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裡的夢幻與真實——戛納電影節密碼

我將一本我非常喜歡的關於戛納獲獎影片的影評《光影裡的夢幻與真實——戛納電影節密碼》推薦給大家,以下是作者對於這本書的介紹,之後我將陸續推薦書中的幾篇文章。

一起來啃“戛納硬食”

我想象著在另一個世界裡遇到他們:費里尼、帕索里尼、伯格曼、布努埃爾、佈列松、塔蒂、塔爾科夫斯基……他們會露出神秘的笑容,對我說:“哎呀,你這個傻孩子,居然以為可以看懂我們的電影?”接下來,他們會擁抱我嗎?我有時覺得,我愛他們勝過愛自己,愛他們的電影勝過愛自己的生活。

特呂弗有本電影評論集叫《我生命中的電影》,這個題目讓我彷彿和他一同站在銀幕前,被那些優秀的電影感染著。想到這些大師的作品,我能感到自己的目光變得溫和,心裡充斥著莫名的感動。特呂弗覺得,在布努埃爾來看來,人類是白痴,但人生是有趣的。套用這句話,對我來說,現實是乏味的,而大師們表現這種乏味的電影是有趣的。他們的作品是迷,是比現實更難解,也更有趣的迷。

光影裡的夢幻與真實——戛納電影節密碼

我生命中的電影

曾兩度獲金棕櫚大獎的比利時導演呂克·達內(Luc Dardenne)在筆記中寫道:“那些統治當今美國和歐洲電影工業的人,有計劃地生產一些以需求和口味為導向的電影,真正熱愛電影的人,從開篇字幕即可一眼看出該片氾濫的、諂媚的奴性。對於製片商而言,那些片子充滿魅力,美妙至極,叫人拍手叫好。而對於電影愛好者而言,那只是粗鄙、媚俗、低級的爛作。 ”

光影裡的夢幻與真實——戛納電影節密碼

呂克·達內

人們通常會把電影粗略地分為“商業片”和“藝術片”。這種分法很有道理,但也有問題。安東尼奧尼的《放大》、邁克爾·李的《秘密與謊言》以及哈內克的《愛》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他們的作品既具有藝術片的高品質又被普通觀眾所接受。借用導演呂克·達內的說法,電影應當被分為“精湛的傑作”和“低級的爛作”。戛納電影節的評選雖然並不是每一次都能選出前者,但至少極力避免後者。

戛納電影在評選中出現不快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其實是因為每個人內心中都隱含著一些期盼。無論業內人士還是公眾,一直對金棕櫚大獎和評審團大獎的獲獎影片存在爭議,而沒有獲大獎只贏得了小獎項的影片中確實不乏力作。

其實,縱觀法國戛納電影節七十年的獲獎作品,會發現它們之間很少具有共性。我覺得這就是它們被戛納選中的原因。法國戛納電影節從來沒有試圖制定一種標準,也從來不想回答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每一次爭論、冷場、噓聲和不歡而散恰恰說明人們對戛納總有過高的期待。那些真正熱愛電影的人對一個高品位電影節的期望是:承認電影人的獨創性和電影的真實性。

在我看來,傑出的導演同時具備三個特點:對文明、人性和社會有獨特而明晰的思考;對人的弱點有深入的洞察同時又懷有深切的同情;擁有足夠的才華和情趣。這一百多年來可以被稱為大師的電影人寥寥數人,他們無一例外都在這三方面有獨到之處。所有優秀的導演都努力追求真實:生活的真實和內心的真實。至於是否能達到或接近,則取決於導演的才能。

不過,對於哪些電影可以算作“經典”,電影人歷來就有針鋒相對、截然不同、互不買賬的激烈態度。假如可以流傳的作品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類:商業片經典和藝術片經典。無論“商業”還是“藝術”,其實都是沒有褒貶的中性詞,商業有高低,藝術有優劣。“商業片”如同易於咀嚼和便於吸收的食物,“藝術片”則需要更長時間含在嘴中“品位”。無論哪一類食物,都有極品。

導演如同大廚。因個性和手藝不同,有些人善做“流食”“軟食”,讓觀眾不需要費力就能吃飽。這樣的大廚在電影界一直佔絕大多數。而戛納獲獎納影片中的經典是“硬食”,需要極其堅硬的牙齒和極為敏銳的舌頭。百年以來,能做出此類好菜的廚師在龐大的從業隊伍中是金字塔的尖頂。

七十年來,戛納各種大小獎項的獲獎影片共有幾百部,我從中選擇了四十餘部,放入這本《光影裡的夢幻與真實——戛納電影節密碼》中。我覺得它們體現出了戛納的最高水平。

光影裡的夢幻與真實——戛納電影節密碼

觀看什麼樣的電影是由一個人的性格、趣味、視野、智力、修養和生活狀態決定的。如果你看電影不滿足於只是填飽肚子,還希望多享受味道的話,就和我一起來啃啃“戛納硬食”吧。

《光影裡的夢幻與真實——戛納電影節密碼》

鄭實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8年3月第一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