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君王为何纷纷薄情寡义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杀功臣、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等诸如此类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例子多不胜数。为何古代君王纷纷都是薄情寡义,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坑队友。特别是某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那些忠臣良将能得到善终的非常少,楚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惨遭杀害,而张良看透了帝王之心,选择隐姓埋名,逃脱了厄运。归根结底,君王在创业和守业时期的心态完全不同,在打天下的时候迫切需要能臣,已夺取天下后更需要忠臣。

揭秘古代君王为何纷纷薄情寡义

杯酒释兵权

忠奸难辨

但是君王辨别忠臣奸臣很难,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耐性的君王根本等不了。所以采取一种简单、实用的方式,可以把臣子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威胁到皇权的,另一类是无能力威胁到皇权的。对有能力造反的臣子,帝王采取各种策略对付,至于那些无能力的臣子,当然不必理会。

揭秘古代君王为何纷纷薄情寡义

张良

夺权夺命

对待那些功高盖主的开国能臣,君王们采取先夺权后夺命的政治策略。例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深知黄袍加身的套路,将所有兵权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避免同样的历史再次上演。功臣没有权利之后不代表没有威胁,名望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种资产其实很可怕。君王深知这点,所以干脆直接斩草除根。

揭秘古代君王为何纷纷薄情寡义

朱元璋

君王与臣子能共患难,但是却不能共富贵,因此两者的关系十分矛盾。如果没有那些开国功臣,君王不可能夺取天下。但是夺取天下后功臣又难逃一死,最终被当成棋子利用了。其根本原因还是古代的君主制度,是人制而非法制,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任何机构限制皇帝的权利。

为了活命,开国功臣只能明哲保身,最后选择功成身退。但在名利面前,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只有那些淡薄名利、看透人心的人才能做到,像张良、范蠡那样的凤毛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