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拳不用手,全靠腰胯走!

练太极拳正如其它内家拳一样,里面的门道是非常的多的。并不是仅仅表面的动作那么简单。这就好像写毛笔字中的那一横,看着简单,可实际落笔,行笔,收笔却有很多说头。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意境上的东西,因为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无比遐想和无尽的感受。但意境是层次,不是方法,它来自于方法(具体的行为),这个是我们国人所忽略的。也恰恰是我们现今练太极拳所存在的问题。

我从十五岁参佛礼道。十七岁和马国相老师学习陈式太极,二十二岁进津门和陈庆国老师学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神功,二十五岁又幸遇吉林张德学老师秘传我道家南宗青城派内丹法,三十四岁和杨少侯先生的再传弟子王秀田老师学杨家内传太极,三十七岁向恩师郑昭明先生学我李氏太极。和这些完全不同门派的明师,高师学东西,给我感触最深的恰恰是印证了陈庆国老师当初所言:“任何太极拳都须从体练开始,然后才能进入气练,最终达到神练的层次。”

提到这个体练,大部分人也许以为是姿势,这是不对的。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一横的道理一样。在太极拳上,体练阶段的内容体现的是对身体各个相关部位的再要求,和独特的运动属性的再建立。任何姿势都能做到了这些才能具备练太极拳应有的价值。否则就是所谓的体操。练着当然就体验不到它独有的理趣了。在王宗岳先师的《太极拳论》当中有“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说。体练即“著熟”阶段的范畴之一。现代人翻译为“招熟”,让人以为是招式纯熟,这是极为的错误的。有时间我会在其它文章中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着重的阐释。

打拳不用手,全靠腰胯走!

所谓的“著熟”即指的是这些。所以,太极拳做为我们三大内家拳之一,过去具有极高的武术地位是有其原因的。譬如练太极拳,有太多的人对于尾椎骨的重要性并不了解,因此就更勿论重视了。也有一部分人在一开始就信从尾闾内收一说,重视了尾椎骨向内的回收。但这是不对的。不是收尾骨不对,而是习练的一开始就收尾骨的练法是不对的。这就好比都没有松到一定质量就练发力,都没有站稳就着急跑,这样的行为怎么能是对的呢?还是那句话,收尾骨没有错,错的是步骤不对。

正确的练法是在一开始通过无极桩于胯这里顺着腹股沟进行向内的掖。拳术术语管这叫做裹裆。此时,尾骨要顺势自然形成略向斜下的下插,并插到两脚之间中点向后的虚处。与两腿形成三角支撑的力学结构。两脚有形支撑为阳,尾骨无形支撑为阴。在我们道门的太极秘法中,比较注重蟾功的修炼。蟾在传说中是三条腿的金贵之物。它的第三条腿就在两个后肢的中间。也就是我们人类进化完成前的那条尾巴,它的支撑作用和非洲袋鼠一样。后来,练武术有成的老前辈又发现尾骨的作用像极了大船上的那个尾舵。这个东西能帮助大船改变航向。因此,也就有了尾骨要活,它指向哪,身体就要朝哪个方向变化的练习要求。

而在太极拳当中则是通过以腰带胯的虚实变转来实现的。尾骨需要做的就是中正。中正就是不偏不倚。想要做到尾骨在行拳中即有变化又能不偏不倚则必须要先尾椎骨下插,腰椎松平,颈椎贴靠,胸椎内含的前期变化,然后才能于行功走架的练拳当中调控好尾骨内收的幅度。幅度就是度。不变化不对,那是不及。变化大了也不对,那是过。太极要求无过不及。所以,王宗岳先师在《十三势行功歌》歌诀当中说的甚为明白:“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尾骨)若不中正(变化的无过不及),则所谓的虚领顶劲都是想当然罢了!尾闾一动,下颌一收,腰一松,胸一含,周身立刻“灵机上身天地翻”。信而行之,一试便知。这都是秘法。公园,广场上的是绝对不可能这么练的。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好玩意岂是动胳膊动腿,打姿势那么的简单!

打拳不用手,全靠腰胯走!

