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茶藝的簡約化——對宋代敗筆的批判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對宋代敗筆的批判

宋代在我國茶葉生產和製茶技術上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對推動內容豐富多樣和拓展社會層面方面也作了不少貢獻。但是,在茶藝思想和茶道精神上,實在談不到有多大發展。相反,由於崇尚奢華、繁瑣的形式,反而使自晉唐以來茶人努力發掘的優秀茶文化精神日漸淡化,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對優秀茶文化傳統的摧折。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對宋代敗筆的批判

所以產生這種情況,與宋代程朱理學有關。中國儒家思想在它的早期有相當大的生命力,中國茶人恰恰是吸收了儒學中積極的一面,如中庸和諧、禮讓、仁愛、團結、凝聚等社會理想與道德觀念;天人合一,五行相調,情景合一,物我一致等辯證的自然觀等等,都被吸收到茶文化中來。所以,中國茶文化在它的早期,是以一種高屋建瓴、拓落出塵、清新豪爽的姿態出現的。唐代的茶藝表面看也比較複雜,但不失樸拙;茶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十分執著,對茶道精神的發掘相當深刻。

好的茶人往往都表現了高尚的情操、宏遠的理想和豁達的人生態度,而到宋代,儒家思想變成了維護封建教化的理論,雖然在吸收佛教思想、主張內省、創造知識分子理想人格方面有貢獻,但反對變革。理論呆滯了,便難以推動文化發展。文人們飲茶,並不能從中發揮自己的思想,茶文化只剩下形式,精神被擠掉了。形式越繁瑣,精神被擠掉越多。宋代喝茶都分了等級,一切納入封建禮教之中。茶的自然形態也被扭曲了。龍團鳳餅,精研細磨,十幾道工序,加上富麗堂皇的龍紋、臘面、錦糧、金盒、朱封,連茶的模樣都找不到了。朝儀用茶,不是喝茶,是“喝禮兒”;貴族喝茶,不是喝茶,是“喝氣派”;文人喝茶也不是喝茶,可以說是“玩茶”。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對宋代敗筆的批判

儘管在一些高人隱土和禪宗寺院中還保持些茶道古風要義,但在整個社會上,實在保留樸實的精神不多。說到此,不能不讚嘆日本這個民族善於學習揀擇的精神,日本學習中國茶道是在南宋,但他們恰恰選擇了保留唐人古風最多的南方禪宗茶道。而在整個南北宋,這種精神是越來越少,不用說茶本身,每件飲茶器具也變成了體現豪華身份的道具。雖然在新生的市民茶文化中也出現不少鮮活的因素,但從全社會看,像唐那種勃勃生機是太少了。

茶人們既很少陸羽那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也缺乏盧仝、皎然那種深刻的思想意境。宋徽宗趙估崇尚道家,又懂茶學,但一直未能把道家的自然觀與茶文化學相結合。許多大文人愛飲茶,但儒家以茶雅志向、礪節操的態度也少見了。蔡裹這樣一個敢直諫,恤民意的人尚迷戀於龍團的奇巧,還能找出幾個更優秀的茶人呢?蘇東坡是大文學家,顯然比一般人對茶的認識高了一籌,對貢茶的奢侈似有非議,既品嚐過各種貢茶,又自己研究吃茶方法,曾到各訪名泉,崇尚自然,但也不過有感於“乳甌十分滿,人事真侷促”,在茶中找一些自我解脫。像蘇軾這樣的自然派茶人宋代實在也找不出太多,不少茶沾上了腐儒的酸氣,體驗不出茶的意境。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對宋代敗筆的批判

然而,物極必反。宋代茶太精了,人為的造作太多了,人們便又想起那質樸無華的自然茶藝。元代的社會環境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蒙古入主中原,豪放粗獷的牧馬民族不可能對品茶論茗的風雅之舉有很大興趣。元初全國陷入蒙古人的金戈鐵馬之中,中原傳統的文化體系受到一次大沖擊。忽必烈建元大都,開始學習中原文化,但由於秉性質樸,不好繁文縟節,所以雖仍保留團茶進貢,但大多數蒙古人還是愛直接喝茶葉。於是,散茶大為流行,團茶本為保存方便,但到宋代過分精製,既費工又費時,而且成本昂貴,失去了其合理的使用價值。

元移宋鼎,中原傳統的文化精神受到嚴重打擊,漢人受歧視。南方漢人更受歧視。文人的地位很低下,所謂“八娼,九儒、十丐”之說,雖是文人激情自嘲的戲語,但文人雖未正式被說成“臭老九”,地位也強不了多少,漢族傳統文化遭到衝擊,茶文化也面臨逆境。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對宋代敗筆的批判

耶律楚材是金末元初的大文人,他是契丹貴族後裔,由金入元,很受蒙古統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謀士。他從徵西域,又幫蒙古人在燕京建立十路課稅制度,可以說是元初少見的得勢文人。但以耶律楚材之勢,居然幾年找不到好茶喝。他從徵西域,從王君玉那裡乞得幾片好茶,高興得做起詩來,詩中說:“積年不吸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年,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以耶律楚材這樣一個一代文豪,想得幾片好茶還向人家討要,足見元初對團茶衝擊已經很嚴重。

當然,蒙古人對飲茶並不反對,反對的是宋人飲茶的繁瑣,他們要求簡約。於是,首先在製茶,飲茶方法上出現了大變化。

元代茶藝的簡約化——對宋代敗筆的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