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授意編撰的《四庫全書》,是思想文化的總彙,更有插曲!

雍正六年(1728)年,呂留良被扣以“夷夏之防”的反清言行,被雍正開棺戮屍,他的兒子和一批學生被梟首示眾,他的孫子被髮配到新疆為奴;

只因《虯蜂集》中的“翹首待重明”的詩句,被誣陷為企圖光復明朝,構成叛逆之罪,《虯蜂集》的作者李驎的九族被誅,他的小兒子李應曾,當時正在吉林,聞訊後,匆匆化妝逃亡安南,才倖免被害;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當時清初的文字獄是相當嚴酷的。

乾隆授意編撰的《四庫全書》,是思想文化的總彙,更有插曲!

今天我要講的歷史事件就是編撰《四庫全書》的插曲!

乾隆為了崇儒興學,體現出出本朝的文治之功,他決定要編撰一部史無前例的鉅著,將五千年中國文明史囊括在這部《四庫全書》的大書之內。

於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月下旨,廣招天下名士、學者四五千人,蒐集歷代稀見的真本和常見的慣用的案頭讀物萬餘種書籍,按照經、史、子、集分類為四部分。

編撰這本《四庫全書》歷時十年,它被譽為當代的思想文化的總彙,其中包括歷代書籍3503中,79333卷,46304冊,它的卷數為《永樂大典》的三倍半。

乾隆授意編撰的《四庫全書》,是思想文化的總彙,更有插曲!

其實編撰《四庫全書》,乾隆是有用意的。

當《四庫全書》初步編成之後,乾隆從子集中隨手抽出宋代孫光憲的《北夢瑣言》,發現很多的錯漏之處,並且也發現了很多已經命令禁燬的書也抄錄在內的,他勃然大怒。

總撰官紀曉嵐和陸錫熊聞訊後,大驚失色,伏地請罪,並詔令罰俸一年,並且命他二人戴罪立功。

結果查出應銷燬違礙書132部。

從乾隆的這些行為,就可以看出乾隆編撰《四庫全書》,是別有用意的。

其實,乾隆親政以後,為了加強滿洲貴族的專制統治,於是就打著文治的幌子,去幹一些滅絕文化的壞事,雖然這麼所,有些嚴重,但用意就是如此的。

乾隆授意編撰的《四庫全書》,是思想文化的總彙,更有插曲!

乾隆的這樣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強烈不滿。為了實行抗議,他們進行了不同的行動。

就在乾隆廣招天下名士的時候,這些知識分子通過各種的辦法,混進了纂修《四庫全書》的班子。

其中告破壞最嚴重的就是上面提及的呂留良的曾孫呂仁發、呂任跡的呂家兄弟,從邊疆逃回,因寫得一首好字,改名換姓,被召入書館。

再就是李驎的兒子李應曾,懷著極大的仇恨,也設法混入書館,其實目的也是圖謀報復。

乾隆授意編撰的《四庫全書》,是思想文化的總彙,更有插曲!

總之,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加入,將本來幾十部被乾隆圈定銷燬的圖書,也設法選進了《四庫全書》。

讓我們能夠更加真實的看到歷史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