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狂”而不“疯”才是王道

本周日(12月10日),广州马拉松将鸣枪起跑。本次赛事,共收到71965名选手的报名信息,由于超过了限定人数,赛事主办方采用了抽签的方式,决定选手是否能参与比赛。其中,全程马拉松中签率为41.3%,半程马拉松中签率则不足34%。作为2017年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的最后一项比赛,也标志着今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接近尾声。

马拉松近几年呈现火爆态势,全民的热情参与,让这项原本曲高和寡的运动,陷入“疯狂”。2014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注册数量为51场;2015年,134场;到了2016年,赛事注册数量高达328场,呈现井喷式增长。2017年,中国A类马拉松认证赛事198场,B类马拉松认证赛事26场。算上非注册赛事,保守估计今年的赛事已经超过了400场。从年头跑到年尾,“红红火火”热闹一整年。

马拉松——“狂”而不“疯”才是王道

这是今年12月的马拉松赛历 仅3日一天注册赛事就高达11场

马拉松运动的火爆,与全民运动的风潮密不可分。2008年,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让国民心态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很多人从对奥运冠军的简单膜拜中解放出来,开始对体育本质的追求。他们要在自己的“主场”,做自己的“王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验“迈开腿”带来的乐趣。其中,跑步因为“简单易行”、“减压”、“成本低”、“挑战自我”等因素,迅速被大众追捧。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重视体育产业化的同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纸文件,简化了审批流程,降低了办赛门槛。马拉松赛事的“疯狂”接踵而来。

马拉松——“狂”而不“疯”才是王道

马拉松已经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的盛宴

网络时代,也为马拉松的普及“火上浇油”。跑步软件成为跑者手中的利器。伴随着近年马拉松赛事的高关注度,报名人数逐年递增,很多重点赛事,不得不像广马一样,采用抽签的方式。未能中签,已然成为大多数的烦恼。于是,线上马拉松赛应运而生。悦跑圈APP最早提出“线上马拉松”的概念。随后其它跑步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问世,开始瞄准跑步这块“大蛋糕”。

不用为签运烦恼,也没有地点限制,更不用担心关门时间,只要24小时在自己的场子里完赛,即可获得电子证书,以及购买实物奖牌的资格。

相比于线下赛事的报名费、差旅费和食宿费,线上马拉松无疑为跑友们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在“互联网+”的时代,马拉松赛事与网络的结合也为线下比赛积累了人气。以上个月19日开跑的第三届义乌马拉松为例,线下现场参赛人数13310人,而线上赛事的报名人数多达201191人,是线下人数的16倍还多。

在家门口,参与“大赛事”,拉进了跑者与赛事的距离,也让“大多数”少了些遗憾。

马拉松——“狂”而不“疯”才是王道

跑步爱好者通过线上马拉松赛事收获的奖牌

从专业运动员的战场,到平民聚会的舞台。马拉松像一场无休止的狂欢,不仅带动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也让更多人“疯狂”。

一个月前,11月5日河南新乡半程马拉松比赛,起跑仅仅2公里,一名男子便倒地昏迷,再也没有醒来。短短两周以后,重庆国际半程马拉松,一位跑者在19公里处倒地,心脏骤停,最终抢救无效死亡。近三年时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中,已有超过16人猝死。

猝死是一种极致的意外,但是像下面这样的景象,却屡见不鲜。

马拉松——“狂”而不“疯”才是王道

马拉松——“狂”而不“疯”才是王道

马拉松起源于田径运动,最终应该归结为极限挑战。作为一项“勇敢者”的竞技,它也许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对于那些门槛不高,“开门办赛”的各种马拉松,连程序也省了。跑者更是需要量力而为,学会对自己负责,别被名头牵绊,把“梦想”演绎成一场“噩梦”。前面提到的重庆半马中,意外离世的男性跑者,平常就是缺少对马拉松专业的训练,贸然尝试参赛,最后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马拉松——“狂”而不“疯”才是王道

马拉松比赛中 “坚持”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跑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跑者应从短距离开始练习,尝试从2公里、5公里,慢慢过渡到10公里、半马,再向着更远的目标努力。

同时,每次跑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充分热身,跑步途中做到量力而为。跑后一定要拉伸放松(网上有很多关于拉伸动作的教程,可供跑友们学习),尤其是长距离的奔跑过后,如果忽略拉伸,肌肉持续着紧绷的状态,会使身体代谢物地排出受阻,极易导致肌肉的疲劳、损伤,甚至引发不可逆的运动伤害。

马拉松——“狂”而不“疯”才是王道

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尤为关键

未来,马拉松还将持续升温,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投身一场“疯狂”运动。也许“狂”而不“疯”,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