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鼎在线」云南风情之满族篇

满族,除汉族外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云南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营鼎在线」云南风情之满族篇

民族篇

云南省有满族13490人(2010年),主要居于昆明、曲靖、大理、个旧、保山等地。除保山市偶有个别满族聚居的村落从事农业外,其余大部分满族均在企业及文教科研等部门工作。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消失了。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现代满族通用汉语汉文。

「营鼎在线」云南风情之满族篇

民族篇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女真人往往一个“穆昆”(家族)聚居一处,宋元以后,又深受蒙古族的影响,所以称名而不称姓。清入关后,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汉军旗人多有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方式命名的,而满洲旗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纽呼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姓,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对于这种情形,清统治者十分不满。乾隆以后,清政府多次严令禁止,但并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直到今天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很多农村仍然沿用。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满族食品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有菜点100余道,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满族的住房,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室内一般有西、中、东三间,西间称西上屋,中间是厨房,东间称东下屋,大门朝南。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客住西炕,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小辈可住南炕。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小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音译,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跑马等传统体育活动。近年来,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或作曼殊、满殊),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

「营鼎在线」云南风情之满族篇

民族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