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文瀾閣本《四庫全書》的幕後故事

七部全書 痛失三部

由乾隆皇帝親自欽定、紀曉嵐主持、完成於乾隆時代(1773-1781)的《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集中國古籍之大成的一部叢書,這部卷帙浩繁的巨書共收錄圖書3461種,79309卷,薈萃清乾隆中期以前的歷代主要典籍。歷時8年完成的《四庫全書》共抄了7部,分藏於北京的文淵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閣、瀋陽的文溯閣、河北承德避署山莊的文津閣以及杭州的文瀾閣、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

但是,清代以降,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戰亂頻仍,太平天國起義的戰火燒掉了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的《四庫全書》;而英法聯軍野蠻入京後的一把大火不但燒掉了圓明園,也燒掉了文源閣的《四庫全書》。至此,7部珍藏僅留下4部,而北京文淵閣的藏書在國民黨敗退大陸時帶到了臺灣,現藏於臺灣的故宮博物院;瀋陽文溯閣的藏書1966年運抵蘭州,現藏於蘭州;河北承德避署山莊文津閣本後運到北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

搶救文瀾閣本《四庫全書》的幕後故事

丁氏兄弟 冒險救寶

1861年冬,太平軍攻入杭州,杭城陷入戰亂中,居民紛紛出逃。錢塘人丁申、丁丙兄弟此時避難杭州城西留下鎮的西溪。1862年正月,丁申在街市購物時突然發現用於包裝貨物的包裝紙竟全是《四庫全書》的散頁,頓時大驚失色,難道文瀾閣的藏書已流落民間?丁申急檢店主的包裝紙堆,竟立刻揀出數十大冊的《四庫全書》!

丁氏兄弟出身書香門第,他家的藏書樓“八千卷樓”是清代著名的藏書樓。丁申回家馬上與其兄商議對策。兄弟倆深知《四庫全書》之於國家於民族的重要,眼見《四庫全書》已從文瀾閣流入街市,事態已極其嚴重。作為有血氣有膽識的文化人,兄弟倆決心冒險搶救。他們旋即組織家人,待天黑後躲過太平軍的崗哨,潛入西湖孤山腳下的文瀾閣旁,但見文瀾閣四周滿地殘籍,一片狼藉,《四庫全書》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兄弟倆指揮家人收集殘籍,肩挑揹負,運往西溪風木庵保護起來。

但是,丁氏兄弟很快發現,他們收集到的只是一部分,還有許多典籍已經流落街市,落入市民手中。如何將市民手中的典籍重新收集起來?苦思冥想,終得一策:僱人每日沿街收購書本、散紙。半年時間,丁氏兄弟從街市收購回閣書8689冊。丁氏兄弟的努力使得1/3的《四庫全書》得以劫後餘生。

搶救文瀾閣本《四庫全書》的幕後故事

三代抄補 遠勝原書

戰亂稍平,丁氏兄弟查閱《四庫全書》,發現這一典籍巳成殘籍。如何彌補文化瑰寶殘缺的遺憾?丁氐兄弟萌發了補齊這部典籍的念頭。他們在浙江巡撫譚鍾麟支持下,招募了100多人從事抄寫。他們從寧波天一閣盧氏抱經樓、汪氏振綺堂、孫氏壽松堂等江南十數藏書名家處,乃至遠涉長沙袁氏臥雪廬、南海孔氏三十三萬卷樓等處搜覓精善之本進行抄寫。此舉共耗時11年,組織抄寫26000餘冊。《四庫全書》在編撰過程中編撰官員曾將一些對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刪除,或將部分書籍排除在叢書之外,還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藉此機會將其收錄補充,並將補抄後的《四庫全書》歸還文瀾閣。

繼丁氏兄弟之後,民同時代浙江省圖書館首任館長錢恂繼續了補抄工作,這就是所謂“乙卯補抄”。錢恂,湖州人,大學者,他接手此項工作才10個月,袁世凱便將其調到北京,擔任大總統顧問和同民政府參議員,但他的這項工作並沒有終止,他把抄寫人員安置在北京家中,又從文淵閣借出《四庫全書》供以補抄。

稍後,海寧的張宗祥又發起“癸亥補抄”。由於丁、錢、張等幾位浙江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補齊後的文瀾閣《四庫全書》是7部藏書中最完整的一部。因此,文瀾閣本《四庫全書》的歷史文獻價值高於文淵閣本、文津閣本和文溯閣本,是“四庫學”研究的重要資源。

搶救文瀾閣本《四庫全書》的幕後故事

西遷萬里 國寶無恙

20世紀30年代,《四庫全書》又經歷一場劫難: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1月,日軍越過淞滬防線,杭州岌岌可危,《四庫全書》又面臨巨大的災難。

危急關頭,當時的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毅然決定將大學西遷。中國高教史上聲震世界的“文軍西征”自此開始。時任浙江圖書館館長的陳訓慈組織庫書西遷,作為浙江省的最高學府,浙大領導深知《四庫全書》的重要性。為防止日軍搶奪這一文化瑰寶,浙大協助浙江省圖書館一起搬遷,《四庫全書》被裝成139箱,開始踏上艱難的征途。歷時半年多,輾轉5省,行程2500公里,1938年4月底,《四庫全書》安全運抵貴陽,後又轉運到重慶。

文瀾閣《四庫全書》歷經滄桑,經浙江有識之士們的努力得以留存,這在中國以至世界藏書史上都是個奇蹟。

搶救文瀾閣本《四庫全書》的幕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