席就源於表達謙卑和樸素的禪院素食。主人和客人短暫的從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在茶席間享受茶味的流動,茶道的真理。可以說茶席是種儀式感,也是喝茶者的藝術。

2

茶席間的泡茶

煮水器在茶主人哪一邊,另一邊就是泡茶器。煮水器在茶主人左邊,泡茶器則在正中稍偏右。泡茶時,先由左手持煮水器沖水,然後右手持泡茶器出湯分杯。當然,如果煮水器換邊,所有的器皿都依照這邏輯換邊。

若是右手持泡茶器,我們說這是右手席;左手持泡茶器,則是左手席。右手泡茶是逆時針方向泡茶,左手泡茶是順時針方向泡茶。知道這些,剛開始好像沒意義,但你練久了,會發現除了身體的氣感不同,茶湯也有很明顯的不同滋味。有的茶適合右手泡,有的則適合左手。

上面介紹的是基礎,練到心領神會,席就開始活起來了,能夠流暢的表達出布席者的內心意境。

① 坐在席前事先演練,確定擺放器皿的位置,保證方便取用又不會彼此碰撞。

② 以客為主,器皿與花藝最美的一面對著客人;茶倉的茶葉標籤朝前,這樣客人會立馬知道將要品的是什麼茶。

③ 裡外一致擺真席,就是茶席以外的四周不要有“見不得人”的角落。

④ 茶主人為茶席上一切負責,茶巾可多備一條,有意外發生可立即補救。

⑤ 尊者、長者及動作不方便者,要安排坐在火源相反邊的第一個座位(最清淨位)。火源旁是自己人位置,補給用具皆藏於此。

⑥ 因為煮茶會有火源,所以要注意茶席四周有無流動的風勢;當道風對人不舒服,應避免。

茶席——流動的藝術

3

茶席——美的象徵

奧古斯丁說:“美是各部分的適當比例,再加一種悅目的顏色。”

茶席也是美的象徵。

茶席——流動的藝術

古人講求天人合一,就是自然環境和人的和諧。茶席是利用周邊環境和茶具構建和諧舒適的空間,是將泡茶者內心對美的追求體現出來。

如果說茶席是各種茶具的協調比例,是擺茶席者心中對美學的斟酌,那麼花是茶席間一小道悅目的顏色。

茶席間有時也會配上插花。茶席的插花如文人畫那般樸素清雅,與茶相映,突出古典之氣。

一席茶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中國文化對美的追求,喜歡茶席的典雅,古風,大氣。

文章《茶席,不是刻意地“擺”,是用心地去“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