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教学指导语使用不当案例盘点

我是一名幼儿园实习老师,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可是每到组织教学活动时,我就觉得“头大”。我发现孩子们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时跟着我的节奏走,我自己讲着讲着有时也会跑题,一节活动上下来口干舌燥,可还是会有一些预设的活动目标完成不了。

干货│教学指导语使用不当案例盘点

拖泥带水的导入语

在数学活动“比比谁最多”中,王老师借助郊游这个话题进行导入:“小朋友们,春天到了,你们瞧,小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美丽的迎春花开放了,春天多美呀!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农民伯伯都在忙着播种呢……春天到了,你们最喜欢干什么呢?”

“我喜欢到外面去玩。”“我喜欢去放风筝。”……幼儿七嘴八舌,活动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王老师使劲敲响铃鼓,待幼儿安静后说:“春天到了,你们喜欢郊游吗?喜欢到哪里郊游?”教室里又一次沸腾起来!

王老师又一次敲响铃鼓,示意幼儿安静,同时出示一幅图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郊游,你们看,这儿多漂亮呀!有树、有花、有小动物……请你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干货│教学指导语使用不当案例盘点

教师的导入语就像是一个引子,它能巧妙地把幼儿引入话题或情境中,从而高效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清楚活动目的,在组织语言时既要兼顾幼儿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做到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又要避繁就简,力求开门见山,直接而自然地导入。

以上案例中,王老师过多地描述春天,无形中冲淡了数学活动的学习要求,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建议

王老师不妨这样导入活动:“小朋友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出去郊游可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今天也结伴去郊游了,你们瞧,它们手拉手走来了。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呢?它们各有多少?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干货│教学指导语使用不当案例盘点

明知故问的询问语

在社会活动“我长大了”中,李老师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幼儿答:“喜欢。”

李老师又问:“你们觉得老师讲故事好听吗?”

幼儿答:“好听。”

李老师接着说:“那么,你们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讲故事啦。”

幼儿:“准备好了。”

……

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对幼儿理解活动要求和内容、有效参与活动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不能无疑而问,更不可明知故问,教师应充分考虑活动内容和幼儿发展实际来设计问题,以促使幼儿想象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带动活动深入开展。

案例中李老师发起的“是否喜欢”“?是否好听”“是否准备好了”等问题对教学没有实质性意义,让幼儿回答这样的问题易造成思维的简单化,不能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建议

李老师可以在活动中这样询问:“小朋友,你们怎么知道自己长大了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干货│教学指导语使用不当案例盘点

不胜其烦的点拨语

在美术活动“滑稽小人”中,幼儿按照要求操作材料,钱老师不停地来回走动并反复提示:

“你先想一想,再拼一拼,最后画一画。”

“你可以尝试把小人的头换成其他的形状,比如三角形、正方形。”

“什么样的小人看上去很滑稽呢?肯定是跟我们平常人不一样的。你可以试着把小人的身体变一变。”

“把小人衣服换一换,是不是看上去很滑稽了?”

……

点拨语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关键处的点拨能让幼儿有柳暗花明的顿悟,走出思维盲区,得到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点拨要适时、适度,无论是直接点拨还是间接点拨,教师都应以协商、激励的口吻给幼儿以提示,切忌喋喋不休。尤其是针对个别幼儿出现的情况,应单独点拨,而不宜面向集体。

以上案例中,钱老师的点拨显得啰嗦、繁冗,这样可能会干扰幼儿,误导幼儿按照某些多余的提示去行动。

建议:

钱老师应尽量避免来回不停走动,如巡视中发现某位幼儿有创作困难,可就其具体情况单独进行点拨:“样子古怪的才会看起来滑稽,你先想一想,再试着变一变小人的头、身体、衣服或者动作等,最后再画一画。”

干货│教学指导语使用不当案例盘点

颠来倒去的归纳语

在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中,张老师让幼儿用两两结对的方法为小圆片找朋友以区分单双数,并在幼儿自主操作后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小朋友们真能干,用4个、5个小圆片做找朋友的游戏,你们看,像这样上一个下一个,让小圆片一个挨着一个,手拉着手,就像我们小朋友出去做早操时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好队,都排好了以后再看看是不是都找到朋友了,谁没有找到朋友?谁找到朋友了?像4这样都找到朋友的是双数,像5这样有一个没找到朋友的是单数。”

“请你们再为6个小圆片、7个小圆片找朋友,看一看是不是都找到朋友了?谁没有找到朋友?谁找到朋友了?它们是单数还是双数?为什么?”

为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行为,教师经常会提出一些带有指向性和规定性的语言,并进行规律性、结论性的总结和归纳,这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教师的语言指向与要求越明确,效果就越好,这就需要教师在归纳和总结时力求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表意要恰到好处,简单易懂。

以上案例中,张老师的话颠来倒去,不仅没有头绪,而且像绕口令一样,最终把孩子带进了语言“迷宫”。

干货│教学指导语使用不当案例盘点

建议:

张老师可以这样归纳:“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让小圆片两两结队,知道了4个小圆片都找到了朋友,没有落单的就是双数;5个小圆片还剩下一个没有找到朋友,有落单的就是单数。在1-10的数字中,我们知道了4是双数、5是单数,那么其他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呢?大家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说话是一门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更是如此。其实,不只是教学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组织上,老师们都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把话说到点子上,减少不必要的提醒和指导,留给孩子更多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