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到底有多清廉?

小方说历史1990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在康熙朝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任官数十年,官至封疆大吏,但留下的家产少得可怜。有位藩臬在于成龙死后来到他的家中,见其衾纬弊陋,家中仅仅存银三两,旧衣数件和一些散钱,还有粟米五六斗,不由叹息而去。

于成龙曾在多地任职,到处都留下清廉之名。在武昌,他任武昌知府,单骑直入城寨,招抚叛贼;在福建,他任按察使,“执法决狱,不徇情面”,“刁讼风息,扰害必除”,人称“闽省廉能第一”。任直隶巡抚时,他“以驱除贪吏,拯救民生为务”,“戒州县私加火耗,上官礼节”,深得民心。于成龙的廉洁受到康熙皇帝的赞扬,他曾在紫禁城召见于成龙,肯定他对贪官的斗争。召见后还赐饭,知其历官廉洁,家计凉薄,还特发奖金和御马。康熙皇帝还特意赐诗,于成龙感激万分。表示要竭尽全力,以报皇恩,将御制诗小心珍藏,“传之子孙,以为世宝。”

在贪官遍地的封建社会,清官并不好当。于成龙在康熙二十年担任了两江总督后,“兴利除害,察吏安民”,引起了众多官吏的不满,他们污蔑中伤于成龙,以至于康熙帝也一度动摇了对于成龙的看法,认为他“居官不如从前,殊觉改操矣。”

后来,康熙帝终于察觉了实情。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逝世半年多后,康熙南巡回京的第二天当众纠正了对于成龙不正确的看法:“朕亲历江南采访,已故督臣于成龙居官廉洁、克己奉公,自闾巷细民及各省之人,无不望风推服。此等清操,从古以来实罕其比,当为廉官第一。”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亲自改定于成龙的碑文、祭文,并亲自书写碑文。康熙去世后,雍正十年,于成龙入祀贤良祠。

参考书目:《清宫之谜》


小方说历史1990

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并且都在康熙一朝官至一品大员,这也是比较罕见的。

第一个于成龙(1617年—1684年)就是字北溟,号于山,官至两江总督的清初廉吏于成龙,这个也是大家熟知的,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的大于成龙。

而小于成龙(1638-1700),出生和任职晚于大于成龙,字振甲,号如山,官至直隶巡抚、河道总督。

小于成龙的墓志中有曰:“国朝有清忠强直经济名臣曰两于公,皆讳成龙”。两个于成龙都在康熙皇帝手下办事,并且还都是康熙的得力干臣,当时民谚有云:“前于后于,百姓安居。”两个于成龙都是受百姓爱戴的廉臣,诚可谓是康熙朝的一段佳话。

大于成龙的知名度较高,电视剧《于成龙》就是刻画的大于成龙“待民要宽、治吏当严”的廉吏风范。而小于成龙的事迹,虽然知名度没有大于成龙高,也值得翻翻史书回顾一下。

小于成龙”像

小于成龙祖上为汉军镶红旗人,后抬旗为镶黄旗。正因如此萌荫得官,从此之后,他自知县开始,实心任职,清廉任事,逐渐受到上级的赏识。

也许是之前的大于成龙之事迹激励着他清廉为官,也许是康熙帝对于成龙这个名字深铭于心、念念不忘。总之小于成龙的官场之路貌似特别顺利。

之后小于成龙历次做了知州、巡抚,最终至两江总督,最后任河道总督。

康熙朝的治河能臣中,靳辅是最为知名的一个。

康熙二十四年,靳辅请在黄河徐州段以上的毛城铺、王家山等处开减水坝,以缓解黄河涨水对堤坝的压力,而康熙帝觉得开减水坝会对百姓的田地等造成损失,因此需要慎重考虑,故而下廷议,让大臣发表意见,讨论行事。于成龙就反对靳辅的做法,主张束水攻沙,加高堤坝,疏浚黄河入海口,从而让黄河水冲刷河道。

之后这两个治河专家,又进行了数次辩驳,并分别得到皇帝的支持,在黄河治理上落实了自己的设想。最终两个人都发现,理论是完美的,但是放到治河实践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靳辅老归后,于成龙疏浚海口的工作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康熙问他:“尔尝短靳辅,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

由此可知,河道总督于成龙还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实心任事,真正以黄河安澜为己任。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下视河,看到于成龙后,非常惊讶,因为于成龙此时突然变得“赢瘦”,其实这时候于成龙已经是抱病在身,加上治河奔波操劳,病入膏肓,尽管康熙数次赐药,但是病还是不见好转,最终于成龙上书曰:“病入膏,非药饵可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理,亟缮疏,请告求别简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重予罪。”。

最终于成龙病逝于河道总督任上。康熙闻其讣,颇轸悼,奉曰:“有才品优,长服官勤,慎宣力有年,历著成效”。

由此可知,小于成龙也是康熙朝一个实心任事的良吏。


熊二History

第一廉吏于成龙升官了却没路费去



于成龙(1617~1684年,山西永宁〔今吕梁〕人)年少时就胸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次行为绝对不是为了满足温饱,更不会做对不起或有背良知的事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蛮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县令。

罗城在清朝的统治下还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暂时住在关帝庙里。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终于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罗城百废待兴,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了一家有罪九家举报、若不举报则十家连带有罪的保甲制度,严惩那些犯罪之人,大张声势地打击盗贼。

境内初安后,他又组织乡民练兵,甘冒没有获得命令擅自发兵征讨、即使征讨有功也不可免罪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好过感染上瘴气得疾病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地方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之下,西乡与罗城讲和,并将抢去的男女全都送了回来。他接着又在全县搞大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来犯境。

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励那些勤勉的人,规劝那些懒惰之人。农闲时他还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又亲自为其题写楹联,以示鼓励。

在深得民心之后,他还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当地豪强欺压百姓的恶劣现象,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都依法办事。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的突出治行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康熙三年春,金光祖升任广西巡抚,就地方该如何管理谦逊征询于成龙的意见。对此于成龙曾两次条陈,针对广西地方施政的各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民众的建议,深受金光组的赏识与人民的爱戴。

康熙六年,于成龙被时任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他在离开罗城时连赴任的路费也没有,出现了百姓拥堵在道路两旁,纷纷述说着“大人您今天这一走,我们便又无依无靠了”,追送了数十里,才哭着回家的感人情景。

于成龙虽然为官时间很晚,但在他主政地方的若干年里,时时不忘为百姓做实事,爱国爱民之心有口皆碑,人人称赞。

小结:堂堂一位县令,离任时竟然连路费都没有,可见他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到了极点。而老百姓在他临走时竟哭号相送、依依不舍,也说明“有口皆碑”是永远的真理,他的“天下廉吏第一”的外号亦并非浪得虚名。


李子迟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