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理論家陳笑暇:天津相聲的兩座大本營

曲藝理論家陳笑暇:天津相聲的兩座大本營

自上世紀初,北京的相聲藝人裕二福、裕德隆、李德鍚、焦德海、馬德祿、周德山、郭瑞林、範瑞亭、李瑞峰、張壽臣、李少卿、常連安等陸續來津後,通過在市區明地、茶樓、堂會演藝和進雜耍場、上電臺播音等演藝、傳藝、研藝活動,不斷豐富技藝,擴大影響,有力地吸引了不同階層的欣賞群與愛好者。至1929年,風華正茂的張壽臣不僅在“歌舞樓”為“鼓界大王”劉寶全擔綱倒二相聲,還以自身的藝術實踐獲得了“笑話大王”、“豪門幕賓”等桂冠,又帶收師弟常連安、李壽增、朱闊泉和喜收7歲的小蘑菇為徒。此時,分散在津門各區明地的相聲藝人,不禁發出慨嘆:“苦於撂地度飢寒,仰望壽臣和連安”。他們流連於河東地道外、河西謙德莊、西關街三角地後,終於選擇了南市與鳥市這兩方經濟繁榮、人煙稠密,聚集各行業的寶地。由郭瑞林、李瑞峰、陳子荃、馮子玉、李少卿、馬壽延等策劃奔走,多方聯繫,找到經營者後選擇場地,集中演員。至1930年初,在南市東興市場正門右側“壩州李”把式場前興建了“連興茶社”,佔地120平方米,建成方形客廳。頂棚高達8尺,開天窗樑柱齊備,門口窗欞俱全,三面半磚瓦結構留有入場處及半面活頁門窗,東北犄角留出八平方米為演員休息室,為出入方便,只設簡易門窗。

曲藝理論家陳笑暇:天津相聲的兩座大本營

  聲遠茶社位於鳥市北頭,不過100平方米,四方形,演員休息室在左角探出場外,可從正門通過。兩處建築構造相同。值得提出的是演出方位與觀眾席的設計,連興決定保持撂地打場或簡易布棚的格局:表演者位於中心甲乙對面,自由靈活,易於與周圍觀眾交流。聲遠原建小舞臺,效雜耍場、說書場放採桌、設高凳,甲左乙右面向觀眾;後也改為場中心(5平方米左右)為表演區,捧哏者立採桌左,桌後設一數錢兼接包袱者,桌上放錢箱、錢板、扇子、頭巾、醒木。逗哏者立於對面與桌左捧哏者交流,不時請坐在四周的觀眾參與,敘述、代言、學唱、評論、有感而發、現掛包袱……表演形式易於為群眾接受。至於坐席,按當時書場、茶社的標準,只能硬木長條板凳,連興原設32條,時有變化擺放,聲遠設28條,即中心區三面12條,南北各6條,臺上4條。連興左右各增2條,並於演員休息室外設寬高凳一座,以備軍政界稽查和文化、新聞界觀察之用。張壽臣、常寶堃、侯寶林、趙佩茹、孫少林、常寶霆等,均多次光臨此席位,聽活後必應觀眾與同行要求“票一段兒!”

曲藝理論家陳笑暇:天津相聲的兩座大本營

曲藝理論家陳笑暇:天津相聲的兩座大本營

曲藝理論家陳笑暇:天津相聲的兩座大本營

  當時,經過醞釀與初步實驗,形成了馬德祿、郭瑞林、周德山、李少卿、常連安、富壽嚴、陳子荃等在連興獻藝;李德祥、李瑞峰、馬壽延、李壽增、白菜張、張鈞(外號“張疤瘌眼兒”)、宋玉清、馮子玉等在聲遠獻藝,由李德祥、李瑞峰主持,不久,楊雲章因票演太平歌詞響名,因常在聲遠票演,至1937年以楊少奎為名下海並經趙佩茹代收師弟,至1939年開始主持聲遠茶社業務。

  連興自開業後,即由馬德祿、周德山主持業務並與郭瑞林、於福壽、馬桂元、於堃江、高桂清、劉桂田、焦少海、高少亭等輪流逗捧,陸續湧現出馬三立、郭榮啟、尹壽山、閆笑儒、高笑臨、馬四立、趙佩茹、孫少林、耿寶林、史文漢、連笑昆等中堅力量,形成了津門相聲的實力。這兩家“相聲大會”各由八至十名演員(包括女演員與帶藝投師者)由下午1時“點買賣”擊竹板唱“發四喜”及太平歌詞、歪唱京劇等。輪流逗捧、循環演出,並參加每段底包袱後的斂錢,左手持筐籮不手背朝下。由於中間不休息,一直演到晚十時以後。每人日需演出五至八段,並逐段出場斂錢,才能適應業務需要,分到“整份兒”,即每晚散場後點清當日收入,前後臺雙方三七分賬,當場開銷。除“整份兒”外,還有“七釐”、“六釐”(整份兒之十分之六七)“豐份兒”和“拿零錢”。均由掌穴人(主持者)徵集業務骨幹和觀眾意見,視不同成員藝術進展決定。每晚按比例分錢後鎖門回家。

  在日不間斷的演出中,同行間的藝術交流、切磋、競賽,師徒間的承傳、再現、映襯都離不開欣賞群的鑑定與評論,在尊師重道,播笑釀笑,愉悅觀眾的演藝歲月中,共同育才助英,不斷推出新人新作,正是津門兩座相聲大本營的光榮傳統。往日的艱辛,構成了相聲的現實性、喜劇性、群眾性,以諷刺為主兼可頌揚點評古今生活與藝術的特長。這樣,演藝與傳藝結合,專業與業餘結合。通過前輩藝人的言傳身帶,逐日實驗,逐月考核,逐年評比,必然會湧現出合格的從業者和編、演、傳、管理兼備的相聲通才和不同階層、不同水平的愛好者。如從名票下海的李德霖(從藝後名壽增)、馬志華(從藝後名壽延、評書名軫華)、葉篤慎(從藝後名利中)、姜寶林、高英培、田立禾、劉文真……也正是因為連興、聲遠兩座大本營促進了相聲藝術的繼承發展。在不斷擴大觀眾層面中推出合格人才與可行之作及有特色的表演風格,共同顯示津門相聲自成衛派,並在全國各地產生了積極影響。如東北三省和濟南、青島、唐山、開封、西安、南京、重慶、貴陽、保定、張家口、石家莊等城市,都先後興辦過“相聲大會”,利於總結經驗,繼往開來。

  馬三立、趙佩茹由“連興大本營”轉入“兄弟劇團”,郭榮啟、劉寶瑞等由此發祥。高鳳山、李潤傑、王世臣、朱相臣等均加盟雙向發展優勢,促進了曲藝事業的繁榮。“相聲大會”為雜耍場選送了良才,充實了陣容,證實和錘鍊了相聲藝術的可塑性與多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