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再見《渴望》

「渴望」是 1990 年由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製作,並於當年 12 月份在北京電視臺首播的一部電視劇。

是以從文革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為背景的一部家庭生活劇。首播距現在已經快三十年了,可聽著裡面的歌曲,還是會身不由己的想起當年每逢八點檔「萬人空巷」的收看盛況。

當年播放「渴望」的時候,我還是一名鄉鎮中學教師。當時電視機不是很多,白天常看到有人在搖對電視機的室外天線;晚上有不少人端著飯碗跑到有電視的人家裡,電視劇播完後再討論半天才回家收拾鍋灶。
渴望再見《渴望》

我家離我工作處是八十里地,當時的交通方式是自行車。每次我回家,無論路過哪個村,總能聽到人們談論「渴望」。有的說劉慧芳真是太善良了,她怎麼就能對王滬生一忍再忍呢?有的說宋大成可真老實,你說好人怎麼就難有好報呢?還有的說王亞茹真無恥,怎麼總要跟慧芳過不去……

後來有統計說,這部劇創下當時全國範圍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收視率。1991 獲得第九屆大眾電視金鷹獎 優秀連續劇; 同年分別獲得:

第九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李雪健最佳女主角:張凱麗最佳男配角:孫松最佳女配角:韓影獲得第 11 屆飛天獎優秀長篇電視劇

民間的影響更為深遠。 首先直接催生了一款 feel 常時髦的服裝——慧芳裝。還在該劇播放期間,劇中主人公劉慧芳經常穿著的圓領上衣就流行了開來,過春節時更是刮成了一股颱風。鄉村幾乎每一個年青的姑娘和少婦都是慧芳服。

其次是出現了不少叫「慧芳」的女孩子。我的外甥那時已經3歲,我姐簡單粗暴直接更名為「慧芳」。在我後來教過的學生中也有好幾個名叫「慧芳」的。

在那個名著片盛行一時,武打片橫掃天下的年代,一部「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卻拍了五十集的電視劇,能成為大家共同認可,且念念不忘歷久不衰的神劇,原因在哪裡?

這固然與它形式上的創新有關——「望」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室內家庭倫理電視劇。任何新形式的採用,都會給人們帶來一些渴或多或少的新奇感,激發人們的好奇心,提升人們的關注度。

但更多的是作品內容方面的原因及時代背景的成就。 從內容和主題來看,「渴望」開創性的以寫實的視角直面那個社會動盪、是非顛倒的年代,講述了幾個年輕人複雜的愛情經歷,揭示了人們對愛情、親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體現的是儒家傳統文化中「溫良恭儉讓」的主題。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改革的浪潮席捲了從物質生產到意識形態的各領域。國門打開,西方契約思想逐漸走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儒家思想為傳統意識的國人越來越覺得人情變淡,人心變的複雜。正如歌中唱的:「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誠的生活/誰能告訴我是對還是錯/問詢南來北往的客」,每個人心中都出現了許多困惑。作品在這時出現,必然能緊緊抓住人們的心。

從電視劇的發展來看,新聞人李星文曾在接受採訪時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電視劇經歷了一個精英文化逐步退潮、大眾文化逐漸上位的歷程。「渴望」應大眾需求而及時出現,自然給了人們耳目一新之感。

二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中國,電視機已經不止是一家一臺,電視臺更是遍地開花。電視節目可謂是五花八門,電視劇也可說是年年豐收。但人們卻經常是不想打開電視機,有時即使打開,也是百十套節目轉上一圈,再默默關機——好劇並不多。這裡的好劇,是指那些有人性有感動有思想有挖掘的劇。

我們今天懷念「渴望」,一者是渴望能再見到像它那樣接地、走心,能引爆觀眾好評如潮的經典力作;二是懷念那個儘管物質不很豐裕,但人人願意思考社會發展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