另外,在练拳中还有个海底穴也极为重要。海底穴是拳术家对练拳中藏气的这片区域最底部的称谓,实际说的是中医经络里的会阴穴。这里头的奥秘,练不到的人感受不到。平常人,或者练不得法的人,会阴这个地方都是一个样的状态。但得法练对了的人,功夫积攒到一定阶段,这个地方就会呈现出饱满外顶之势。自己轻碰会有气球般的弹性感。这是内部精炁旺盛的表现。你可以试验,如果放纵性欲它会缩回去成原来的状态。因此,过去的人讲究练拳少行房事,实际是为了保这练出来的玩意。也有练内家拳须重修身之规的要求,因为精气旺盛若只会生发精气,却不会炼化之法,则难免生理上的欲望。故在我们李氏太极秘谱当中开势歌诀即曰:“提顶吊裆心中悬,两膀轻松力自然。”一说。得能把练出来的精华吸到窍里来。

在这里需要说的是通过我们的站桩方法不仅能解决这样的问题,还会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困倦、无力、昏沉、眼皮打架想睡觉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就顺应它的生理反应。有趣的是,当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之后有新力渐生之体感。这在术语上称之为:俗力去,神力生——周身有使不完的精神劲力。再练下去,到了一定阶段时,会突然发现身体里面有发空的感觉,这个空好像身体如脱骨的鸡,关节开了,肉往下沉,劲会有在肌肤表皮外涨之感,犹如大气球被吹起来一般。

打拳不用手,全靠腰胯走!

这时就很喜欢走路了,因为怎么走都不累,这就是内劲渐生了。之前我写过到底什么是“虚领顶劲”,你真的做对了吗?的文章,说的就是这种效果的一个效应。在这之后,行功走架便觉身体有了通透感,特别是每一式都是如此。这就是古拳谱里说的 :满身轻利顶头悬。当整个脊椎骨这套大龙活了起来后,练拳就不是胳臂腿的劲力,而是都从脚下膨着往脊椎骨上来的。这都是身体浮力尽去,内劲初得的景象。再从头捋一遍,关键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过昏蒙阶段,渐入明堂。此时,身体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个万向节,随便去,随便打,随喜自在。太极拳独有的柔就有了。

练太极拳有“迈步如猫行”一说。猫步指的是什么?就是我说的这个轻灵劲。你看看猫走道、或者豹子、狮子和老虎,没有一个是噗通、噗通走的。都是轻轻提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柔柔软软地、毫无消息地走向前去。等走到猎物跟前猎物才稍有感觉,可是为时已晚。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种轻灵的劲所实现的走动也是快的体现。任何内家拳练对了都是这么个轻灵法。凡是做不到如履薄冰,一落脚就是迈大步带重心去易回难的,都是练错了。

在教学中,有学拳的人问我涌泉的问题,说薛老师啊,站桩、练拳是不是找涌泉啊?我说找什么涌泉?是找中,守中,用中。那是一个区域,不是一个点。有意无意是真意。一刻意在一个点就是过,就是着相就是错。平常要把状态始终保持住,功在时时,练在刻刻。脚下老是找着中,守着中。周身也是根据脚下的变化而高低,前后,左右的架构适中。

打拳不用手,全靠腰胯走!

那种所谓的发动时,意从涌泉起,气从涌泉生。让人误以为涌泉这里有多么大的能量,这实在是玄虚的过了。如果涌泉真能有气的作用,那得多大的气量才能支持一百多斤迅捷而动呢?我师郑昭明先生教我的时候就总讲,功夫是实实在在的玩意,练的是人的本能反应。你练的越合理,身体的记忆反应就越是合理的反应。一有应急事件都是本能激发,不能刻意造作,造作就滞,就慢了。比如人走路就不会想着先出哪条腿,再出哪条腿。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拳谚里讲的:打拳如走路的含义所在。古传太极十三势练的就是这些规矩。这都是体练阶段的玩意。太极拳哪是会个套路就行的事!

真正的练家子都知道,内家三拳都是通过练脚下的功夫出来的东西。重点真的不在手上,最起码先期不在手上。八卦的转七星,形意的三体式,太极的五步都是明证。但不得其法之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手上,姿势上,而实际用脚练拳才对。脚上有了,腰胯才会出来。任何内家拳都强调整体力,都以气海为总机关,腰胯出来了,一抬步就能赢人。太极拳术中所谓的换劲,其实就是把后天的膂力(膀子劲)变成了腰胯劲。故在老谱中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而求之”一说。体练阶段的内容还有很多,奥妙也是谁练到谁知道。完全不是体练不到就直接求气,有了什么气感一类所能比拟的。体练到相当程度,气自然就有变化感应。一本一末,一琢一饮也!希望以上所言对诸位同修有益!

转自:太极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