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茶艺的简约化——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宋代在我国茶叶生产和制茶技术上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对推动内容丰富多样和拓展社会层面方面也作了不少贡献。但是,在茶艺思想和茶道精神上,实在谈不到有多大发展。相反,由于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反而使自晋唐以来茶人努力发掘的优秀茶文化精神日渐淡化,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对优秀茶文化传统的摧折。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与宋代程朱理学有关。中国儒家思想在它的早期有相当大的生命力,中国茶人恰恰是吸收了儒学中积极的一面,如中庸和谐、礼让、仁爱、团结、凝聚等社会理想与道德观念;天人合一,五行相调,情景合一,物我一致等辩证的自然观等等,都被吸收到茶文化中来。所以,中国茶文化在它的早期,是以一种高屋建瓴、拓落出尘、清新豪爽的姿态出现的。唐代的茶艺表面看也比较复杂,但不失朴拙;茶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十分执著,对茶道精神的发掘相当深刻。

好的茶人往往都表现了高尚的情操、宏远的理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而到宋代,儒家思想变成了维护封建教化的理论,虽然在吸收佛教思想、主张内省、创造知识分子理想人格方面有贡献,但反对变革。理论呆滞了,便难以推动文化发展。文人们饮茶,并不能从中发挥自己的思想,茶文化只剩下形式,精神被挤掉了。形式越繁琐,精神被挤掉越多。宋代喝茶都分了等级,一切纳入封建礼教之中。茶的自然形态也被扭曲了。龙团凤饼,精研细磨,十几道工序,加上富丽堂皇的龙纹、腊面、锦粮、金盒、朱封,连茶的模样都找不到了。朝仪用茶,不是喝茶,是“喝礼儿”;贵族喝茶,不是喝茶,是“喝气派”;文人喝茶也不是喝茶,可以说是“玩茶”。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尽管在一些高人隐土和禅宗寺院中还保持些茶道古风要义,但在整个社会上,实在保留朴实的精神不多。说到此,不能不赞叹日本这个民族善于学习拣择的精神,日本学习中国茶道是在南宋,但他们恰恰选择了保留唐人古风最多的南方禅宗茶道。而在整个南北宋,这种精神是越来越少,不用说茶本身,每件饮茶器具也变成了体现豪华身份的道具。虽然在新生的市民茶文化中也出现不少鲜活的因素,但从全社会看,像唐那种勃勃生机是太少了。

茶人们既很少陆羽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缺乏卢仝、皎然那种深刻的思想意境。宋徽宗赵估崇尚道家,又懂茶学,但一直未能把道家的自然观与茶文化学相结合。许多大文人爱饮茶,但儒家以茶雅志向、砺节操的态度也少见了。蔡裹这样一个敢直谏,恤民意的人尚迷恋于龙团的奇巧,还能找出几个更优秀的茶人呢?苏东坡是大文学家,显然比一般人对茶的认识高了一筹,对贡茶的奢侈似有非议,既品尝过各种贡茶,又自己研究吃茶方法,曾到各访名泉,崇尚自然,但也不过有感于“乳瓯十分满,人事真局促”,在茶中找一些自我解脱。像苏轼这样的自然派茶人宋代实在也找不出太多,不少茶沾上了腐儒的酸气,体验不出茶的意境。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然而,物极必反。宋代茶太精了,人为的造作太多了,人们便又想起那质朴无华的自然茶艺。元代的社会环境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蒙古入主中原,豪放粗犷的牧马民族不可能对品茶论茗的风雅之举有很大兴趣。元初全国陷入蒙古人的金戈铁马之中,中原传统的文化体系受到一次大冲击。忽必烈建元大都,开始学习中原文化,但由于秉性质朴,不好繁文缛节,所以虽仍保留团茶进贡,但大多数蒙古人还是爱直接喝茶叶。于是,散茶大为流行,团茶本为保存方便,但到宋代过分精制,既费工又费时,而且成本昂贵,失去了其合理的使用价值。

元移宋鼎,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汉人受歧视。南方汉人更受歧视。文人的地位很低下,所谓“八娼,九儒、十丐”之说,虽是文人激情自嘲的戏语,但文人虽未正式被说成“臭老九”,地位也强不了多少,汉族传统文化遭到冲击,茶文化也面临逆境。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耶律楚材是金末元初的大文人,他是契丹贵族后裔,由金入元,很受蒙古统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谋士。他从征西域,又帮蒙古人在燕京建立十路课税制度,可以说是元初少见的得势文人。但以耶律楚材之势,居然几年找不到好茶喝。他从征西域,从王君玉那里乞得几片好茶,高兴得做起诗来,诗中说:“积年不吸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年,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以耶律楚材这样一个一代文豪,想得几片好茶还向人家讨要,足见元初对团茶冲击已经很严重。

当然,蒙古人对饮茶并不反对,反对的是宋人饮茶的繁琐,他们要求简约。于是,首先在制茶,饮茶方法上出现了大变化。

元代茶艺的简约化——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