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运动下大英农民生活惨状

英国城市化的特色就是:农村人口被圈地运动赶出来,城市化只接纳了一部分,剩下的就基本是等死了。

有趣的是,在伟大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上升的数百年,人口增长在于它的生育率大幅度提高,然而死亡率没有显著下降,是欧洲所有国家中死亡率唯一没有显著下降的国家。

根据贝内特的《英国庄园生活》,中古时期的公有土地和荒地是属于领主所有的,农民即使是开荒,也需要在征得领主同意之后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失去土地的流民甚至很可能连开辟新田的权力都没有!

圈地运动下大英农民生活惨状

英国圈地运动

其次,英国圈地运动后的200年间,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流浪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寻找工作,而当时英国的工商业也并不能马上就吸收掉这一部分城市流民(毕竟当时英国的手工业和商业还是仍然以家庭作坊为主),这导致城市流民问题日益严重,英国政府在1662年颁布了《定居法》,严格限制农民进城沦为流民。直到1795年,政府对迁移的限制才有所放松,而英国的济贫制度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这200年间农民的贫困问题,并非像文中提到的那样,农民是“和平进城”“和平迁移”“和平找到工作”的。

圈地运动下大英农民生活惨状

维多利亚女王

最后,也正是由于圈地运动,才进一步导致粮食变量减少。由于把大部分耕地变作圈养羊的地方,耕地面积整体减少;农民不能自给自足,粮价高涨,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然后再说一下工人,农民失地无着,饿殍千里,哀鸿遍野,那么有活儿干的工人就能舒坦了么?

欧洲的温饱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本家不会当人。然而要是英国做不到这么血腥的压榨,它哪里能搞工业革命?坦白说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人就是三年有限保质期的一次性用品!用完就死,生活环境远不如农民,英国再通过羊吃人把小农民大部分变成工人,这种经济循环正是大不列颠无敌天下的秘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是具有无限供给型的市场,尽管劳动力需求旺盛,工资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在劳动力被现代部门吸纳完毕以前,工资水平只能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维持生计的水平上。

大不列颠帝国丢失印度等殖民地再正常不过,只不过连爱尔兰都丢了才是神奇之事。然而说起来也并不是太神奇,许多人认为是爱尔兰刁民们不安分,总要反抗大英老爷,自己太跳太作。但是实际上1845年至1850年间,已经到了19世纪,爱尔兰大饥荒还能搞得爱尔兰人口锐减四分之一!这样的大英,换你是爱尔兰农民,怎能不揭竿而起?

爱尔兰大饥荒本质是羊吃人的延续,一群圈地运动后没地了的佃户,生活水平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能够饿不死。马铃薯一旦得病不能吃了,就什么都吃不起了,结果可想而知。

爱尔兰大饥荒当中最神奇的是,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送的赈灾钱,都比维多利亚女王划拨得多。

圈地运动下大英农民生活惨状

“羊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