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恐龙时代

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

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研究发现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寻找失落的恐龙时代

最早的恐龙

美亚里桑那州硅化木公园发现一条距今2亿2千5百万年鸵鸟大小200磅的恐龙化石

最迟出现的恐龙

角类恐龙白垩纪距今1亿3千5百万年以后最盛。

  • 最晚灭绝的恐龙

霸王龙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垩纪末期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

,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咬合力一般9万牛顿—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霸王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残暴的蜥蜴王」,种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龙超科的第一个有效种,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或被分类于其他属。

寻找失落的恐龙时代

霸王龙身长达11.5-14.7米,身高4—6米,体重最重可达14.85吨。科学家们曾一度无法明白霸王龙何以长得如此之大,因为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在一生中生长速度都很缓慢,就像其他的爬行类动物一样,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长寿的霸王龙“苏”也只活了28岁。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埃里克森在对霸王龙化石的研究中发现,霸王龙在发育阶段有一个快速生长期,在这期间,生长速率相当高,每天几乎能长4斤肉。这种暴发性的成长,使得霸王龙能在短时间内长就庞大身躯。

  • 最长的恐龙

地震龙世界上最长的恐龙,应超过40米,意为“使大地震动的蜥蜴”,是巨大的草食性恐龙之一,生存于晚侏罗纪

。地震龙起初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属

寻找失落的恐龙时代

  • 最高最重的恐龙

极龙高达17米重达100吨

寻找失落的恐龙时代

  • 最小的恐龙

最小的恐龙叫细鄂龙。苏格兰这一片化石足迹以前曾经报道过,但是最新的勘察却发现了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竟然只有1.78厘米。这批足迹的研究者

克拉克博士说,这可能是出生仅1个月刚刚离开巢穴的小恐龙,因为成年恐龙的足迹能达到25厘米。根据克拉克博士的描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公司颁发了世界最小的恐龙足迹证明书。

寻找失落的恐龙时代

  • 世界上头骨最大的恐龙:牛角龙

牛角龙是世界上头骨最大的恐龙,2.7米的头骨是所知的任何陆上动物中最长的。生存于白垩纪晚期(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北美洲,牛角龙拥有陆地动物中已知最大型的头颅骨之一,长度为2.7米;只有

寻找失落的恐龙时代

  • 世界上最聪明的恐龙:伤齿龙

伤齿龙是种小型恐龙,身长约2米,高度为1米,重达60公斤。伤齿龙拥有非常修长的四肢,显示它们可以快速奔跑。伤齿龙拥有长手臂,可以像鸟类一样往后折起,而手部拥有可作出相对动作的拇指。它们的第二脚趾上拥有大型、可缩回的镰刀状趾爪,这些趾爪在奔跑时可能会抬起。它们轻型头颅骨的脑囊类似某些外表类似鸵鸟的恐龙的脑囊。与身体相比,伤齿龙的脑袋是恐龙中最大之一。因此伤齿龙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恐龙之一。曾经在蛋巢中发现过伤齿龙的恐龙蛋。

寻找失落的恐龙时代

  • 世界上颈最长的恐龙:马门溪龙

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宜宾市马鸣溪渡口发现化石,经科学鉴定,属蜥脚类亚马目

此属动物全长约22米,体躯高将近1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1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荐椎及尾椎相对较少。

寻找失落的恐龙时代

一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科学家试图揭开恐龙断子绝孙的秘密,但总是不能自圆其说。随着自然科学中许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关于恐龙绝灭的说法。

  • 气候学说

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六千五百万年前,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寒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使习惯热带环境生活的恐龙,不能像蛇、晰蜴那样进行冬眠,又不像毛皮动物那样躲进山洞里避寒。恐龙是热血动物,没有御寒的外表和生理机能,因而无法抵抗和适应寒冷的袭击,最后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消灭了。

  • 地壳学说


有的科学家断言恐龙灭绝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一些盆地隆起,浅丘开始出现,因而造成水枯林竭:同时海底变化,海平下面降300多米,亚洲、北美洲之间的陆地开始连接起来,大量动物迁移到恐龙栖息处,使食物供应发生困难,以至恐龙处于“断粮”地步,在严重的饥饿中逐渐死亡。

  • 星球碰撞

也有的科学家提出恐龙的灭绝是星球碰撞爆炸引。在白垩纪后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猛烈与地球相撞。撞击时速度为

每小时约10万公里,撞击时扬起了惊人尘土,尘埃飘浮在大气中,以至遮蔽了阳光,使地球上持续一段时间内一片黑暗,气温聚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植物枯萎,使“食物链”中断,恐龙纷纷死去。

  • 植物中毒

还有的科学家推测,恐龙是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遭到绝灭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植物界的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占统治地位,在这些植物中含有许多单宁酸,这些对恐龙并无损伤。但是,在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最早有花植物出现了,这些有花植物组织内常常含有作用强烈的生物碱,对恐龙的生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生物碱——如马钱子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大量吞吃了生物碱,毒素反应引起其严重的生理失调,导致死亡。

  • 种间竞争

恐龙灭绝缘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这是另外一些科学家的认识。一种生物的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因而出现直接或间接的竞争,这种竞争为“种间竞争”。如肉食、兽与草食、兽之间的竞争。在恐龙时代,出现繁殖力极强、在脑发达的肉食类动物,它们大量偷吃恐龙下的蛋,因而导致恐龙断子绝孙。(我国内蒙古、山东、广东等地均发现有恐龙蛋化石。特别是粤北始兴县发现世界上目前数量最多,保存最好、分别为34、35枚一窝的恐龙蛋化石,并发现有恐龙化石群。)同种类生物为了生存,互相攻击、吞噬为“种内竞争”。如霸王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恶霸

,它的就有1.5米长,血盆大口长有利剑般的牙齿,能随意地吞噬其它草食性恐龙。恐龙有草食性和肉食性之分,有大小之分,大的长度达20多米,如在美国发现的恐龙长27米、中国四川发现的马门溪龙长22米、重四五十吨;中国云南禄半发现公鸡大小的恐龙,重则以两计。这种“一物降一物,弱肉强食”的现象,导致了恐龙的最终绝灭。

以上种种说法虽都有一定道理,但每一种说法又不能自圆其说,得不到科学界的完全肯定。如“恐龙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绝灭”,那么空中的翼龙、水中的鱼龙等,根本不吃陆地上的有花植物,为什么与其它恐龙同时绝灭呢?而鸭嘴龙、角龙等类群则在有花植物出现后反而更加繁盛了呢?总之,这些生物进化史上的奥秘,至今还没有完全被揭。

你有好的建议或是意见可以留言告诉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